一、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生怕什么事不能站到美国阵营中,甚至连美国为首的西方污蔑新疆“强迫劳动”都要掺和。这一切表明,他们面对越来越向前头的统一进程十分痛苦。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中了,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如此,现在统一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两岸没能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所以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目的是修宪,在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在国际上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建立“海岸警卫队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其直接后果就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
问答时刻。
★。
三、如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1、坚定的理想信念。
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
2、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对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对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光明前景的自觉自信。
4、无畏的担当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管党治党、美好世界。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微讲堂,能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的新形势6篇[朗读]
《两岸关系的探究》。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时事,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关键词:两岸关系历史问题交流台湾问题新形势。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时事,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关键词:两岸关系历史问题交流台湾问题新形势。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过去8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两岸差异的存在和差异导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2016年5月20日,在选举中取得明显优势的民进党将进入“执政期”,但民进党始终不肯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逐步不断滑向政治僵持与政策对抗的状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思考辨析新形势。
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成果。
1.1两岸“三通”
大陆1979年倡议、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2008年两岸周末包机如期实施,两岸两会共同签订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邮。2009年两岸实现定期航班,通航、通邮进一步扩大,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当年6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陆资入岛”正式启动,两岸“三通”由“局部、间接、单向”发展为“全面、直接、双向”,正常交流使两岸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便利了两岸民众往来,提高了两岸产业合作效率,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两岸人员往来基本实现了正常的双向交流,旅游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主渠道。2008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两岸同胞企盼已久的陆客团队游正式启动。2010年大陆全面开放所有省、区、直辖市赴台团队旅游,2011年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两岸已形成互为重要客源市场的稳定格局。两岸同胞也借此实现了多渠道、大范围、多层次交流。
1.2两岸经济制度化突破
两岸两会自2008年恢复协商以来,至今已经举行11次会谈,针对两岸交流中的制度性问题,签署了23项协议。这些协议涵盖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福祉,得到了两岸大多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协议搭建起两岸和平稳定与经济互利的桥梁,使两岸关系进入66年来最为和平稳定、百姓获得政策红利最多的一个阶段。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有效运行,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2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会面,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并交换意见。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协商所考虑的层面愈来愈广,已逐渐碰触到深水区。
1.3两岸交往的政治突破
在两岸均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了66年来的首次会面,两岸政治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更为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夯实基础。习近平在这次会面中明确表达了大陆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立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1.4两岸交流的民众福祉
8年间,开放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方便了两岸民众往来,提高了台湾企业经营效率,增加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商机。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及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带动了两岸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扩大,促进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岛内教育等多领域投资,促进了两岸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逐步提高,台湾金融机构大陆营业网点继续增加,为两岸企业和民众带来更多便利。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厦金海缆与福(州)淡(水)海缆、以及福建向金门地区供水工程正式开通或开工方便了台湾地区金门与淡水民众的生产生活1。2大陆与台湾社会发展概况对比。
2.1新兴产业重心差异
市场导向、市场规模不同,大陆云端大数据、智能硬件、o2o成为创业者的集聚地。在台湾人还在热衷于加盟餐饮店,搞花卉、创意精品、居家百货。对比大陆和台湾的新兴行业布局,大陆瞄准了“互。
联网+”,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最终互联网+之下,大陆诞生了许多为投资所追捧的明星企业,硬件方面也连带产生了革新。在台湾“文创”之下,诞生了:手工肥皂店、手工手提袋店、可以读书的宠物图书馆,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大陆年轻人竞争压力大,竞争意识强烈。比起台湾年轻人,人文素养却有所欠缺,在国际竞争中可能遭到质疑。台湾年轻人竞争压力小,素质教育普及,包容精神更强却缺乏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台湾在国际竞争中有落后趋势。
2.2政治差异
2.2.1台湾社会
台湾最低工资标准是两万台币,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快,没有人会比这低。但在台湾经济困境下,无论蓝绿都难以在财政上取得亮眼的成绩以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于是有操弄政治议题摄取民意的事件发生。整个台湾社会追求政治正确的热情高于大陆,所以操弄一个政治议题更普遍,绿营在过去一方面批评马英九油价电价双涨,要求调低电价油价。随后又批评马英九要启用核电站,指核电站随时可能爆炸,要求非核家园,发动地方党部组织示威甚至喊出了用爱发电的口号。除了这种假议题之外,就是统独之争、对外关系了。两党都热衷于利用手下媒体机器造势,媒体完全不求证,直接伪造新闻。著名的“强国人鼎泰丰餐桌上撒尿,尿到小笼包蒸笼里,还要求服务员免费换菜”的假新闻曾经被炒的岛内尽人皆知。两党党媒热衷于此是因为议题往往是捆绑进行的。国民党等于亲中,所以要尽可能污名化中国,就可以打击亲中的国民党。反之在绿营支持者眼里,国民党也在尽可能污名化日本,打击民进党。
2.2.2大陆社会
在大陆社会公平问题依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工人利益与农民利益,缺乏有力的保护。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福利与薪酬无法维持他们过着稍为象样的生活。农民利益,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侵害,耕地被国家与商业团体人、工厂主征用时,农民获得的赔偿远低于应得标准。
政府官员的权力的取得与使用缺乏民意基础。基层与中层官员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任命为主的。权力使用缺乏民意机构必要的监督。政府开支不够透明。在大陆尤其是公民的文化与政治发展权利没得到有力的保护。缺乏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管理的公平竞争上岗的途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正在酝酿中,何时得到执行,令人拭目以待。干部任命中的公示制度对权力的取得有着一种约束力,待聘用干部的公开答辩,令干部使用透明度有所加强。
人权方面,出版权正开始逐步放开,出版行为向商业行为回归,为人们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网络上自由言论程度较高。但政治发展权利方面,限制尚多,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人发展。政党法与结社法规尚未单独制定出来。
两岸差异的启示与影响
《独裁者手册》的观点——政治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尽可能维持以及延长他的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只需要照顾好那些“在选举中,对他上台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在中国大陆,全体成年公民是名义上的选举者,人大代表是有影响力的选举者。在台湾,这个群体却很大,是台湾1800万选民。民主虽然是普世价值,但也要操作得当才能为良政助攻,否则一旦沦为民粹,哪怕是一个标榜民主的地区或者国家,也无法逃脱劣政的魔爪。台湾政党之间不健康的恶性竞争关系,相互拆台,没有大局观使很多台湾人表示过对台湾政治的失望,这种失望不是说政党更替就有希望了,而是两边都失望,彻底的失望,“谁上来都一样,蓝绿都是一丘之貉”。对执政党的缺乏信任就容易导致执政党无论干什么都会被恶意揣测动机,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都特别擅长煽风点火,本来可能是善意的政策,经过社交媒体发酵,都变得面目可憎。民众开始对人不对事,政治正确掩盖了事实正确,为了反对而反对,意识形态压过了事实真相。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普罗大众的民主素养还有待提高,对民粹可能带来的问题缺乏防范意识,立场不够稳定,容易被媒体和情绪化演讲煽动而改变立场,对“集体的麻木”,“庸众的胜利”缺乏必要的警惕?
台湾马英九将“九二共识”这个视为自己政治生涯的功绩之一,而绿营对此基本上是不予理睬。李登辉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蔡英文始终不肯说出这四个字。“九二共识”大陆宣传的重点是在“一个中国”,而台湾理解的是“一中各表”。“一个中国”是所有大陆人的原则,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触及太深,所以“一个中国”也是政府绝对不能退让的态度。而台湾的年轻一代,已经几乎全都缺失中国认同感,蔡英文的执政也必将着力于提升台湾的“华人性”,降低其“中华性”。黄安,周子瑜事件,脸书表情包骂战等一系列事件,彻底揭开了两岸民众间的掩藏已久的矛盾,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随着民进党上台,两岸民间往来与交流、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但因台湾政治大环境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其热度可能会下降,规模可能会缩小。
当代大学生面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形势与政策,思辨地思考问题,不盲目地受舆论的引导。为了维护和平统一我们首先能做的是保持现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自我完善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因为大陆的综合实力是两岸关系的最重要筹码。
参考文献:
[1]朱磊.回望一起走过的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8年来成果显著[j].两岸关系,2016,05:31-34。
[2]陈水扁否认“九二共识”将持久伤害台湾前途[eb/ol]./2001-11-08/26/136894.html,2001-11-08/2013-12-20。
[3]台湾媒体指责陈水扁“正在制造台湾人民的悲哀”[eb/ol]./2002-08-04/26/208770.html,2002-08-04/2013-12-20。
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成果。
1.1两岸“三通”
大陆1979年倡议、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2008年两岸周末包机如期实施,两岸两会共同签订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邮。2009年两岸实现定期航班,通航、通邮进一步扩大,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当年6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陆资入岛”正式启动,两岸“三通”由“局部、间接、单向”发展为“全面、直接、双向”,正常交流使两岸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便利了两岸民众往来,提高了两岸产业合作效率,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两岸人员往来基本实现了正常的双向交流,旅游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主渠道。2008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两岸同胞企盼已久的陆客团队游正式启动。2010年大陆全面开放所有省、区、直辖市赴台团队旅游,2011年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两岸已形成互为重要客源市场的稳定格局。两岸同胞也借此实现了多渠道、大范围、多层次交流。
1.2两岸经济制度化突破
两岸两会自2008年恢复协商以来,至今已经举行11次会谈,针对两岸交流中的制度性问题,签署了23项协议。这些协议涵盖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福祉,得到了两岸大多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协议搭建起两岸和平稳定与经济互利的桥梁,使两岸关系进入66年来最为和平稳定、百姓获得政策红利最多的一个阶段。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有效运行,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2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会面,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并交换意见。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协商所考虑的层面愈来愈广,已逐渐碰触到深水区。
1.3两岸交往的政治突破
在两岸均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了66年来的首次会面,两岸政治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更为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夯实基础。习近平在这次会面中明确表达了大陆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立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1.4两岸交流的民众福祉
8年间,开放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方便了两岸民众往来,提高了台湾企业经营效率,增加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商机。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及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带动了两岸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扩大,促进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岛内教育等多领域投资,促进了两岸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逐步提高,台湾金融机构大陆营业网点继续增加,为两岸企业和民众带来更多便利。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厦金海缆与福(州)淡(水)海缆、以及福建向金门地区供水工程正式开通或开工方便了台湾地区金门与淡水民众的生产生活1。2大陆与台湾社会发展概况对比。
2.1新兴产业重心差异
市场导向、市场规模不同,大陆云端大数据、智能硬件、o2o成为创业者的集聚地。在台湾人还在热衷于加盟餐饮店,搞花卉、创意精品、居家百货。对比大陆和台湾的新兴行业布局,大陆瞄准了“互。
联网+”,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最终互联网+之下,大陆诞生了许多为投资所追捧的明星企业,硬件方面也连带产生了革新。在台湾“文创”之下,诞生了:手工肥皂店、手工手提袋店、可以读书的宠物图书馆,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大陆年轻人竞争压力大,竞争意识强烈。比起台湾年轻人,人文素养却有所欠缺,在国际竞争中可能遭到质疑。台湾年轻人竞争压力小,素质教育普及,包容精神更强却缺乏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台湾在国际竞争中有落后趋势。
2.2政治差异
2.2.1台湾社会
台湾最低工资标准是两万台币,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快,没有人会比这低。但在台湾经济困境下,无论蓝绿都难以在财政上取得亮眼的成绩以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于是有操弄政治议题摄取民意的事件发生。整个台湾社会追求政治正确的热情高于大陆,所以操弄一个政治议题更普遍,绿营在过去一方面批评马英九油价电价双涨,要求调低电价油价。随后又批评马英九要启用核电站,指核电站随时可能爆炸,要求非核家园,发动地方党部组织示威甚至喊出了用爱发电的口号。除了这种假议题之外,就是统独之争、对外关系了。两党都热衷于利用手下媒体机器造势,媒体完全不求证,直接伪造新闻。著名的“强国人鼎泰丰餐桌上撒尿,尿到小笼包蒸笼里,还要求服务员免费换菜”的假新闻曾经被炒的岛内尽人皆知。两党党媒热衷于此是因为议题往往是捆绑进行的。国民党等于亲中,所以要尽可能污名化中国,就可以打击亲中的国民党。反之在绿营支持者眼里,国民党也在尽可能污名化日本,打击民进党。
2.2.2大陆社会
在大陆社会公平问题依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工人利益与农民利益,缺乏有力的保护。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福利与薪酬无法维持他们过着稍为象样的生活。农民利益,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侵害,耕地被国家与商业团体人、工厂主征用时,农民获得的赔偿远低于应得标准。
政府官员的权力的取得与使用缺乏民意基础。基层与中层官员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任命为主的。权力使用缺乏民意机构必要的监督。政府开支不够透明。在大陆尤其是公民的文化与政治发展权利没得到有力的保护。缺乏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管理的公平竞争上岗的途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正在酝酿中,何时得到执行,令人拭目以待。干部任命中的公示制度对权力的取得有着一种约束力,待聘用干部的公开答辩,令干部使用透明度有所加强。
人权方面,出版权正开始逐步放开,出版行为向商业行为回归,为人们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网络上自由言论程度较高。但政治发展权利方面,限制尚多,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人发展。政党法与结社法规尚未单独制定出来。
两岸差异的启示与影响
《独裁者手册》的观点——政治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尽可能维持以及延长他的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只需要照顾好那些“在选举中,对他上台有决定性影响的人”。在中国大陆,全体成年公民是名义上的选举者,人大代表是有影响力的选举者。在台湾,这个群体却很大,是台湾1800万选民。民主虽然是普世价值,但也要操作得当才能为良政助攻,否则一旦沦为民粹,哪怕是一个标榜民主的地区或者国家,也无法逃脱劣政的魔爪。台湾政党之间不健康的恶性竞争关系,相互拆台,没有大局观使很多台湾人表示过对台湾政治的失望,这种失望不是说政党更替就有希望了,而是两边都失望,彻底的失望,“谁上来都一样,蓝绿都是一丘之貉”。对执政党的缺乏信任就容易导致执政党无论干什么都会被恶意揣测动机,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都特别擅长煽风点火,本来可能是善意的政策,经过社交媒体发酵,都变得面目可憎。民众开始对人不对事,政治正确掩盖了事实正确,为了反对而反对,意识形态压过了事实真相。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普罗大众的民主素养还有待提高,对民粹可能带来的问题缺乏防范意识,立场不够稳定,容易被媒体和情绪化演讲煽动而改变立场,对“集体的麻木”,“庸众的胜利”缺乏必要的警惕?
台湾马英九将“九二共识”这个视为自己政治生涯的功绩之一,而绿营对此基本上是不予理睬。李登辉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蔡英文始终不肯说出这四个字。“九二共识”大陆宣传的重点是在“一个中国”,而台湾理解的是“一中各表”。“一个中国”是所有大陆人的原则,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触及太深,所以“一个中国”也是政府绝对不能退让的态度。而台湾的年轻一代,已经几乎全都缺失中国认同感,蔡英文的执政也必将着力于提升台湾的“华人性”,降低其“中华性”。黄安,周子瑜事件,脸书表情包骂战等一系列事件,彻底揭开了两岸民众间的掩藏已久的矛盾,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随着民进党上台,两岸民间往来与交流、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但因台湾政治大环境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其热度可能会下降,规模可能会缩小。
当代大学生面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形势与政策,思辨地思考问题,不盲目地受舆论的引导。为了维护和平统一我们首先能做的是保持现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自我完善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因为大陆的综合实力是两岸关系的最重要筹码。
参考文献:
[1]朱磊.回望一起走过的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8年来成果显著[j].两岸关系,2016,05:31-34。
[2]陈水扁否认“九二共识”将持久伤害台湾前途[eb/ol]./2001-11-08/26/136894.html,2001-11-08/2013-12-20。
[3]台湾媒体指责陈水扁“正在制造台湾人民的悲哀”[eb/ol]./2002-08-04/26/208770.html,2002-08-04/2013-12-20。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