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
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
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中元节作文:中西鬼节对比[朗读]
中元节也叫鬼节,我的家乡对于这一个节日可是很有讲究的。
在离中元节还有几天的时候,我们就轮流开始了这个节日,我们那的风俗是在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钱纸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准备接祖。
在我们开始这一步骤的时候,家里面的大厅里,以及大门外面都已经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摆好了吃食。等到鞭炮声响起,这也就意味着家里的祖先被我们迎接了回来。
在当天里,我们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时候最好不要外出,不能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同样态度也要摆端正,不可以吊儿郎当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早餐,将早餐端在餐桌上,我们必须等到先祖们用完后才可以去吃,至于怎么去判断,我们就是根据上菜的时间,以及饭菜在桌子上摆放的时间来判断?
这段时间里,我们要保持香火不断,蜡烛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为什么一定要点蜡烛,后来一些长辈们告诉我,蜡烛的光,是为了照亮先祖们的路?
我们这个接祖的活动是前一天傍晚的时候开始,后一天同样傍晚时分结束。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时一致的用品,只不过,炮竹的方向变了,接的时候从外往内放,送的时候从内外放。
中元节虽说是一个鬼节,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怀缅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是我们表达对仙逝先祖的一种怀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尊敬。我越长大就越能听到一些杂说,很多人对于这么一个节日的活动似乎都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未免太在乎这个节日表面上的含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节日?节日本身的意义又在何处?其实不过是人类一颗思念、一颗怀源的心罢了?
在离中元节还有几天的时候,我们就轮流开始了这个节日,我们那的风俗是在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钱纸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准备接祖。
在我们开始这一步骤的时候,家里面的大厅里,以及大门外面都已经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摆好了吃食。等到鞭炮声响起,这也就意味着家里的祖先被我们迎接了回来。
在当天里,我们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时候最好不要外出,不能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同样态度也要摆端正,不可以吊儿郎当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早餐,将早餐端在餐桌上,我们必须等到先祖们用完后才可以去吃,至于怎么去判断,我们就是根据上菜的时间,以及饭菜在桌子上摆放的时间来判断?
这段时间里,我们要保持香火不断,蜡烛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为什么一定要点蜡烛,后来一些长辈们告诉我,蜡烛的光,是为了照亮先祖们的路?
我们这个接祖的活动是前一天傍晚的时候开始,后一天同样傍晚时分结束。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时一致的用品,只不过,炮竹的方向变了,接的时候从外往内放,送的时候从内外放。
中元节虽说是一个鬼节,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怀缅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是我们表达对仙逝先祖的一种怀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尊敬。我越长大就越能听到一些杂说,很多人对于这么一个节日的活动似乎都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未免太在乎这个节日表面上的含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节日?节日本身的意义又在何处?其实不过是人类一颗思念、一颗怀源的心罢了?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元节传统习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的名字在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根据习俗,这一天,每个家庭都应该给已故的亲戚一种香味,然后烧纸钱来表达后代对先人的尊敬。
离节日还有几天,叔叔事先通知我们中元节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节。上午,我和父亲早早到达叔叔家,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后,父亲带我去了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到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爷爷、太公和奶奶的肖像。照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头发白了,看起来像七十多岁,脸很慈祥。我和父亲在香炉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离开了。
午休后什么也没做。我在菜园里摘油菜花。从远处听到叔叔说:听坤,来邦忙,烧贡品(纸钱)。我很快就过去了,叔叔先报告要塞火砖。下面放着柴火,打火机稍微烧了一点,那些贡品不久就烧了?
之后,我和妈妈和阿姨用桶装起来,提到不远的小河,倒进河里的时候,听到旁边倒纸钱的人喃自语。太公,太太在这条河的某个地方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离节日还有几天,叔叔事先通知我们中元节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节。上午,我和父亲早早到达叔叔家,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后,父亲带我去了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到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爷爷、太公和奶奶的肖像。照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头发白了,看起来像七十多岁,脸很慈祥。我和父亲在香炉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离开了。
午休后什么也没做。我在菜园里摘油菜花。从远处听到叔叔说:听坤,来邦忙,烧贡品(纸钱)。我很快就过去了,叔叔先报告要塞火砖。下面放着柴火,打火机稍微烧了一点,那些贡品不久就烧了?
之后,我和妈妈和阿姨用桶装起来,提到不远的小河,倒进河里的时候,听到旁边倒纸钱的人喃自语。太公,太太在这条河的某个地方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