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1987-07-15。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