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重要性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心理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
积极心态:良好的心态需怎样。
禅宗有句名言:“风也没动,帆也没动,是心动。”心理学家说:你眼中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你做出的反应,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导引,也是内心欲望的驱使。所以,缓解压力,的确需要外部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内部有个良好的心态。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提示调整心态的内容与方式很多,这里只能概要说明之:
其一,记住好事,忘记坏事。你的心情不是取决于你尽遇上好事,还是尽遇上坏事,而是取决于你是记住好事,还是记住坏事。
其二,利用幽默。工作是严肃的,但严肃不意味着刻板、死气沉沉。在工作中,有一些适当的、高品位的幽默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活跃气氛、可以振奋精神、可以缓解压力。并且,它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它。
其三,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要多对自己说一些:“我行!我能胜任!我很坚强!我不惧怕压力!我喜欢挑战!”少对自己说一些:“我不行!我太差了!我受不了了!我要崩溃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你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
其四,保持乐观。乐观与悲观可以说是人们给自己解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不同方法。乐观者把失败看作是可以改变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转败为胜,获得成功;悲观者则认为失败是其内部永恒的特性所决定的,他们对此无能为力。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其五,珍惜你所拥有的。人性的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企盼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却不那么珍惜。只有在失去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时,才倍感它的珍贵与不可替代。
其六,善用合理化机制。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把自己得到的东西看着是完美的、符合自己意愿的。由此来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这就是“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或“合理化机制”的本质所在。这种行为虽然不乏自欺欺人的色彩,但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适当地运用,对保持人类的心理健康,恢复心理平衡是有益的。其七,学会放弃。生活中,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如何更多地“拥有”,如面子、金钱、地位、权力、信任、知识、经验、能力、学历、人际关系。一样都不能少。结果是想拥有得越多,心理包袱就越大、越重。其实,我们可以放弃一些,拥有得太多,不也累得慌吗?
其八,保持良好的心境。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忧郁的心境会导致生理上和心理上一系列的病变。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强调积极、愉快的心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学习的顺利、事业的成功大有帮助。对于正确看待压力、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也大为有益。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心境,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至少说,不因自身心境的原因而徒增那些本来并不存在的压力。
心理健康的重要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知识的意义
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1,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该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2,不能对你扮演一个“父亲”、“丈夫”、或“精神导师”
假如一个女子,从小与父亲感情很深,事事问父亲拿主意;长大了嫁人,这个“支柱”就由丈夫来承担,每逢问题,她就从丈夫那里得到安慰、支持、指导。后来,丈夫离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地希望,咨询师能够像从前的丈夫和父亲那样,一直告诉她:“你最好怎么怎么做”
如果咨询师满足了她——你需要一个父亲,好,那我就来对你扮演一个父亲,她会马上得到很大安慰,并对咨询师充满感激之情。
但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这样做,当她说:“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师的意见”或“我有一个烦恼,希望咨询师帮我解决”,他可能显得很无能,甚至很可恶,要不含糊其辞,要不就顾左右而言它,反正不肯爽利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如果他扮演了这个角色,咨询者就会继续依赖这种关系,失去独立和成长的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阔广的天地中。
3,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
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50~60分钟。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收费不一,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块钱;社会咨询机构可能高一些,大多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300元/次。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1小时100美金。
4,不同于与朋友间的倾谈。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咨询师的话,经常与朋友的话很不一样。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他不会说:“千万别。”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当然,需要与咨询师讨论自杀的人,往往没有真的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与一个妓女发生了关系,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赶快去做检查吧!如果是阴性就没事,如果是阳性得赶快治。”——那来访者就被咨询师推进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咨询师应该预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帮来访者做好相应的心理预备:感染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来访者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度过危机,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没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一旦查出阳性能不能承担医药费?如果是阴性,他是否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中……等等等等。
5,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震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扩大。
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6,很可能不会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医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非常重要,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
7,你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船就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都是好人。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有这样困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善良、在意别人的感受、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然而,他们也很难建立真正和谐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在沟通中顾虑太多,显得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怕做错说错,于是干脆不做不说;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惧怕太过于靠近另一个人,错失了许多机会。
为什么有那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呢?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别人说我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价值感,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被别人说不好就等于抹杀他生存的意义。别人的评价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儿,当然会非常的在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呢?
这主要跟儿时的经验相关,特别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因此,自我价值感是在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后天产生并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专家hales等认为,由于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密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频繁的、广泛的互动而形成的。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很少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即“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爱我的”。在很多人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的,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爱我;如果我考砸了,那么我就是个坏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因此,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中,我们一直被这样外在的评价束缚着。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建立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儿时的习惯被沿用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更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事情是没有评价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失控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莫名烦躁恐惧的部分原因。
那么这种状况有办法改善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在乎别人看法”到“不那么在乎别人看法”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改善的。
第一步,看到自己。
许多人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是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习自己看见自己。这个步骤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分辨自己的情绪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刚才的情绪是什么?烦躁?自卑?愤怒?”
第二步,认识自己。
当我们可以分辨得出内在的情绪和声音时,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和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希望得到这个?”“为什么我需要他的肯定?”总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自己现在追求的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当对自己有了可观的认识后,我们面对别人的评价时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激动。
第三步,接纳自己。
简单来说,我们认识自己后,会发现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陷入在自己的缺点里不能自拔,那么就变成了自卑,不利于后续个人的成长发展。关于自我接纳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来分享。
最后,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祝愿我们早日活出心中的自己。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心理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
积极心态:良好的心态需怎样。
禅宗有句名言:“风也没动,帆也没动,是心动。”心理学家说:你眼中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你做出的反应,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导引,也是内心欲望的驱使。所以,缓解压力,的确需要外部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内部有个良好的心态。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提示调整心态的内容与方式很多,这里只能概要说明之:
其一,记住好事,忘记坏事。你的心情不是取决于你尽遇上好事,还是尽遇上坏事,而是取决于你是记住好事,还是记住坏事。
其二,利用幽默。工作是严肃的,但严肃不意味着刻板、死气沉沉。在工作中,有一些适当的、高品位的幽默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活跃气氛、可以振奋精神、可以缓解压力。并且,它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它。
其三,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要多对自己说一些:“我行!我能胜任!我很坚强!我不惧怕压力!我喜欢挑战!”少对自己说一些:“我不行!我太差了!我受不了了!我要崩溃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你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
其四,保持乐观。乐观与悲观可以说是人们给自己解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不同方法。乐观者把失败看作是可以改变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转败为胜,获得成功;悲观者则认为失败是其内部永恒的特性所决定的,他们对此无能为力。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其五,珍惜你所拥有的。人性的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企盼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却不那么珍惜。只有在失去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时,才倍感它的珍贵与不可替代。
其六,善用合理化机制。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把自己得到的东西看着是完美的、符合自己意愿的。由此来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这就是“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或“合理化机制”的本质所在。这种行为虽然不乏自欺欺人的色彩,但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适当地运用,对保持人类的心理健康,恢复心理平衡是有益的。其七,学会放弃。生活中,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如何更多地“拥有”,如面子、金钱、地位、权力、信任、知识、经验、能力、学历、人际关系。一样都不能少。结果是想拥有得越多,心理包袱就越大、越重。其实,我们可以放弃一些,拥有得太多,不也累得慌吗?
其八,保持良好的心境。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忧郁的心境会导致生理上和心理上一系列的病变。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师强调积极、愉快的心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学习的顺利、事业的成功大有帮助。对于正确看待压力、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也大为有益。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心境,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至少说,不因自身心境的原因而徒增那些本来并不存在的压力。
心理健康的重要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知识的意义
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1,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该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2,不能对你扮演一个“父亲”、“丈夫”、或“精神导师”
假如一个女子,从小与父亲感情很深,事事问父亲拿主意;长大了嫁人,这个“支柱”就由丈夫来承担,每逢问题,她就从丈夫那里得到安慰、支持、指导。后来,丈夫离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地希望,咨询师能够像从前的丈夫和父亲那样,一直告诉她:“你最好怎么怎么做”
如果咨询师满足了她——你需要一个父亲,好,那我就来对你扮演一个父亲,她会马上得到很大安慰,并对咨询师充满感激之情。
但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这样做,当她说:“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师的意见”或“我有一个烦恼,希望咨询师帮我解决”,他可能显得很无能,甚至很可恶,要不含糊其辞,要不就顾左右而言它,反正不肯爽利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如果他扮演了这个角色,咨询者就会继续依赖这种关系,失去独立和成长的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阔广的天地中。
3,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
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50~60分钟。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收费不一,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块钱;社会咨询机构可能高一些,大多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300元/次。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1小时100美金。
4,不同于与朋友间的倾谈。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咨询师的话,经常与朋友的话很不一样。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他不会说:“千万别。”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当然,需要与咨询师讨论自杀的人,往往没有真的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与一个妓女发生了关系,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赶快去做检查吧!如果是阴性就没事,如果是阳性得赶快治。”——那来访者就被咨询师推进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咨询师应该预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帮来访者做好相应的心理预备:感染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来访者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度过危机,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没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一旦查出阳性能不能承担医药费?如果是阴性,他是否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中……等等等等。
5,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震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扩大。
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6,很可能不会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医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非常重要,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
7,你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船就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都是好人。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有这样困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善良、在意别人的感受、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然而,他们也很难建立真正和谐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在沟通中顾虑太多,显得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怕做错说错,于是干脆不做不说;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惧怕太过于靠近另一个人,错失了许多机会。
为什么有那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呢?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别人说我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价值感,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被别人说不好就等于抹杀他生存的意义。别人的评价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儿,当然会非常的在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呢?
这主要跟儿时的经验相关,特别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因此,自我价值感是在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后天产生并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专家hales等认为,由于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密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频繁的、广泛的互动而形成的。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很少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即“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爱我的”。在很多人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的,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爱我;如果我考砸了,那么我就是个坏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因此,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中,我们一直被这样外在的评价束缚着。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建立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儿时的习惯被沿用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更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事情是没有评价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失控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莫名烦躁恐惧的部分原因。
那么这种状况有办法改善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在乎别人看法”到“不那么在乎别人看法”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改善的。
第一步,看到自己。
许多人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是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习自己看见自己。这个步骤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分辨自己的情绪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刚才的情绪是什么?烦躁?自卑?愤怒?”
第二步,认识自己。
当我们可以分辨得出内在的情绪和声音时,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和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希望得到这个?”“为什么我需要他的肯定?”总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自己现在追求的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当对自己有了可观的认识后,我们面对别人的评价时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激动。
第三步,接纳自己。
简单来说,我们认识自己后,会发现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陷入在自己的缺点里不能自拔,那么就变成了自卑,不利于后续个人的成长发展。关于自我接纳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来分享。
最后,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祝愿我们早日活出心中的自己。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