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比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总体国民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为教育大国计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被大家所接受。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几年国家及政府对义务教育极为重视,无论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队伍扩大方面投入了很多,但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陈旧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农村学校的校舍危房依然存在,且教学设施比较陈旧。师生所用的桌椅设施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新旧相映,显得极不协调。在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手风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室缺乏或不完整,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而陈旧,体育器材也很匮乏,有些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缺乏资金无法购买新的。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2.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2.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2.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农村家长素质较低,重智轻德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大多数流动人口家长道德素质较低,其言行不但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反而给以不良习气的耳濡目染,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同时流动人口家长的德育能力也较为欠缺,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对孩子思想、政治、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的甚至与学校德育相悖。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4存在问题
4.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4.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4.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家长认识到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家长的教育意识误导孩子,使得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5几点思考
结果显示,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因此:
5.1针对教育财政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将经费也能投入到农村学校,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更加完善,为农村学生能提供最基础的学习环境。
5.2针对农村教师师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尽可能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多的优惠政策,政策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建议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尽快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3针对家长教育问题,学校除定期召开家长会外,还可以采用了理论培训、学校评价等方法进行方面的探索,来提高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农村学校德育现状探析及对策[朗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存在的劳动观教育现状,分析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特点,并探析现状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如何提升高职劳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现状对策。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仅关系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有着什么样的认识?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有哪些呢?对劳动教育有什么样的反馈与建议?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去获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达到了解现阶段高职学生劳动观真实现状的目的,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用于调查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的劳动观现状和目前的劳动观教育现状,正式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劳动教育观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劳动观教育。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36份,有效率91.2%?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劳动观总体上相对比较积极。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劳动观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在我们所设置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学生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比较到位,有94.6%的大学生对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89.1%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劳动持赞同态度。有61.56%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劳动,表示非常赞同,有33.5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同,不太赞同的和不赞同的分别占1.54%和3.37%;
(二)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功利化。
与劳动意义观相比,大学生对劳动目的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调查结果显示,有51.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劳动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加上保持中立的24.9%,对“劳动是为了赚钱”的认识的认同度比较高;与此同时,另一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仅有34.2%的大学生表示,“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公益劳动”,而保持中立的高达44.1%,这一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在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影响下,大学生们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然而,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学生却开始变得现实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其劳动行为相应地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处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劳动观尚未完全形成阶段,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应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开展劳动观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部分大学生劳动观片面化。
比如,在劳动荣辱观方面,有81.7%的大学生对“劳动是光荣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但仅有62%的大学生认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但是这种正确的劳动意识并没有成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劳动抉择行为的强大动力,又如,81.3%的大学生赞同“环卫工人的劳动和科学家的劳动一样光荣”,但仅有60.5%的大学生赞同“将来做不了社会精英,甘愿当普通劳动者”。
(四)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保持中立态度。比如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26.9%。“网红主播”的成功值得效仿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37.6%,对于“当官也能发财致富”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32.9%,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高职学生中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荣辱问题、劳动分工问题、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到自觉、认同的高度。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施行的劳动观教育在有些环节脱离了生产,并且在合理运用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社会实践结合方面倾注的注意力不够,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有些学校即便有劳动课程,却没有与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是灌输式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不能有声有色地、结合生活实际地教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式的接受。一些高校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这就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阻碍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年纪尚轻,思想并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并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心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前的高校中,“拼爹”、“啃老”、“炫富”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完全摒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三)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事事包办。他们不想让子女走自己的路,倾其所有来爱孩子,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形式的劳动。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孩子独立性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父母轻视子女的劳动,不重视劳动带给子女的重大作用,势必影响子女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孩子想要劳动时,父母会告诉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将难以摆脱打工的命运;同时也不相信孩子能够胜任劳动,打击子女的信心、劳动的热情。更有甚者,许多家庭因条件的优越,会去家政公司请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四)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自觉性的缺乏。
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很多大学生对体力劳动有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自己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持这种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把教育同劳动教育看作是水火不容的两件事。有些大学生不愿认清现状,觉得自身有优越的条件,毕业后自然而然就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只要在校期间好好学习,毕业时获得学位与学历,不需要自觉地参加劳动。即便是与就业挂钩的劳动法规的相关知识也不放心上,不愿参加暑期实习等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三、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努力营造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想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就要让大学生的周围有先进典型的劳动模范。应努力培养社会各部门中思想觉悟高、工作认真刻苦的好同志,作为劳动模范进行表彰。再通过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感染身边的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劳动模范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敢于拼搏、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钢铁意志、高贵的品格。通过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示范,让大学生有真实感和说服力。并且大学生身边的劳动模范的表彰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在敬仰他人的同时说服自己、激励自己,立志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因此,利用榜样事例教育大学生,易于大学生的直观理解,有助于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二)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要途径。面对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尚处于塑造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必须发挥高校在此阶段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师、课堂、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他们在校期间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打造科学的劳动观和过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下一阶段的人生发展历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当代大学生多是"421”家庭走出来的,就大一新生而言,可以引导其积极参与劳动,帮助其端正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培养其独立自理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逐步把学生吸引进来,在劳动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幸福人生。就大二学生而言,可以为其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并鼓励其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就大三学生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创业与就业教育、职业技能专题培训,密切与地方的联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开辟新道路,为学生步入社会积累下丰富经验。
(三)积极参加劳动,实现知行合一。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实践实训基地和引进的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的老师,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优秀作品参与校内外竞赛、评选等等。掌握参与一定社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与劳动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通过强化学生的实践实习,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从事相当的劳动实践之后,能够进行简单的工艺改良和创新。高校应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杜绝实践机会少、形式单一、现有实践基地使用率低等情况,以免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应重视劳动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课后主动参加一些实践来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吉吉.论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作用,黑河学刊,2017(1)。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现状对策。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仅关系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有着什么样的认识?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有哪些呢?对劳动教育有什么样的反馈与建议?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去获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达到了解现阶段高职学生劳动观真实现状的目的,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用于调查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的劳动观现状和目前的劳动观教育现状,正式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劳动教育观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劳动观教育。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36份,有效率91.2%?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劳动观总体上相对比较积极。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劳动观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在我们所设置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学生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比较到位,有94.6%的大学生对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89.1%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劳动持赞同态度。有61.56%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劳动,表示非常赞同,有33.5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同,不太赞同的和不赞同的分别占1.54%和3.37%;
(二)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功利化。
与劳动意义观相比,大学生对劳动目的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调查结果显示,有51.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劳动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加上保持中立的24.9%,对“劳动是为了赚钱”的认识的认同度比较高;与此同时,另一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仅有34.2%的大学生表示,“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公益劳动”,而保持中立的高达44.1%,这一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在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影响下,大学生们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然而,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学生却开始变得现实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其劳动行为相应地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处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劳动观尚未完全形成阶段,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应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开展劳动观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部分大学生劳动观片面化。
比如,在劳动荣辱观方面,有81.7%的大学生对“劳动是光荣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但仅有62%的大学生认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但是这种正确的劳动意识并没有成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劳动抉择行为的强大动力,又如,81.3%的大学生赞同“环卫工人的劳动和科学家的劳动一样光荣”,但仅有60.5%的大学生赞同“将来做不了社会精英,甘愿当普通劳动者”。
(四)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保持中立态度。比如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26.9%。“网红主播”的成功值得效仿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37.6%,对于“当官也能发财致富”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32.9%,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高职学生中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荣辱问题、劳动分工问题、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到自觉、认同的高度。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施行的劳动观教育在有些环节脱离了生产,并且在合理运用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社会实践结合方面倾注的注意力不够,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有些学校即便有劳动课程,却没有与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是灌输式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不能有声有色地、结合生活实际地教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式的接受。一些高校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这就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阻碍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年纪尚轻,思想并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并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心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前的高校中,“拼爹”、“啃老”、“炫富”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完全摒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三)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事事包办。他们不想让子女走自己的路,倾其所有来爱孩子,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形式的劳动。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孩子独立性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父母轻视子女的劳动,不重视劳动带给子女的重大作用,势必影响子女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孩子想要劳动时,父母会告诉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将难以摆脱打工的命运;同时也不相信孩子能够胜任劳动,打击子女的信心、劳动的热情。更有甚者,许多家庭因条件的优越,会去家政公司请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四)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自觉性的缺乏。
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很多大学生对体力劳动有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自己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持这种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把教育同劳动教育看作是水火不容的两件事。有些大学生不愿认清现状,觉得自身有优越的条件,毕业后自然而然就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只要在校期间好好学习,毕业时获得学位与学历,不需要自觉地参加劳动。即便是与就业挂钩的劳动法规的相关知识也不放心上,不愿参加暑期实习等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三、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努力营造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想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就要让大学生的周围有先进典型的劳动模范。应努力培养社会各部门中思想觉悟高、工作认真刻苦的好同志,作为劳动模范进行表彰。再通过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感染身边的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劳动模范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敢于拼搏、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钢铁意志、高贵的品格。通过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示范,让大学生有真实感和说服力。并且大学生身边的劳动模范的表彰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在敬仰他人的同时说服自己、激励自己,立志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因此,利用榜样事例教育大学生,易于大学生的直观理解,有助于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二)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要途径。面对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尚处于塑造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必须发挥高校在此阶段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师、课堂、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他们在校期间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打造科学的劳动观和过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下一阶段的人生发展历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当代大学生多是"421”家庭走出来的,就大一新生而言,可以引导其积极参与劳动,帮助其端正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培养其独立自理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逐步把学生吸引进来,在劳动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幸福人生。就大二学生而言,可以为其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并鼓励其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就大三学生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创业与就业教育、职业技能专题培训,密切与地方的联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开辟新道路,为学生步入社会积累下丰富经验。
(三)积极参加劳动,实现知行合一。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实践实训基地和引进的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的老师,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优秀作品参与校内外竞赛、评选等等。掌握参与一定社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与劳动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通过强化学生的实践实习,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从事相当的劳动实践之后,能够进行简单的工艺改良和创新。高校应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杜绝实践机会少、形式单一、现有实践基地使用率低等情况,以免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应重视劳动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课后主动参加一些实践来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吉吉.论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作用,黑河学刊,2017(1)。
[摘要]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中,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为先导,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实践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机制为保障,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与方法创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安排部署,标志着新时代劳动教育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
劳动教育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以“德”促“智”,以“智”助“体”,以“体”塑“美”,以“美”成“劳”,必须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教育的自身课程体系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在吸收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课程体系优势的同时,融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劳动教育的形式为载体,以德育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引,以智育培养专业素质为手段,以体育形成坚强体魄和顽强毅力为根基,以美育熏陶人格为支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能够尽情发展自身能力,在真实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劳动教育既可以树德,又可以增智;既可以强体,又可以育美。
劳动教育主要注重于用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品德,夯实劳动基础。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重,既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一个阶段连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整合设计、同向发展的同时,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载体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同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质,彰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与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劳模精神”“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从劳动的重要性、如何对待劳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弘扬什么样的劳模精神、如何关心和爱护劳动者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对劳动的看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高扬起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各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树德增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思想教育先行,让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深切理解体会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主题学习、劳动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劳动教育深植到思想中,让大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活,是高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勤奋坚毅的良好品质。三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宣讲和研究。高校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师生劳动教育经验分享会、劳动教育心得交流主题班会,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辅导员每学期应给学生上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顶层设计为牵引。
高校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顶层设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一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明确各类教学大纲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将劳动教育贯穿在各科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创新课程设计,科学升级和开发课程,建设涵盖不同层次、年龄和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三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科学配置师资,并定期对授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认知。四是组织教师编写劳动教育教材。五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堂等方式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塑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金课”,在思想层面树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六是组织召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阶段性调研、部署、总结、研讨会议。通过高校主要负责领导、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组织教育专家开展研讨,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核定等形式,动态调整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让劳动教育课程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郑州商学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有计划地以独立内容和独特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学校各级领导定期与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同时,协调优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等多层级关系,构建起了走向劳动、了解劳动、热爱劳动、创新劳动的实践桥梁。
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因此,亟需探索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与方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各高校要直面劳动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科学、严谨、前瞻、务实的教育智慧,明确劳动教育责任链条,构建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劳动教育在实施上的纲举目张,体系化推进,扎实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三项劳动育人工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实践养成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其实践范畴主要包含社会、家庭和学校,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实践养成教育的开展,真正让大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步入社会之前,把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大学生成为积极向上,以劳动为荣的有用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实践养成教育:一是基础劳动教育,通过打扫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教室卫生和宿舍卫生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二是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周末家庭劳动和寒暑假家庭劳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三是社会公益劳动,通过基础服务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厚植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四是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五是着力环保意识培养,通过课堂一分钟环保、校园一分钟环保和大型活动一分钟环保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成果的理念。六是引导学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到艰苦地区和行业深入一线实践,培育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懂得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
任何教育都需要条件支撑,劳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多种要素的有力配合。为保证劳动教育能够以多种形式有效有力开展,高校需要在制度、人才队伍、资金三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充分尊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了确保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要从管理层面、实施层面和考核层面制定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制度,以制度为导向,用评估评价保障劳动教育效果。二是人才队伍保障。高校要从学校和教学单位两个层面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推动下,以班级为单位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生活劳动、探究生产劳动、做好服务劳动,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带来的快乐,让大学生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的劳动教育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三是资金保障。高校劳动育人工程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有专项资金投入作为保障。高校每年要规划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劳动教育,主要用于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激励劳动教育队伍、购买劳动工具和评优表彰等。郑州商学院每年投入不少经费用于劳动教育,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资助育人。
3.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机制为保障。
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的劳动观念,需通过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和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等量化考核的形式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这些考核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形式、劳动效果和劳动习惯等,考核形式体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特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家长为后援的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引领机制,开设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科学安排大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搞活劳动周等实践活动,建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身心,完成大学知识的储备与劳动技能的提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课题:“新中国70年(1949-2019)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嬗变、特点及实施策略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吴泽强:郑州商学院校长】。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安排部署,标志着新时代劳动教育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
劳动教育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以“德”促“智”,以“智”助“体”,以“体”塑“美”,以“美”成“劳”,必须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教育的自身课程体系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在吸收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课程体系优势的同时,融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劳动教育的形式为载体,以德育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引,以智育培养专业素质为手段,以体育形成坚强体魄和顽强毅力为根基,以美育熏陶人格为支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能够尽情发展自身能力,在真实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劳动教育既可以树德,又可以增智;既可以强体,又可以育美。
劳动教育主要注重于用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品德,夯实劳动基础。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重,既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一个阶段连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整合设计、同向发展的同时,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载体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同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质,彰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与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劳模精神”“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从劳动的重要性、如何对待劳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弘扬什么样的劳模精神、如何关心和爱护劳动者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对劳动的看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高扬起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各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树德增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思想教育先行,让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深切理解体会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主题学习、劳动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劳动教育深植到思想中,让大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活,是高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勤奋坚毅的良好品质。三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宣讲和研究。高校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师生劳动教育经验分享会、劳动教育心得交流主题班会,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辅导员每学期应给学生上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顶层设计为牵引。
高校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顶层设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一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明确各类教学大纲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将劳动教育贯穿在各科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创新课程设计,科学升级和开发课程,建设涵盖不同层次、年龄和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三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科学配置师资,并定期对授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认知。四是组织教师编写劳动教育教材。五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堂等方式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塑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金课”,在思想层面树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六是组织召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阶段性调研、部署、总结、研讨会议。通过高校主要负责领导、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组织教育专家开展研讨,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核定等形式,动态调整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让劳动教育课程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郑州商学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有计划地以独立内容和独特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学校各级领导定期与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同时,协调优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等多层级关系,构建起了走向劳动、了解劳动、热爱劳动、创新劳动的实践桥梁。
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因此,亟需探索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与方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各高校要直面劳动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科学、严谨、前瞻、务实的教育智慧,明确劳动教育责任链条,构建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劳动教育在实施上的纲举目张,体系化推进,扎实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三项劳动育人工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实践养成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其实践范畴主要包含社会、家庭和学校,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实践养成教育的开展,真正让大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步入社会之前,把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大学生成为积极向上,以劳动为荣的有用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实践养成教育:一是基础劳动教育,通过打扫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教室卫生和宿舍卫生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二是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周末家庭劳动和寒暑假家庭劳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三是社会公益劳动,通过基础服务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厚植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四是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五是着力环保意识培养,通过课堂一分钟环保、校园一分钟环保和大型活动一分钟环保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成果的理念。六是引导学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到艰苦地区和行业深入一线实践,培育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懂得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
任何教育都需要条件支撑,劳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多种要素的有力配合。为保证劳动教育能够以多种形式有效有力开展,高校需要在制度、人才队伍、资金三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充分尊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了确保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要从管理层面、实施层面和考核层面制定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制度,以制度为导向,用评估评价保障劳动教育效果。二是人才队伍保障。高校要从学校和教学单位两个层面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推动下,以班级为单位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生活劳动、探究生产劳动、做好服务劳动,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带来的快乐,让大学生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的劳动教育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三是资金保障。高校劳动育人工程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有专项资金投入作为保障。高校每年要规划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劳动教育,主要用于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激励劳动教育队伍、购买劳动工具和评优表彰等。郑州商学院每年投入不少经费用于劳动教育,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资助育人。
3.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机制为保障。
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的劳动观念,需通过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和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等量化考核的形式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这些考核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形式、劳动效果和劳动习惯等,考核形式体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特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家长为后援的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引领机制,开设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科学安排大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搞活劳动周等实践活动,建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身心,完成大学知识的储备与劳动技能的提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课题:“新中国70年(1949-2019)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嬗变、特点及实施策略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吴泽强:郑州商学院校长】。
摘要: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之时,社会的思想也变得多元化,为了能够让人民对于社会主义事业保持热情,对中华民族充满认同感,国家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近些年社会上逐渐出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不高的情况,这说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效果。所以,从教师层面来说,应该积极地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课的效率能够有所提高,完成人民交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得到思想方面的提升,站稳人民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农村学生、中小学教育、思政教育、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一、引言
中小学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比较稚嫩,尚未发育成熟,同时,中小学的学生也处于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的塑造期。所以,学校和思政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学生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所处的环境较差,在生活中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熏陶较少,学政治、讲政治的机会较少。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从以往的教育经验来说,传统的中小学思政课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了,所以有关教学单位不应该抱残守缺,单纯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方法,而是应该积极地探索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指出了现有的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交与读者共同研讨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外的一些文化糟粕也流入了我国,对我国的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因为农村信息不畅通,党中央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也难以传播到基层,难以入青年之耳,更难以入心。所以,造成了中小学生长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中小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心智、生理等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外界力量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对于传统的思政课来说,学生仍处于叛逆期,对于老师讲的政治问题、道德问题、思想问题不以为然,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是在强行“洗脑”。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学生思想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1]。而有些思政教育概念比较凝练、高度概括,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理解困难,如果不能让学生对思政教育课充满兴趣,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背离思政教育工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
2、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里都安装了互联网。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智力、精力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青年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履历不足,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或者观点影响[2]。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只停留在现实的课堂中,那么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难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1、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传统的思政课堂中,教师只会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3]。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下,探索出适合于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从心中对于思政课的教育产生认同感,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知不觉地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样可以在学生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一种学生不抵触的方法完成思想教育任务。
2、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相关教学单位可以在网上组建学生思想教育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推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同学们。同时,还可以借用新媒体手段,在网络上寻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图片、视频、文本等相关资料,为同学们播放,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提升。
3、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再因循守旧一味地遵循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要用开放的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方法,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政教育任务就不能圆满地完成。
参考文献。
[1]路璐,张利娜.浅谈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企业,2014(02):105。
[2]郭琦,罗中堰.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52。
[3]王燕.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c]..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9:304-312。
关键词:农村学生、中小学教育、思政教育、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一、引言
中小学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比较稚嫩,尚未发育成熟,同时,中小学的学生也处于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的塑造期。所以,学校和思政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学生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所处的环境较差,在生活中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熏陶较少,学政治、讲政治的机会较少。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从以往的教育经验来说,传统的中小学思政课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了,所以有关教学单位不应该抱残守缺,单纯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方法,而是应该积极地探索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指出了现有的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交与读者共同研讨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外的一些文化糟粕也流入了我国,对我国的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因为农村信息不畅通,党中央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也难以传播到基层,难以入青年之耳,更难以入心。所以,造成了中小学生长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中小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心智、生理等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外界力量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对于传统的思政课来说,学生仍处于叛逆期,对于老师讲的政治问题、道德问题、思想问题不以为然,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是在强行“洗脑”。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学生思想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1]。而有些思政教育概念比较凝练、高度概括,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理解困难,如果不能让学生对思政教育课充满兴趣,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背离思政教育工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
2、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里都安装了互联网。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智力、精力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青年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履历不足,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或者观点影响[2]。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只停留在现实的课堂中,那么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难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1、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传统的思政课堂中,教师只会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3]。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下,探索出适合于农村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从心中对于思政课的教育产生认同感,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知不觉地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样可以在学生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一种学生不抵触的方法完成思想教育任务。
2、构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相关教学单位可以在网上组建学生思想教育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推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同学们。同时,还可以借用新媒体手段,在网络上寻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图片、视频、文本等相关资料,为同学们播放,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提升。
3、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再因循守旧一味地遵循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要用开放的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方法,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政教育任务就不能圆满地完成。
参考文献。
[1]路璐,张利娜.浅谈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企业,2014(02):105。
[2]郭琦,罗中堰.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52。
[3]王燕.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c]..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9:304-312。
[摘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乏力,以成了制约学校发展和人才培育的瓶颈。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探索德育新路径,创新德育方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现状工作对策。
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教育。他同智育、美育、体育密切联系。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因为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德育工作乏力,已成了制约学校发展、人才培育的瓶颈。工作做了很多,但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有些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对学生宣讲理论时,常常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照课本上讲一套,自己又发一通牢骚,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可信度。有些教师信息量不足,对社会形势的发展认识不够,对社会现象缺乏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缺乏辩析力,一旦自己所宣讲的理论与社会实际产生矛盾时,无法向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育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2.社会环境不合理因素及家庭的反面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时显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特别是社会阴暗面的大量存在,政府惩治不力,大大抵消了德育效果。如贪污腐化,行业不正之风,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以权压人,仗势欺人……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有些教师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德育工作流于行式,落不到实处。有些教师认为,一提教学质量,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提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搞了多少次活动。认为搞德育工作影响教学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
4.德育目标不明确,层次不清晰,管理方式与教育目的不协调。德育目标过高、过远、过于抽象,让未成年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不相干。
5.教育管理评价目标常常忽视了德育评价,教育质量片面理解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简单易行。而德育评价具有多元性、可塑性,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所以,德育评价说得比较多,往往在评价过程中又滑入了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错误轨道。成绩好的,就是三好学生,成绩差的,无论是政治思想表现好、道德品质高尚,也是差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地群众,也是唯升学率是问。所以,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唯一的奋斗目标,而且较高的升学率可以掩盖学校存在的一切问题。这样,谁还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呢?
6.简陋的学习条件,极差的学校环境,限制了德育实效的发挥。你能让住在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地灰的教室里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吗?你能让干裂了嘴唇的同学,将自己抢得的一勺水,让给生病的同学吗?你能让经常交不起学费、交不起生活费的同学,做到拾金不昧吗?经济的贫困,生活的艰难,已扭曲了人的心灵,更谈不上环境育人、生活育人。
以上情况表明,农村学校的德育形势十分严峻,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抓住德育工作的特点,寻找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应该要引起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视和思考。我就自己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结合近段的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突出首位意识,狠抓德育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整章建制,组建德育工作队伍,完善德育的管理机制,使德育工作制度化、立体化。
2.抓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做好德育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督促各年级的政治课老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其它各科的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4.加强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班主任要积极利用班团活动课,在德育活动中抓典型,树榜样,掀起学先进,争优秀的高潮。
5.进一步推广、完善“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制”,让“留守孩子”享受父爱、母爱,安心学习,获得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首先,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制定明确的,列出必读书目。并要记有学习笔记,每学年要求每位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并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撰写学习,每一学年撰写的不少于5篇,要求老师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思考,做到学习、思考、实践三结合,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其次,要强化师�建设。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因此,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自觉实施《师德规范》,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做到为人师表。
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全体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眼界,“授一滴水之于一桶水”,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必须加强“三字一画一话”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教改活动,根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共同探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大胆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三、认真研究学生,找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首先,要将德育目标细小化、生活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注意学生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修身的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我为班级争荣誉,我为学校做贡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注意生活细节,挖掘生活素材,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人才。
其次,要把握地域特点,挖掘人文素材,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未成年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寓德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锤炼意志,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在活动中培育精神,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美化校园环境,净化社会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空间,发动全体师生栽树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要督促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
校园又是文化诞生和传播的地方,要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校风、学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的一个特殊地方,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校园环境的负作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强管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家庭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现状工作对策。
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教育。他同智育、美育、体育密切联系。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因为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德育工作乏力,已成了制约学校发展、人才培育的瓶颈。工作做了很多,但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有些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对学生宣讲理论时,常常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照课本上讲一套,自己又发一通牢骚,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可信度。有些教师信息量不足,对社会形势的发展认识不够,对社会现象缺乏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缺乏辩析力,一旦自己所宣讲的理论与社会实际产生矛盾时,无法向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育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2.社会环境不合理因素及家庭的反面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时显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特别是社会阴暗面的大量存在,政府惩治不力,大大抵消了德育效果。如贪污腐化,行业不正之风,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以权压人,仗势欺人……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有些教师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德育工作流于行式,落不到实处。有些教师认为,一提教学质量,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提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搞了多少次活动。认为搞德育工作影响教学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
4.德育目标不明确,层次不清晰,管理方式与教育目的不协调。德育目标过高、过远、过于抽象,让未成年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不相干。
5.教育管理评价目标常常忽视了德育评价,教育质量片面理解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简单易行。而德育评价具有多元性、可塑性,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所以,德育评价说得比较多,往往在评价过程中又滑入了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错误轨道。成绩好的,就是三好学生,成绩差的,无论是政治思想表现好、道德品质高尚,也是差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地群众,也是唯升学率是问。所以,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唯一的奋斗目标,而且较高的升学率可以掩盖学校存在的一切问题。这样,谁还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呢?
6.简陋的学习条件,极差的学校环境,限制了德育实效的发挥。你能让住在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地灰的教室里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吗?你能让干裂了嘴唇的同学,将自己抢得的一勺水,让给生病的同学吗?你能让经常交不起学费、交不起生活费的同学,做到拾金不昧吗?经济的贫困,生活的艰难,已扭曲了人的心灵,更谈不上环境育人、生活育人。
以上情况表明,农村学校的德育形势十分严峻,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抓住德育工作的特点,寻找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应该要引起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视和思考。我就自己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结合近段的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突出首位意识,狠抓德育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整章建制,组建德育工作队伍,完善德育的管理机制,使德育工作制度化、立体化。
2.抓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做好德育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督促各年级的政治课老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其它各科的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4.加强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班主任要积极利用班团活动课,在德育活动中抓典型,树榜样,掀起学先进,争优秀的高潮。
5.进一步推广、完善“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制”,让“留守孩子”享受父爱、母爱,安心学习,获得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首先,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制定明确的,列出必读书目。并要记有学习笔记,每学年要求每位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并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撰写学习,每一学年撰写的不少于5篇,要求老师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思考,做到学习、思考、实践三结合,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其次,要强化师�建设。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因此,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自觉实施《师德规范》,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做到为人师表。
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全体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眼界,“授一滴水之于一桶水”,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必须加强“三字一画一话”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教改活动,根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共同探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大胆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三、认真研究学生,找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首先,要将德育目标细小化、生活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注意学生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修身的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我为班级争荣誉,我为学校做贡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注意生活细节,挖掘生活素材,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人才。
其次,要把握地域特点,挖掘人文素材,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未成年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寓德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锤炼意志,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在活动中培育精神,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美化校园环境,净化社会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空间,发动全体师生栽树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要督促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
校园又是文化诞生和传播的地方,要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校风、学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的一个特殊地方,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校园环境的负作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强管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家庭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