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三、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3.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合璧首展,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副画作的合璧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不懈追求,更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近年来两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两岸故宫的交流也愈发频繁。
4.2012年3月4号,全国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四、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五、展望未来的两岸关系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