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以来,县供销社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达的综合改革有关任务要求,积极工作,各项改革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胆探索,努力工作,改革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一是加快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去年,编办批复并同意县供销社加挂“临朐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牌子,并增加了相应职责。根据职责,县供销社加大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的力度,上半年全系统新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止目前,全县供销社系统已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创办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3处。二是抓好现代规模化服务工作。依托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建设县、镇两级为农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于一体,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上半年,全县供销社新建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处,镇级为农服务中心3处、村级综合服务站(供销农资店)20处;实施土地托管工作,立足种肥药等生产资料服务优势,为用户提供种苗、生物有机肥、农药、机械播收等环节服务,开展系列化、规模化服务,拓展服务规模。上半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已开展各类托管服务面积达到9万余亩。三是抓好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放心农资”工程。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直供直施,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储备管理制度,从源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依托县社农产品公司,实施“农超对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加强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传统经营网络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水平。今年以来,建设镇级商贸中心1处,新建万家悦超市加盟店(便利店)18处,规范改造放心农资店120个。四是抓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注册成立了供销社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供销社电子商务孵化器,开通了“供销惠”电商运营平台,通过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加快以农资、家电、日用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商向农村延伸。上半年,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80余家,发展农村会员、推广员达到5600余人,在线销售各类商品达到420余万元。
二、积累经验,认真梳理,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环境差。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各项加快供销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支持程度不够,致使各项有利供销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同时,还背负着下属企业沉重的人员、债务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条件,市场份额下降,企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资金瓶颈制约较大。乡镇基层供销社经营和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债务较多,没有资源来源,制约了服务体系打造特别是为农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当前社会化服务硬件建设越来越迫切,单靠供销社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三是人才不足。供销社现有人员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人才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使供销社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制约供销社发展的一大“瓶颈”。四是部门参与和联动机制不够。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到政府和社会多个部门、行业,供销社无法掌控各种农业资源的调配,相关部门参与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区域性联动机制。
三、把握要点,理清思路,明确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真正使供销社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分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以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积极推进供销社服务实体化。二是加快推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做实服务,做强产业,为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联合合作奠定基础。加快发展镇(街)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与基层社“两社合一、融合发展”,推动注册合作社法人,把产业联合进一步扩大为区域联合。三是加快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围绕搭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全力打造市供销社提出的“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基础较好的基层供销社覆盖面达到50%以上。完善为农服务中心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并与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一站式、一个窗口”服务,形成供销合作社主导、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较为健全的优势,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推进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的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探索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托管服务模式,构建起全面可持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服务。五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联合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以及电商等,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基层经营门店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网订店取、配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等服务,增强线下实体店的物流、服务、体验等功能,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大胆探索,努力工作,改革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一是加快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去年,编办批复并同意县供销社加挂“临朐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牌子,并增加了相应职责。根据职责,县供销社加大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的力度,上半年全系统新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止目前,全县供销社系统已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创办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3处。二是抓好现代规模化服务工作。依托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建设县、镇两级为农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于一体,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上半年,全县供销社新建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处,镇级为农服务中心3处、村级综合服务站(供销农资店)20处;实施土地托管工作,立足种肥药等生产资料服务优势,为用户提供种苗、生物有机肥、农药、机械播收等环节服务,开展系列化、规模化服务,拓展服务规模。上半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已开展各类托管服务面积达到9万余亩。三是抓好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放心农资”工程。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直供直施,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储备管理制度,从源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依托县社农产品公司,实施“农超对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加强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传统经营网络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水平。今年以来,建设镇级商贸中心1处,新建万家悦超市加盟店(便利店)18处,规范改造放心农资店120个。四是抓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注册成立了供销社电子商务公司,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供销社电子商务孵化器,开通了“供销惠”电商运营平台,通过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加快以农资、家电、日用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商向农村延伸。上半年,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80余家,发展农村会员、推广员达到5600余人,在线销售各类商品达到420余万元。
二、积累经验,认真梳理,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环境差。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各项加快供销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支持程度不够,致使各项有利供销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同时,还背负着下属企业沉重的人员、债务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条件,市场份额下降,企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资金瓶颈制约较大。乡镇基层供销社经营和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债务较多,没有资源来源,制约了服务体系打造特别是为农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当前社会化服务硬件建设越来越迫切,单靠供销社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三是人才不足。供销社现有人员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人才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使供销社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制约供销社发展的一大“瓶颈”。四是部门参与和联动机制不够。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到政府和社会多个部门、行业,供销社无法掌控各种农业资源的调配,相关部门参与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区域性联动机制。
三、把握要点,理清思路,明确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真正使供销社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分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以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积极推进供销社服务实体化。二是加快推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动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做实服务,做强产业,为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联合合作奠定基础。加快发展镇(街)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与基层社“两社合一、融合发展”,推动注册合作社法人,把产业联合进一步扩大为区域联合。三是加快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围绕搭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全力打造市供销社提出的“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基础较好的基层供销社覆盖面达到50%以上。完善为农服务中心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并与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一站式、一个窗口”服务,形成供销合作社主导、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较为健全的优势,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推进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的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探索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托管服务模式,构建起全面可持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服务。五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联合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以及电商等,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基层经营门店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网订店取、配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等服务,增强线下实体店的物流、服务、体验等功能,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