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推进,在全局中找准人大定位、发挥人大作用,人大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人大工作为人民的执政理念,深刻领会 “人民”二字的含义,始终做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十九大以后,习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镇人大工作者如何通过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来指导和实践,努力在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基层人大代表的精神风貌,在总书记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共同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这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思想深刻研究和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提升创业能力,带动“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机统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就业增收,安居乐业才有可靠保障,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我镇部分基层人大代表紧密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一是带头创业。高邮市人大代表曹富艳,也是高邮市连标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中后,她加入了父亲创办的连标葡萄专业合作社,父女俩在葡萄种植品种上不断创新创优,还积极培育和扩大合作社的经营品种和范围,如:有机葡萄种植、“葡萄种植+青蛙养殖”套养模式等。连标葡萄专业合作社现已成为集葡萄、草莓、火龙果种植、采摘、观光,青蛙养殖,野鸡、乌骨鸡等多种生禽放养为一体的现代化示范龙头企业。曹富艳致富后,不忘乡邻,积极吸纳、带动周边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入社就业,成为率先致富、带头致富的“领头羊”。二是带领创业。界首镇人大代表郭有华,既是村委会副主任,也是新型职业农民,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郭有华看到了这一机遇,开始在土地上做文章,流转土地800余亩,建起了家庭农场。她不断把农场做大做强,并积极回报社会,带动附近30多名村民创业。带领群众创业和脱贫致富远近闻名。群众对他更是交口称赞,亲切地称她为人民的好代表,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二、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宜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大代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基层人大代表要不忘初心、开拓奋进,带领群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扬优势、补短板、创特色,带动休闲观光农业质态进一步提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广葡萄、水稻、青蛙和龙虾的种植和养殖,并形成收购、冷储、加工和销售“一条龙”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树立生态思维。基层人大代表要不断强化生态思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带领广大群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念好“生态经”,打好“绿色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三是打造生态家园。基层人大代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广泛开展义务植树等公益活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督查河长负责制落实情况,为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家园贡献力量。
三、树立代表形象,引领“乡风文明”
镇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乡村“文明之花”。镇人大通过开设乡风文明流动讲堂,利用宣传栏、微信等媒介,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宣传,重点宣传界首镇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代表,如高邮市人大代表、国联企业老总吴梦雪的10多年一直坚持奉献爱心、资助弱势群体的先进事迹,还有界首好人、“小巷总理”、人大代表胡继宗关心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先进事迹等等。运用身边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引导群众树立破旧立新的文明现代新风;同时代表们从自身做起,带头弘扬家风家训文化,落实村规民约,支持配合文明乡风行动,展示代表文明形象。在新时代文明活动中,代表勇走前头、争做表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头拆除土地庙,不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助推移风易俗良好风气在全镇落地生根。
四、履行监督职责,参与“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夯实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不断建立和健全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人大代表要切实担负和履行监督职责,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一是反映群众合理诉求。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走访、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积极构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长效机制,通过代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注群众难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誉。人大督办代表建议,解决了群众反映的村通组道路难、农村环境长效管理、g233国道路边摊点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
二是督办民生实事项目。镇人大主席团期组织镇人大代表对年初镇人代会票决产生的10件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明确责任,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细化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精心组织省级传统村落、运河码头遗址公园二期、灌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民生实事项目,确保早完成、群众早受益,真正把民生实事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惠民工程、廉洁工程。
三是参与村民管理自治。镇人大主席团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村民管理自治这一方式,让人大代表直接面对面的与村民代表交流、沟通,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人大代表既通过选民代表了解社情民意,也要向原选区选民报告依法履行职责情况,接受选民的评价,取得选民的支持和信任。
五、发挥主体作用,实现“生活富裕”
近年来,界首镇基层人大代表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创收等方面成效显著,关键是有一批像高邮市人大代表曹富艳、界首镇人大代表郭有华等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的创业先行者和“双带”工作的领路人。镇人大不断加大对不同类型代表的关心、关怀、关爱力度,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目标而共同努力。
一是关心干部类型的代表。镇人大肯定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关注和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民意,做好群众的“代言人”。
二是关怀创业者类型的代表。镇人大经常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代表们所创办的实体,关心他们事业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难题,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产业,勉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多提好的意见和建议,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
三是关爱普通群众类型的代表。镇人大十分关心代表们的家庭生活,并对一些在生产、生活以及在子女、脱贫致富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代表家庭开展精准帮扶活动,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困难,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平时有温暖,难时有保障。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心得[朗读]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走过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如今,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始终坚守勇于斗争的操守、胆识,把斗争意志贯穿工作全过程,在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艰苦复杂环境中淬火成钢。
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要勇于投身斗争实践,在伟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具体的,实在的,见人见事的。例如,在脱贫攻坚方面,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不摘”,坚决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要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以脱贫攻坚的实实在在效果取信于民。
当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广大中青年干部要坚定斗争意志,清醒认识面对的重大挑战、重大矛盾、重大风险、重大任务,毫不犹豫地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扬起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豪气,彰显拒绝诱惑、清正廉洁的正气,锻造逆势而上、破障闯关的锐气。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拿起思想武器、精神武器、实践武器,投入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伟大斗争,今天专门就这一问题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我们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也深刻尖锐地指出了中青年干部存在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的问题。广大中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举旗亮剑,在推动改革发展上敢于追求卓越,在维护人民利益上敢于挺身而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真碰硬,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敢于迎难而上?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一切成就、赢得的一切胜利,无不来自艰苦卓绝斗争。中青年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淬炼政治忠诚,坚定斗争意志,不断从党的光辉斗争历史里汲取丰富养分、传承红色基因,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斗争”“与谁斗争”“如何赢得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最新发展,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中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的观点,认识到斗争的必然性,树立科学的斗争意识,认清严峻的斗争形势,锻造坚定的斗争信念,做好坚决的斗争准备,发扬昂扬的斗争精神,锤炼高强的斗争本领,立足岗位随时投入斗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合格战士?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而矛盾是始终贯穿事物各方面和发展全过程的,因此,斗争也就永无止境,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丧失斗争精神和斗争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得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大。现在不是想不想斗争和愿不愿斗争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斗争和会不会斗争的问题。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该斗争的就要坚决斗争,并夺取斗争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为年轻干部如何在新时代增强斗争本领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鼓足斗争勇气、把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加快补齐开展伟大斗争的短板。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糊涂、不迷惑、不摇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青年干部要在斗争中成长,就必须始终铭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守初心担使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坚定的斗争意志来源于坚定的信仰。中青年干部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这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我们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才能在斗争来临的时候,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坚定的斗争意志来源于清醒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善于看清斗争的本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取得斗争的胜利。坚定的斗争意志还来源于过硬的自身素质。中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才能当斗争摆在面前时,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中青年干部要自觉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来审视当前工作,既要敢于斗争,坚定斗争意志,面对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敢于出击、能战能胜,坚决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隐患;又要善于斗争,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矛盾问题不可怕,风险挑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矛盾问题、害怕风险挑战,绝对不能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处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更进一步。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敢于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拿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际行动,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打虎要上山,擒龙要下海。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我们只有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自己,才能更好地立正政德坐标,筑牢初心使命,磨练逆水行舟的斗争精神、抗压能力和成事本领,真正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增强斗争本领,加强理论学习是关键。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懂、学而行,做真学深悟、真知笃行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斗争意志。把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历练、提升政治能力作为锤炼党性的必修课,时时事事处处讲政治,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要主动担当作为践行斗争本领。直面发展矛盾困难不动摇、不退缩,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做有正气、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理论根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在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深入思考、联系实际中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中,充分认识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了解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斗争的方向任务、规律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并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中青年干部要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练就斗争慧眼,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在担难担险担责中磨炼砥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爬坡过坎阶段,爱惜羽毛当逃兵,与新时代绝不相容,做清谈客、当泥菩萨,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只有发扬敢涉险滩、敢破坚冰、敢攻堡垒、敢拔城池的斗争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敢战能胜的战士。
实现伟大梦想要经历伟大斗争。青年干部要真正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首先必须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斗争意志,做到底气足、骨头硬,能战能胜。
要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
面对新时代斗争的必然性、复杂性、现实性、历史性、残酷性、艰巨性,我们广大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坚定意志、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掌握规律和方法。要努力淬炼思想、历练本领,在斗争实践中勇做绝对忠诚的战士,做有坚定意志的战士,做敢于冲锋的战士,做会攻城略地的战士。坚持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新征程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中青年干部,我们要时刻准备斗争。面对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深刻认识到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要认清斗争的性质。要做好斗争的准备,凡事有备无患,在斗争中要尽最大努力、做最坏准备、争取最好结果。我们要扛起斗争的责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要勇于投身斗争实践,在伟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具体的,实在的,见人见事的。例如,在脱贫攻坚方面,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不摘”,坚决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要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以脱贫攻坚的实实在在效果取信于民。
当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广大中青年干部要坚定斗争意志,清醒认识面对的重大挑战、重大矛盾、重大风险、重大任务,毫不犹豫地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扬起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豪气,彰显拒绝诱惑、清正廉洁的正气,锻造逆势而上、破障闯关的锐气。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拿起思想武器、精神武器、实践武器,投入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伟大斗争,今天专门就这一问题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我们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也深刻尖锐地指出了中青年干部存在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的问题。广大中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举旗亮剑,在推动改革发展上敢于追求卓越,在维护人民利益上敢于挺身而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真碰硬,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敢于迎难而上?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一切成就、赢得的一切胜利,无不来自艰苦卓绝斗争。中青年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淬炼政治忠诚,坚定斗争意志,不断从党的光辉斗争历史里汲取丰富养分、传承红色基因,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斗争”“与谁斗争”“如何赢得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最新发展,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中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的观点,认识到斗争的必然性,树立科学的斗争意识,认清严峻的斗争形势,锻造坚定的斗争信念,做好坚决的斗争准备,发扬昂扬的斗争精神,锤炼高强的斗争本领,立足岗位随时投入斗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合格战士?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而矛盾是始终贯穿事物各方面和发展全过程的,因此,斗争也就永无止境,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丧失斗争精神和斗争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得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大。现在不是想不想斗争和愿不愿斗争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斗争和会不会斗争的问题。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该斗争的就要坚决斗争,并夺取斗争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为年轻干部如何在新时代增强斗争本领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鼓足斗争勇气、把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加快补齐开展伟大斗争的短板。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糊涂、不迷惑、不摇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青年干部要在斗争中成长,就必须始终铭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守初心担使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坚定的斗争意志来源于坚定的信仰。中青年干部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这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我们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才能在斗争来临的时候,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坚定的斗争意志来源于清醒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善于看清斗争的本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取得斗争的胜利。坚定的斗争意志还来源于过硬的自身素质。中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才能当斗争摆在面前时,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中青年干部要自觉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来审视当前工作,既要敢于斗争,坚定斗争意志,面对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敢于出击、能战能胜,坚决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隐患;又要善于斗争,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矛盾问题不可怕,风险挑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矛盾问题、害怕风险挑战,绝对不能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处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更进一步。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保持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敢于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拿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际行动,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打虎要上山,擒龙要下海。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我们只有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自己,才能更好地立正政德坐标,筑牢初心使命,磨练逆水行舟的斗争精神、抗压能力和成事本领,真正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增强斗争本领,加强理论学习是关键。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懂、学而行,做真学深悟、真知笃行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斗争意志。把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历练、提升政治能力作为锤炼党性的必修课,时时事事处处讲政治,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要主动担当作为践行斗争本领。直面发展矛盾困难不动摇、不退缩,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做有正气、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理论根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在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深入思考、联系实际中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中,充分认识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了解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斗争的方向任务、规律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并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中青年干部要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练就斗争慧眼,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在担难担险担责中磨炼砥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爬坡过坎阶段,爱惜羽毛当逃兵,与新时代绝不相容,做清谈客、当泥菩萨,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只有发扬敢涉险滩、敢破坚冰、敢攻堡垒、敢拔城池的斗争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敢战能胜的战士。
实现伟大梦想要经历伟大斗争。青年干部要真正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首先必须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斗争意志,做到底气足、骨头硬,能战能胜。
要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
面对新时代斗争的必然性、复杂性、现实性、历史性、残酷性、艰巨性,我们广大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坚定意志、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掌握规律和方法。要努力淬炼思想、历练本领,在斗争实践中勇做绝对忠诚的战士,做有坚定意志的战士,做敢于冲锋的战士,做会攻城略地的战士。坚持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新征程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中青年干部,我们要时刻准备斗争。面对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深刻认识到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要认清斗争的性质。要做好斗争的准备,凡事有备无患,在斗争中要尽最大努力、做最坏准备、争取最好结果。我们要扛起斗争的责任,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文风清新益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同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总书记讲话阐述的观点,提出的任务要求、原则、方法,渗透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的精湛运用。尤其令人信服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过了很不平凡的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从总书记讲话里找答案”,这是2016年1月25日《学思践悟》专栏文章的标题。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从总书记的讲话中能找准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总书记的讲话里能学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学习总书记讲话中能深化对监督执纪规律的认识,通过学习总书记讲话能始终保持坚强的定力,伴随着对总书记讲话的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深化了我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深刻的认识。主要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站位高、眼界宽、心胸阔,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就如何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能否”的标准,即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二是要守纪律、讲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遵守党规党纪,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把党章作为指导自己言行的根本依据,把党章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其次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做合格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带头懂法、守法,要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是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品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有优良作风。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以来的讲话,每一次都讲到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因为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防腐反腐,以零容忍对待腐败,严肃执纪执法,“老虎”、“苍蝇”一起打,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原则,都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都是为密切党群关系做“拆墙”、“通络”的工作。这就对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主动改正;对同志的提醒批评,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敢于指出、帮助改进。要培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总书记多次引用过这句话,指出共产党员要注意细节小事、注重修身律己,要“吾日三省吾身”。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应如此,更要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健康情趣、良好家风,慎独慎微,用清廉作风和过硬素质梳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始终坚持学习再学习,坚持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全体党员“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以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为例,十八大以来,“三转”“四个全面”“四种形态”、监察体制改革,新的理念,使我们纷纷感受到本领恐慌。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要用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全面准确理解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动地学习各方面知识。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同具体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做行家里手、业务尖兵?
五是要做好工作的硬本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因此,有干事创业的能力、有做好工作的本领,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党员。“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衡量党员合格与否,就要看他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担当有为;是否具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风采。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练就过硬的能力素质,真正立足工作岗位,干在实处,这才是我们“律人”的前提。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站位高、眼界宽、心胸阔,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就如何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能否”的标准,即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二是要守纪律、讲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遵守党规党纪,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把党章作为指导自己言行的根本依据,把党章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其次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做合格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带头懂法、守法,要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是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品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有优良作风。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以来的讲话,每一次都讲到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因为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防腐反腐,以零容忍对待腐败,严肃执纪执法,“老虎”、“苍蝇”一起打,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原则,都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都是为密切党群关系做“拆墙”、“通络”的工作。这就对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主动改正;对同志的提醒批评,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敢于指出、帮助改进。要培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总书记多次引用过这句话,指出共产党员要注意细节小事、注重修身律己,要“吾日三省吾身”。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应如此,更要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健康情趣、良好家风,慎独慎微,用清廉作风和过硬素质梳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始终坚持学习再学习,坚持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全体党员“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以我们纪检监察机关为例,十八大以来,“三转”“四个全面”“四种形态”、监察体制改革,新的理念,使我们纷纷感受到本领恐慌。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要用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全面准确理解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动地学习各方面知识。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同具体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做行家里手、业务尖兵?
五是要做好工作的硬本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因此,有干事创业的能力、有做好工作的本领,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党员。“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衡量党员合格与否,就要看他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担当有为;是否具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风采。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练就过硬的能力素质,真正立足工作岗位,干在实处,这才是我们“律人”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崭新伟大思想理论体系中全面发展认识体系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作为抽象人民利益化身或者具体体现者的民生问题,乃是属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的范畴,具有纲举目张、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要诀或规律就是必须始终关注和不断着力解决社会最弱最穷的那部分人群的问题,全社会的共享发展水平才能因“补短板”而得到整体提升。“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既是一种伟大的抱负,也是解决民生问题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规律;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条件和权力,而另一部分人则没有,人类就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不断维护、保证和发展人类的“五大权力”。
这一创新理论,将大大提振世界各国政府、政党、政治家和世界人民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减少和消灭世界上一切消极悲观情绪和忽视人民利益、践踏公平正义和人类权利的现象。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到来,一定会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主张和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
(一)。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崭新伟大思想理论体系中全面发展认识体系的“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之路理论,是揭示人类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特征和规律的一大理论支柱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的理论,则是揭示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特征和规律的又一大理论支柱。两者同属于全面发展认识体系中的内容,共同代表对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历史发展客观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作为抽象人民利益化身或者具体体现者的民生问题,乃是属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的范畴,具有纲举目张、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民生问题既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标志性问题,又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性问题,还是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以及分裂、动乱、暴力、恐怖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有获得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一切国家、阶级、政党、团体、执政者、政治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和时刻不能忘记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要诀或规律就是必须始终关注和不断着力解决社会最弱最穷的那部分人群的问题,也就是不断着力解决最需要帮助解决的人民群众的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既是一种伟大的抱负,也是解决民生问题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规律。这是因为,只有解决最弱最穷的那部分人的问题,全社会的共享发展水平才能因“补短板”而得到整体提升。不断着力解决这部分人民群众的问题,并不影响和阻碍社会上最强最富人群和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群继续前进的步伐。实现民生问题全覆盖是人类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不可避免产生的贫富悬殊和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和现象突出的历史局限。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条件和权力,而另一部分则没有,人类就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越是关注最弱最穷的人群,越能体现一个社会或国家最先进的程度,最博大的历史胸怀。如果世界上那部分“受过寒冷的人最懂得阳光温暖”的人群,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那么无疑将大大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世界上各种矛盾、对抗和暴力现象,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不断地、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拥有做事的权利、拥有财富的权利、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权利、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权利、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权利这“五大权力”。这是全面共享的集中体现。
第一,包括创业就业和工作在内或者随着社会发展超出此范畴之外以新的形式出现的人民群众做事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决定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权利,人民群众的其它权利无不受此决定、影响和制约。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是否有事做,以及做事的性质、主动被动的程度、愿意不愿意的程度共同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形态的高低。越是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有事做并且做事的性质正确有益、做事的主动性意愿性越高的社会,就越先进、越文明。人类新的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这方面的特征将体现比较充分,而共产主义社会将完全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人民群众拥有包括收入带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财富的权利,是共享发展最直接、最直观、最要害因而也是最被看重的一种结果体现。这种权利本质上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却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必须通过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否定之否定矛盾运动不断升级、提高,最终达到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人人平等。人类社会越是迈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种特征体现得越充分。
第三,人民群众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权利,是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这种权利通过教育、学习、培训、实践等方式获得和实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群众做事的权利和拥有财富的权利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和差别如何的重要根源。
第四,人民群众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权力,是保证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民生建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日益显得重要的基本要素。这种权利相对别的权力而言是最容易实现人人平等和无差别的一种权利,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大、受欢迎的程度高,是深得民心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人民群众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权利,则是上述四大权力的最终体现,是社会民生建设循环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它既决定上述四大权利,同时又受这四大权力的制约,人人身心健康和愉悦、富裕幸福美满这是一个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这“五大权力”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就可以摆脱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民生问题和现象面前不得要领的困境,摆脱繁琐哲学的干扰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会明白并懂得社会民生问题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必然内在规律的。这“五大权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社会民生建设缺一不可的内在统一体。它们的满足和实现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地由贫穷转化为富裕、由不公平转化为公平、由对抗转化为和谐、由战争转化为和平、由野蛮转化为文明、由丑恶转化为美好、由痛苦转化为快乐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就是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历史过程。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人类完全有信心进入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直至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二)。
自打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贫富问题和公平公正问题始终是一切时代阶级对立和社会对抗的主要根源。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突出解决这两大问题毋庸置疑成为各个国家和全世界人民普遍的、共同的心声和强烈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既是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出的,又是顺应世界潮流、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心愿提出的,属于世界性和世界级的理论。着力解决社会上最穷最弱的人群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从而实现社会建设全覆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样的理论和主张犹如滚滚春雷,必将响彻在世界历史的天空。全世界的广大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会因此得到帮助和获得较大实惠;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和政治家也是欢迎的,因为受此启发、受此指点和指引,痛下决心去解决各自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那部分人民群众的问题,就会大大赢得人心,破解许多使人焦头烂额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不仅为解决各个国家内部贫富差距问题开出了新的一针见血药方,也为解决世界南北差距问题开出了新的一针见血药方,对不断建立和完善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做事的人类权利。世界将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几千年来忽视人的生存发展基本权利造成的恶果以及其中的经验教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真总结梳理,高度警觉、警醒,越来越多的国家程度不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为本国人民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就业或者说做事的机会上。除了传统的工作就业方式之外,新产业、新生态、新的工作就业模式和方式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在单位是工作,在家也是工作,较多人集中在一起劳动是就业、个人单打独斗个性化的劳动也是就业,志愿服务、旅游休闲、健康的娱乐活动等等都包含有新的工作就业的成分。世界人民享有工作就业或做事的机会将会迅速地、大幅度地增加并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财富的人类权利。人人拥有财富这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然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实现的权利,将在世界上更大范围甚至全覆盖地重新确立,成为世界人民理直气壮、激荡人心的不懈追求。虽然不可能完全一下子消除贫富差距,但各国都将不同程度地通过调整和规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秩序、建立科学的个人所得税制、扶贫济困、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等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大胆富、率先富、共同富的状况和因素将在世界上同时并存,各自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且共同富这方面的因素和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越来越趋向世界的公平正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人类权利。不敢说每个国家都能这么做并且这么做得很好,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时代背景下,每个国家的人民哪怕是最偏僻、最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把发展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便提高本国国民和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同时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健康的社会群体思维、健康的社会情绪。为了追求知识智慧而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和为了提高从事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本领而迅速行动,不断实践,这将成为全世界的一种风气,一种时代潮流。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人类权利。公共服务、保险、医疗、养老等将是世界的共识,合乎民意,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达到今天世界上的这个水平。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前进和提高、实现好上加好。与此同时,全球将不断采取更得力的措施遏制住安全形势下滑的趋势、解决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世界人民安全感、安定感。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人类权利。“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行为将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和盛行,由此着眼于满足“人”的消费不仅会继续带来传统意义上的巨大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而且会创造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型的巨大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将会大大超过过去的一切时代。
总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指引下,世界的面貌将为之一新,人类将进入有史以来一个新的最好的崭新时代。
(三)。
具体对中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毫无疑问代表了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以及中国更长远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和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人民需要创新理论,中国的实践需要创新理论,这是一个伟大民族、一种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称为伟大的必备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揭示的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共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率先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印证。中国将在今后短短的五年内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普遍提高。
中国的先行先试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试点”,将为世界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从而彰显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和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受世界欢迎。另一方面,千万不能低估世界人民对理论的渴望程度,千万不能低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获至宝或不知不觉地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结合各个国家实际,解决本国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巨大成就。这反过来是值得中国学习的。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直接涉及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包括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突出、最尖锐的矛盾问题或者说“痛点”,并且提出了有效的现实和历史、当前和长远的解决办法。毫不夸张地说,这将大大提振世界各国政府、政党、政治家和世界人民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减少和消灭世界上一切消极悲观情绪和忽视人民利益、践踏公平正义和人类权利的现象。
此前人类社会历史所有的经验教训,都已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多么的难得和珍贵。即将到来的历史时期,或者说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到来,一定会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主张、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获得更大的普及和推广。
这一创新理论,将大大提振世界各国政府、政党、政治家和世界人民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减少和消灭世界上一切消极悲观情绪和忽视人民利益、践踏公平正义和人类权利的现象。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到来,一定会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主张和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
(一)。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崭新伟大思想理论体系中全面发展认识体系的“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之路理论,是揭示人类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特征和规律的一大理论支柱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的理论,则是揭示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特征和规律的又一大理论支柱。两者同属于全面发展认识体系中的内容,共同代表对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历史发展客观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作为抽象人民利益化身或者具体体现者的民生问题,乃是属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的范畴,具有纲举目张、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民生问题既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标志性问题,又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性问题,还是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以及分裂、动乱、暴力、恐怖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有获得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一切国家、阶级、政党、团体、执政者、政治家都必须高度重视和时刻不能忘记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要诀或规律就是必须始终关注和不断着力解决社会最弱最穷的那部分人群的问题,也就是不断着力解决最需要帮助解决的人民群众的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既是一种伟大的抱负,也是解决民生问题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规律。这是因为,只有解决最弱最穷的那部分人的问题,全社会的共享发展水平才能因“补短板”而得到整体提升。不断着力解决这部分人民群众的问题,并不影响和阻碍社会上最强最富人群和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群继续前进的步伐。实现民生问题全覆盖是人类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不可避免产生的贫富悬殊和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和现象突出的历史局限。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条件和权力,而另一部分则没有,人类就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越是关注最弱最穷的人群,越能体现一个社会或国家最先进的程度,最博大的历史胸怀。如果世界上那部分“受过寒冷的人最懂得阳光温暖”的人群,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那么无疑将大大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世界上各种矛盾、对抗和暴力现象,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揭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不断地、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拥有做事的权利、拥有财富的权利、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权利、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权利、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权利这“五大权力”。这是全面共享的集中体现。
第一,包括创业就业和工作在内或者随着社会发展超出此范畴之外以新的形式出现的人民群众做事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决定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权利,人民群众的其它权利无不受此决定、影响和制约。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是否有事做,以及做事的性质、主动被动的程度、愿意不愿意的程度共同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形态的高低。越是广大人民群众人人有事做并且做事的性质正确有益、做事的主动性意愿性越高的社会,就越先进、越文明。人类新的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这方面的特征将体现比较充分,而共产主义社会将完全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人民群众拥有包括收入带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财富的权利,是共享发展最直接、最直观、最要害因而也是最被看重的一种结果体现。这种权利本质上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却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必须通过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否定之否定矛盾运动不断升级、提高,最终达到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人人平等。人类社会越是迈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种特征体现得越充分。
第三,人民群众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权利,是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这种权利通过教育、学习、培训、实践等方式获得和实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群众做事的权利和拥有财富的权利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和差别如何的重要根源。
第四,人民群众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权力,是保证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民生建设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日益显得重要的基本要素。这种权利相对别的权力而言是最容易实现人人平等和无差别的一种权利,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大、受欢迎的程度高,是深得民心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人民群众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权利,则是上述四大权力的最终体现,是社会民生建设循环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它既决定上述四大权利,同时又受这四大权力的制约,人人身心健康和愉悦、富裕幸福美满这是一个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这“五大权力”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就可以摆脱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民生问题和现象面前不得要领的困境,摆脱繁琐哲学的干扰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会明白并懂得社会民生问题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必然内在规律的。这“五大权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社会民生建设缺一不可的内在统一体。它们的满足和实现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地由贫穷转化为富裕、由不公平转化为公平、由对抗转化为和谐、由战争转化为和平、由野蛮转化为文明、由丑恶转化为美好、由痛苦转化为快乐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就是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历史过程。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人类完全有信心进入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直至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二)。
自打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贫富问题和公平公正问题始终是一切时代阶级对立和社会对抗的主要根源。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突出解决这两大问题毋庸置疑成为各个国家和全世界人民普遍的、共同的心声和强烈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既是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出的,又是顺应世界潮流、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心愿提出的,属于世界性和世界级的理论。着力解决社会上最穷最弱的人群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掉队”从而实现社会建设全覆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样的理论和主张犹如滚滚春雷,必将响彻在世界历史的天空。全世界的广大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会因此得到帮助和获得较大实惠;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和政治家也是欢迎的,因为受此启发、受此指点和指引,痛下决心去解决各自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那部分人民群众的问题,就会大大赢得人心,破解许多使人焦头烂额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不仅为解决各个国家内部贫富差距问题开出了新的一针见血药方,也为解决世界南北差距问题开出了新的一针见血药方,对不断建立和完善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做事的人类权利。世界将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几千年来忽视人的生存发展基本权利造成的恶果以及其中的经验教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真总结梳理,高度警觉、警醒,越来越多的国家程度不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为本国人民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就业或者说做事的机会上。除了传统的工作就业方式之外,新产业、新生态、新的工作就业模式和方式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在单位是工作,在家也是工作,较多人集中在一起劳动是就业、个人单打独斗个性化的劳动也是就业,志愿服务、旅游休闲、健康的娱乐活动等等都包含有新的工作就业的成分。世界人民享有工作就业或做事的机会将会迅速地、大幅度地增加并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财富的人类权利。人人拥有财富这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然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实现的权利,将在世界上更大范围甚至全覆盖地重新确立,成为世界人民理直气壮、激荡人心的不懈追求。虽然不可能完全一下子消除贫富差距,但各国都将不同程度地通过调整和规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秩序、建立科学的个人所得税制、扶贫济困、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等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大胆富、率先富、共同富的状况和因素将在世界上同时并存,各自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且共同富这方面的因素和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越来越趋向世界的公平正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知识智慧和本领的人类权利。不敢说每个国家都能这么做并且这么做得很好,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时代背景下,每个国家的人民哪怕是最偏僻、最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把发展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便提高本国国民和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同时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健康的社会群体思维、健康的社会情绪。为了追求知识智慧而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和为了提高从事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本领而迅速行动,不断实践,这将成为全世界的一种风气,一种时代潮流。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社会保障和安全的人类权利。公共服务、保险、医疗、养老等将是世界的共识,合乎民意,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达到今天世界上的这个水平。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前进和提高、实现好上加好。与此同时,全球将不断采取更得力的措施遏制住安全形势下滑的趋势、解决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世界人民安全感、安定感。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世界将维护、保证和发展人人拥有身心健康和愉悦的人类权利。“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行为将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和盛行,由此着眼于满足“人”的消费不仅会继续带来传统意义上的巨大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而且会创造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型的巨大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将会大大超过过去的一切时代。
总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指引下,世界的面貌将为之一新,人类将进入有史以来一个新的最好的崭新时代。
(三)。
具体对中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和社会建设全覆盖理论,毫无疑问代表了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以及中国更长远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和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人民需要创新理论,中国的实践需要创新理论,这是一个伟大民族、一种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称为伟大的必备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揭示的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共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率先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印证。中国将在今后短短的五年内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普遍提高。
中国的先行先试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试点”,将为世界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从而彰显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和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受世界欢迎。另一方面,千万不能低估世界人民对理论的渴望程度,千万不能低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获至宝或不知不觉地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结合各个国家实际,解决本国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巨大成就。这反过来是值得中国学习的。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直接涉及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包括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突出、最尖锐的矛盾问题或者说“痛点”,并且提出了有效的现实和历史、当前和长远的解决办法。毫不夸张地说,这将大大提振世界各国政府、政党、政治家和世界人民对世界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减少和消灭世界上一切消极悲观情绪和忽视人民利益、践踏公平正义和人类权利的现象。
此前人类社会历史所有的经验教训,都已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多么的难得和珍贵。即将到来的历史时期,或者说人类更高级的综合文明时代的到来,一定会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主张、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获得更大的普及和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大量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了文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可以从三个时间维度领悟文化智慧、获取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智慧。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积累了大量成语、典故,其中凝结着无穷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基石。社会主义运动启蒙至今已有500年,在很多国家陷入低谷,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现这种强烈反差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点,用先进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比如,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阐释的事物演变、相互转化的朴素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名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大地上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典、讲故事,用文化的方式讲哲学的道理,用哲学的思维讲文化的内涵,用成语典故中的道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逻辑;用历史故事中的启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系统的、完整的哲学链条,串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珍珠,既有对哲学思想的阐释,又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展示了思想家的深邃,显示了政治家的格局。这种形式和方法,使我们抬头能仰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星空,俯首能亲近中华文化的大地。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修心之道。中国共产党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中华文化倡导的修心,追求的一大境界就是无我,有良知、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是先修心“独善其身”,再寻求“兼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为民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随时都要有为民的内心修炼。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何等的境界!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立德之本。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立德,选拔干部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原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中华文化推崇立德,用“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严格来说,受那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的修德是相对的、立德是狭义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古代,为官一任,能做些修桥铺路、为民申冤的事,已经是德之大者。今天,中国共产党“立德”的根基在于全体人民,“修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也能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我们既要学习古人立德,又要超越古人之德,站稳人民立场去学,满怀人民感情去学,用科学的理论品读传世经典,从优秀文化中受到启迪。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齐家之法。在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读书人的骨髓。代代传承的好家庭、好家族,一定有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风正家人平安,家风不正祸患必生。陷入腐败的领导干部,家风大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把家庭塑造成正派、温暖的港湾,远航才能平安。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治国之策。中华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理念,蕴涵着大量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比如,他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是《管子·牧民》阐述的治国道理。管子的“无私、审时、察用、备官”选人治国思想,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一是无私才能有为。想自己的事少了,为人民做的事就多了。私欲膨胀的人,不可能为国家作多大的贡献。二是审时才能决断。古代说审时原指不耽误季节,今天讲审时指的是不要错过发展机遇、不要辜负时代重托。三是察用才能务实。善于察用的人,才会重视调查研究,才会用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既要遵循“道”,又要懂得“术”。“道”是原理,“术”是方法。凡事七分“道”、三分“术”,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四是备官才能选贤任能。着意选用正直能干的人,导向好了,工作局面自然就打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充分获取百年来文化运动的力量。
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一百年,也是中华文化凤凰涅槃的一百年。百年来风云激荡,从历史的视野看,是一场中华文化的重生运动。在这百年间,道路的选择、理论的选择、制度的选择,最终得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碰撞之后的正确选择。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当时,全国产生了几百个党派,出现了数不清的文化流派。大浪淘沙,只有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历史的潮头。历史不好假设。如果有人认为还有别的选择,让他穿越回去,重新奋斗一番,我相信还会是今天的结果。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与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契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而浑然不觉的故事。陈望道最早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让黑暗中的中国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并在之后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航标。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探求救国的道路和复兴的智慧。大家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共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从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革命文化引领了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调研,讲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故事。正是这些革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让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艰难困苦中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正确方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革命文化是党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党成长、壮大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七十年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指引了中国航向。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天生的救世主。真正管用的,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科学理论、而发展的先进文化,这正是党和国家迅速发展、兴旺发达的秘诀。
从“五四”以来这一百年历程来看,我们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讲故事,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成语、警句和故事,而要更加注意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讲话和经典文章,用心体会这些宏大叙事和讲述的大背景、大道理。不能见小不见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发表的重要讲话,每一篇讲话都在讲述一个大故事,每个大故事之中都蕴涵着无数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力量。这些智慧和力量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始终与大道同行。这个大道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探索而来的安邦治国之道。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人民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真理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学习历史、学习现实,要看大方向、要学大智慧、要懂大原理,从而获取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更加坚定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经常引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向国人讲述道理、向世界讲述中国,让我们反复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把时代分为衰乱、升平、太平三世,升平对应小康社会,太平对应大同社会。康有为根据这个观点,把世界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提出社会进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从据乱世进入生平世,即小康之世;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之世。而实现第一步,过上小康生活,已是老百姓千百年的奢望。邓小平提出要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构想,与古往今来的老百姓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致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与时俱进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复兴中华文明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世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这段话中,直接引用了“大同”的概念。应该说,我国古人追求的大同社会,与中国共产党要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造福于民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当然,两者在内涵上、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用“大同”的概念表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很好地借用了古人的智慧,让人易懂好记。
能让人民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都是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到今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进入发达国家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挑战更大,难度更大,意义也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盯得最牢、抓得最紧,多次发表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多次向世界讲述消除贫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了什么?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古往今来的梦想。能不能实现呢?一定能够实现,最根本的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办法、有能力采取中央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区市对口帮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措施,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在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配置好社会资源,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提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实施结果看,脱贫攻坚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完成,千百年老百姓的小康梦想可望实现,这将极大地提升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尤其是民族自信的重塑。文化复兴和民族自信,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整个民族的文化觉醒。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深刻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自强自信、勇于担当,团结起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推介“一带一路”的现代故事,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智慧。从战略上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和用中华文化的智慧描绘人类的未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宣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归结起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找到智慧、力量和自信的源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智慧。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积累了大量成语、典故,其中凝结着无穷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基石。社会主义运动启蒙至今已有500年,在很多国家陷入低谷,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现这种强烈反差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点,用先进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比如,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阐释的事物演变、相互转化的朴素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名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大地上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典、讲故事,用文化的方式讲哲学的道理,用哲学的思维讲文化的内涵,用成语典故中的道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逻辑;用历史故事中的启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系统的、完整的哲学链条,串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珍珠,既有对哲学思想的阐释,又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展示了思想家的深邃,显示了政治家的格局。这种形式和方法,使我们抬头能仰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星空,俯首能亲近中华文化的大地。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修心之道。中国共产党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中华文化倡导的修心,追求的一大境界就是无我,有良知、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是先修心“独善其身”,再寻求“兼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为民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随时都要有为民的内心修炼。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何等的境界!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立德之本。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立德,选拔干部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原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中华文化推崇立德,用“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严格来说,受那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的修德是相对的、立德是狭义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古代,为官一任,能做些修桥铺路、为民申冤的事,已经是德之大者。今天,中国共产党“立德”的根基在于全体人民,“修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也能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我们既要学习古人立德,又要超越古人之德,站稳人民立场去学,满怀人民感情去学,用科学的理论品读传世经典,从优秀文化中受到启迪。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齐家之法。在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读书人的骨髓。代代传承的好家庭、好家族,一定有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风正家人平安,家风不正祸患必生。陷入腐败的领导干部,家风大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把家庭塑造成正派、温暖的港湾,远航才能平安。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学习蕴涵其中的治国之策。中华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理念,蕴涵着大量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些名言警句。比如,他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就是《管子·牧民》阐述的治国道理。管子的“无私、审时、察用、备官”选人治国思想,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一是无私才能有为。想自己的事少了,为人民做的事就多了。私欲膨胀的人,不可能为国家作多大的贡献。二是审时才能决断。古代说审时原指不耽误季节,今天讲审时指的是不要错过发展机遇、不要辜负时代重托。三是察用才能务实。善于察用的人,才会重视调查研究,才会用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既要遵循“道”,又要懂得“术”。“道”是原理,“术”是方法。凡事七分“道”、三分“术”,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四是备官才能选贤任能。着意选用正直能干的人,导向好了,工作局面自然就打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充分获取百年来文化运动的力量。
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一百年,也是中华文化凤凰涅槃的一百年。百年来风云激荡,从历史的视野看,是一场中华文化的重生运动。在这百年间,道路的选择、理论的选择、制度的选择,最终得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碰撞之后的正确选择。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当时,全国产生了几百个党派,出现了数不清的文化流派。大浪淘沙,只有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历史的潮头。历史不好假设。如果有人认为还有别的选择,让他穿越回去,重新奋斗一番,我相信还会是今天的结果。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与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契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而浑然不觉的故事。陈望道最早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让黑暗中的中国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并在之后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航标。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探求救国的道路和复兴的智慧。大家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共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从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革命文化引领了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调研,讲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故事。正是这些革命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让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艰难困苦中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正确方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革命文化是党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党成长、壮大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七十年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指引了中国航向。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天生的救世主。真正管用的,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科学理论、而发展的先进文化,这正是党和国家迅速发展、兴旺发达的秘诀。
从“五四”以来这一百年历程来看,我们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讲故事,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成语、警句和故事,而要更加注意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讲话和经典文章,用心体会这些宏大叙事和讲述的大背景、大道理。不能见小不见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发表的重要讲话,每一篇讲话都在讲述一个大故事,每个大故事之中都蕴涵着无数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力量。这些智慧和力量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始终与大道同行。这个大道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探索而来的安邦治国之道。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人民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与真理站在了一起;与大道同行,我们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学习历史、学习现实,要看大方向、要学大智慧、要懂大原理,从而获取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的思想方法,让我们更加坚定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经常引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向国人讲述道理、向世界讲述中国,让我们反复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我国古代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把时代分为衰乱、升平、太平三世,升平对应小康社会,太平对应大同社会。康有为根据这个观点,把世界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提出社会进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从据乱世进入生平世,即小康之世;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之世。而实现第一步,过上小康生活,已是老百姓千百年的奢望。邓小平提出要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构想,与古往今来的老百姓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致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与时俱进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复兴中华文明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世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这段话中,直接引用了“大同”的概念。应该说,我国古人追求的大同社会,与中国共产党要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造福于民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当然,两者在内涵上、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用“大同”的概念表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很好地借用了古人的智慧,让人易懂好记。
能让人民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都是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到今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进入发达国家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挑战更大,难度更大,意义也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盯得最牢、抓得最紧,多次发表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多次向世界讲述消除贫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了什么?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古往今来的梦想。能不能实现呢?一定能够实现,最根本的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办法、有能力采取中央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区市对口帮扶、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措施,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在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配置好社会资源,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提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实施结果看,脱贫攻坚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完成,千百年老百姓的小康梦想可望实现,这将极大地提升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尤其是民族自信的重塑。文化复兴和民族自信,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整个民族的文化觉醒。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深刻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人民的“大我”之中,明辨是非、分清主次,自强自信、勇于担当,团结起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推介“一带一路”的现代故事,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智慧。从战略上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和用中华文化的智慧描绘人类的未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宣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归结起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讲故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找到智慧、力量和自信的源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