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为例,剖析多年来该校坚持不懈开展劳动教育的做法,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4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231-01。
一、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这一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将劳动教育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进入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创造依靠劳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劳动。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其劳动情感,激发其劳动兴趣,培养其劳动技能,从而使其成为一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使其在劳动教育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认真负责对待劳动的态度。第二,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分工和个人职业目标,懂得任何劳动职业都是有意义的。第三,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使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第四,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养成崇尚劳动的高尚情操。习近平指出“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劳动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
三、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
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作为人才的目标之一既关系到人才总体目标的实现,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党中央就劳动教育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高校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落实办法和对策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从培养劳动意识、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采取对策。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进入新时代,针对大学生劳动意识较差、缺乏劳动精神的现状,笔者认为其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95后、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基本上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搞怪作秀的网红,暴富的影星、歌星,投机取巧的不良经营者冲击着大学生的劳动观,消解着艰苦朴素、勤劳创业等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针对这些原因,高校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过分强调智育的观念。
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劳动课程归入学生课程体系,劳动课每学期安排一周,每学年两周,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劳动周前,辅导员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明确要求和标准,按照劳动区域进行分组,设定组长:劳动周中,学生工作部安排专职教师负责督促指导,检查劳动结果,不符合要求者,进行批评教育。劳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精神。学校能够每年拿出两周时间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得益于学院领导、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系部领导、辅导员合力的结果,正是从院领导到教师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模式才顺利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二)健全制度和运行机制,让劳动教育有制度保证。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有与之相对的制度作保障。劳动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放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制度的框架下,劳动教育制度要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中来,让劳动课程、专业教学相得益彰。因此,制定劳动教育制度应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学院自身制度情况,从劳动政策、劳动管理、师资队伍、运行保障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专业必修课的管理方法,明确劳动教育的主管部门、劳动课程内容、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因素。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政策的制定实施,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办法,学生工作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统一规划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细则,每年度学生工作部会将劳动任务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划定劳动职责、劳动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形成了劳动教育科学系统管理机制。
(三)搭建课堂平台,创造实践机会,让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场景化的教育形式,一定的课堂教学是必要的,但最终落实好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所以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搭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平台。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实践平台,让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邀请企业工匠、劳动模范到学校开展访谈交流活动,请他们给学生作劳动分享,让学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学习他们的劳动精神。在实践平台搭建方面,高校既要发挥学生在校园美化、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态度的端正。比如,针对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场所和宿舍中度过的特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在实训室定期安排学生进行教室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卫生清洁,在宿舍楼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宿舍的卫生清扫。
(四)加强考核,宣传典型,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评价不仅要依据考核评分的办法,更应立足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劳动教育考核,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因此,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将劳动教育考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按照劳动态度、劳动效果、劳动技能等方面表现进行测评。学院劳动教育内容分为四大类,宿舍卫生清扫、劳动周课程、勤工助学岗位、公益劳动岗位。宿舍卫生采取每天打分制,分为星级、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宿舍管理员根据宿舍卫生检查工作细则每天进行检查评比,各系班级宿舍卫生排名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劳动周考核由学生工作部负责完成,学生要从劳动态度、劳动任务、劳动效果等角度撰写劳动总结,辅导员根据劳动总结和实际表现填写劳动鉴定,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学院为获得优秀的学生颁发“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并通过张贴海报、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方式对获得“劳动模范”的同学进行宣传,在校园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积极氛围。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农村学校德育现状探析及对策[朗读]
目前,在这个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新时代,我们农村的教育却存在着令人触目伤怀的问题。
第一,现在的农村教育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虽已深入人心,可是口号喊得响,在这里却并不能实行,不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全方面的才能。每次考试虽然不张榜公布,但是仍通过分数来看一个学生的素质。分数高便是好学生,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能发现并挖掘出来,加以引导。学困生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以致中途退学。学校衡量教师素质的高低也是通过教学成绩,即通过学生平均分数来评价一名教师,所以作为教师只能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造成农村和素质的严重脱节。
第二,教师所教科目专业不对口。国家设立专科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专业人才,分配到工作岗位来改善教育现状,提高教学水平。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不能任教自己所学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一般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教师教哪一科。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自主性,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更不利于学生学。教师要适应这个新的专业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无形中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
第三,学校不注重音乐、、美术和微机课程。这几科不但没有专业的老师,而且还时常更换,有时甚至被取消或被其他科目占用。学生们课程多.他们紧张的大脑得不到放松和调节。中学生是多么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啊!照这样下去,学生们就不能够发挥自己的音体美特长,他们连最起码的乐理知识和最基本的口令甚至都不懂。他们所向往的学校生活从小学时代就失去了色彩,整天被大量的作业和习题所困扰,他们日思夜盼的便是星期天,而星期天各科作业充斥了他们的假日空间,可怜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由于学校的音体美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学校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在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学生的微机知识还是微乎其微,更做不到熟练地运用。
第四,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工作量偏大。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紧跟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学校,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也有一部分人在思想上不愿根植于农村,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进入县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新鲜感,教师工作量大,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是很好。
第五,家庭教育不能有力的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和家长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作“对付”教师的法宝,弄得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打闹不敢管,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在这些家长和学生眼里,反正有规定说教师不能打学生,但没规定说学生不准打教师,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打老师的事件。有的家长到学校无理取闹,使正常的教学都无法进行;有的班主任到学生家家访受到了冷遇,家长拿话训斥老师;家长会本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件好事,但在农村一个班只有四五名家长来开家长会,大多数家长都在外打工,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农村孩子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大,从小在家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男孩子,在家就是太子,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不管对错都做;见到困难就躲,好的东西先归自己。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加以表扬;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就加以批评;敢跟老师顶撞就是好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不能说,反而强词夺理,无理狡辩。当孩子考了低分时,家长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而不去考虑自己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惜把孩子送到县城中学就读,又几经转学,转来转去,自己的孩子知识没学到手,反而学了一身恶习,最后又送回农村学校。试问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谈何容易。
第六,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中小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来自家长的教育甚微,这就给学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德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班主任的事,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和教师所承担的是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进入学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除了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外,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所以,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面临又一重大挑战。
第七,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辍学率日趋上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前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包分配制,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都很高。而现在国家取消了分配制度,由毕业生自主择业,致使一部分毕业生闲在家,更不用说中专生了。农村的学生家长看在眼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然后又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而孩子对这些思想是不加分辨的,反正是不用学习,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惰性心理。和教师对不想上学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却被看成“求”他们学习,更加对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知识并没有渴求,于是中途退学。
作为一名在农村从教了十多年的,看到的是太多的农村教育的窘境和无奈,感到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孩子。有人认为农村教育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有人说,我们关注的目光应该像关注“三农问题”一样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和更大的挑战。我们希望农村教育尽快向素质化转变,我们自己也将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和过失。我们要扬长避短,革新求进。用我们的爱心来抚慰,用我们的信心来鼓舞,用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忠心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差距不再那么大,让农民的子弟也能拥有灿烂的明天。
第一,现在的农村教育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虽已深入人心,可是口号喊得响,在这里却并不能实行,不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全方面的才能。每次考试虽然不张榜公布,但是仍通过分数来看一个学生的素质。分数高便是好学生,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能发现并挖掘出来,加以引导。学困生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以致中途退学。学校衡量教师素质的高低也是通过教学成绩,即通过学生平均分数来评价一名教师,所以作为教师只能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造成农村和素质的严重脱节。
第二,教师所教科目专业不对口。国家设立专科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专业人才,分配到工作岗位来改善教育现状,提高教学水平。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不能任教自己所学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一般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教师教哪一科。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自主性,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更不利于学生学。教师要适应这个新的专业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无形中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
第三,学校不注重音乐、、美术和微机课程。这几科不但没有专业的老师,而且还时常更换,有时甚至被取消或被其他科目占用。学生们课程多.他们紧张的大脑得不到放松和调节。中学生是多么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啊!照这样下去,学生们就不能够发挥自己的音体美特长,他们连最起码的乐理知识和最基本的口令甚至都不懂。他们所向往的学校生活从小学时代就失去了色彩,整天被大量的作业和习题所困扰,他们日思夜盼的便是星期天,而星期天各科作业充斥了他们的假日空间,可怜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由于学校的音体美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学校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在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学生的微机知识还是微乎其微,更做不到熟练地运用。
第四,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工作量偏大。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紧跟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学校,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也有一部分人在思想上不愿根植于农村,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进入县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新鲜感,教师工作量大,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是很好。
第五,家庭教育不能有力的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和家长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作“对付”教师的法宝,弄得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打闹不敢管,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在这些家长和学生眼里,反正有规定说教师不能打学生,但没规定说学生不准打教师,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打老师的事件。有的家长到学校无理取闹,使正常的教学都无法进行;有的班主任到学生家家访受到了冷遇,家长拿话训斥老师;家长会本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件好事,但在农村一个班只有四五名家长来开家长会,大多数家长都在外打工,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农村孩子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大,从小在家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男孩子,在家就是太子,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不管对错都做;见到困难就躲,好的东西先归自己。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加以表扬;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就加以批评;敢跟老师顶撞就是好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不能说,反而强词夺理,无理狡辩。当孩子考了低分时,家长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而不去考虑自己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惜把孩子送到县城中学就读,又几经转学,转来转去,自己的孩子知识没学到手,反而学了一身恶习,最后又送回农村学校。试问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谈何容易。
第六,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中小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来自家长的教育甚微,这就给学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德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班主任的事,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和教师所承担的是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进入学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除了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外,教师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所以,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面临又一重大挑战。
第七,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辍学率日趋上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前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包分配制,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都很高。而现在国家取消了分配制度,由毕业生自主择业,致使一部分毕业生闲在家,更不用说中专生了。农村的学生家长看在眼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然后又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而孩子对这些思想是不加分辨的,反正是不用学习,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惰性心理。和教师对不想上学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却被看成“求”他们学习,更加对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知识并没有渴求,于是中途退学。
作为一名在农村从教了十多年的,看到的是太多的农村教育的窘境和无奈,感到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孩子。有人认为农村教育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有人说,我们关注的目光应该像关注“三农问题”一样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和更大的挑战。我们希望农村教育尽快向素质化转变,我们自己也将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和过失。我们要扬长避短,革新求进。用我们的爱心来抚慰,用我们的信心来鼓舞,用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忠心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差距不再那么大,让农民的子弟也能拥有灿烂的明天。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格局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但在课时安排、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上仍存在问题和矛盾。为此要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促使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的成就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显著的变化是教材。教材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记忆模式从背诵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教材的变革注重了中学生的这一变化。同时,教材内容更趋于合理化,不仅仅局限于灌输性的知识理论,而是转变为启发性、参与式的探究知识。
其次,改革促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构成趋于合理化,学历构成以及职称结构愈加均衡,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改革中教师专业能力成为重点,对教师入职的要求相应严格,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加之目前教育培训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后,教学格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脚点。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人们对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马加爵事件”、“小悦悦事件”发人深省,作为引领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得不率先发声、尽快变革,重视思想政治的格局应运而生。中共中央更加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规范性的文件保障中学教学。同时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也发力资助,保障学校物资和师资配备,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被定位成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甚至被语数外占课,其课时得不到保证。同时,思想政治课往往会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学生精力不足的时候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天堂”,这是目前中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缺失,需要我们逐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促进各科目平等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课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典型表现为:老师辛辛苦苦备课,学生高高兴兴逃课,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课逐渐变得平淡无味。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理论性更强,时政性更突出,若教师授课方式和语言缺乏创新与激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身心启发和渲染了。
(三)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专业化不够,仍然存在诸如教其他课程的教师代授思想政治课、思政教师担任行政职务、行政干部为职称提升而代课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专职化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传统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体现。尽管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流于形式,未真正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最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以卷纸测验为主,导致评价目标唯量化、简单化;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不参与任何评价;只看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量。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存在不合理。
应试教育下“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考试仍然是甄别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忽视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在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只是教知识,让学生背答案,背答题思路,套模板,争取拿高分,不关心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无意义可言。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带来冲击,课程少了,课程内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然而,当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师岗前培训缺乏实效,继续教育趋于形式,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情况下,对教师进行培训时缺乏针对性,只是停于观察层面,目的性不强,就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缺口。
(三)课程建设滞后。
国家在2001年整体推行基础教育改革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基础教育课程都参与到了这场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课一直到2003年5月国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在中学开展教研活动相对较难,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校本课程以及课程研究方面甚少,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进程。
(四)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准确。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评价上存在不良倾向,一方面对教师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级的考试分数为主,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平均代课班级要比其他教师多,但所对应的课时薪酬却又少,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向不准确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响。
就学校内部而言,“主科”与“副科”的区分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本身的身教不当,观念不合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冲击力度大,在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诱惑使得中学生难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彻的政治思想理论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作者简介:尚珂(1992-9),女,汉,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6):302。
[2]傅增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16):80。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的成就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显著的变化是教材。教材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记忆模式从背诵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教材的变革注重了中学生的这一变化。同时,教材内容更趋于合理化,不仅仅局限于灌输性的知识理论,而是转变为启发性、参与式的探究知识。
其次,改革促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构成趋于合理化,学历构成以及职称结构愈加均衡,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改革中教师专业能力成为重点,对教师入职的要求相应严格,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加之目前教育培训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后,教学格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脚点。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人们对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马加爵事件”、“小悦悦事件”发人深省,作为引领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得不率先发声、尽快变革,重视思想政治的格局应运而生。中共中央更加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规范性的文件保障中学教学。同时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也发力资助,保障学校物资和师资配备,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被定位成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甚至被语数外占课,其课时得不到保证。同时,思想政治课往往会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学生精力不足的时候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天堂”,这是目前中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缺失,需要我们逐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促进各科目平等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课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典型表现为:老师辛辛苦苦备课,学生高高兴兴逃课,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课逐渐变得平淡无味。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理论性更强,时政性更突出,若教师授课方式和语言缺乏创新与激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身心启发和渲染了。
(三)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专业化不够,仍然存在诸如教其他课程的教师代授思想政治课、思政教师担任行政职务、行政干部为职称提升而代课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专职化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传统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体现。尽管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流于形式,未真正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最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以卷纸测验为主,导致评价目标唯量化、简单化;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不参与任何评价;只看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量。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存在不合理。
应试教育下“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考试仍然是甄别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忽视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在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只是教知识,让学生背答案,背答题思路,套模板,争取拿高分,不关心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无意义可言。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带来冲击,课程少了,课程内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然而,当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师岗前培训缺乏实效,继续教育趋于形式,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情况下,对教师进行培训时缺乏针对性,只是停于观察层面,目的性不强,就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缺口。
(三)课程建设滞后。
国家在2001年整体推行基础教育改革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基础教育课程都参与到了这场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课一直到2003年5月国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在中学开展教研活动相对较难,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校本课程以及课程研究方面甚少,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进程。
(四)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准确。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评价上存在不良倾向,一方面对教师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级的考试分数为主,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平均代课班级要比其他教师多,但所对应的课时薪酬却又少,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向不准确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响。
就学校内部而言,“主科”与“副科”的区分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本身的身教不当,观念不合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冲击力度大,在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诱惑使得中学生难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彻的政治思想理论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作者简介:尚珂(1992-9),女,汉,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6):302。
[2]傅增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16):80。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