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麻谷节”,相传在神农时代,我国就有人从事生产了,但那时的农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际,会请求神灵保佑多打粮。渐渐地,祭祀麻谷成为重视、发展生产的象征。
在这果熟之时,人们用新麦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庄稼地里,进行祭祀。这是捏面人的最初来源。也有传说在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灾,那瘟神在人间打算要人间一半人的'命才肯罢休。真武祖师为了救人,化身一妇人到民间教人们捏吃面人消灾,瘟神在人间见到一片人吃人的惨状,信以为真就不再伤害人了。人们才得以摆脱这场瘟灾。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们使用此象征性死亡来消解生命的灾难。
神木面花作为丰收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期望和对庄稼的祈祷,包含着对于天灾人祸的深刻体验,它不只体现了祭祀神灵和祖先,趋逐鬼魂,护佑儿孙和亲朋的美好祈愿,更成为这片土地上广大妇女展示才艺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中元节作文:中西鬼节对比[朗读]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
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
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
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
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
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
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有关鬼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下,总会显得有些复杂,而在西方则要简单得多。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时间上。从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严格算来也不超过两天,鬼被放出来的时间显然要比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时间短不少。
而关于万圣节中鬼的来源,可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代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凯尔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天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这也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希望。当然,活着的人自然是惧怕鬼魂夺生的,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试图将魂灵吓走,这之后才会把火重新燃起。同时,他们也会点燃篝火,祭祀神灵。
这样看来,西方的鬼并不像中国的鬼那么友善,不过好在放出来的时间很短。当然,这只是几千年前凯尔特人对鬼的想象,另一种说法中的古罗马人关于这一节日的想象好像并没有那么惊悚。
这种说法认为,在公元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接受了万圣节习俗,并将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与万圣节结合。他们在节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简单得多,只是为了在丰收时赶走四周游荡的妖魔。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显示,古西欧的爱尔兰异教徒相信,万圣节前夜鬼魂会聚集在人们居住的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人们会在屋前院后摆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让其不至于伤害人类或掠夺收成。而后,人们会扮成鬼魂精灵,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为了迎接万圣节,日本东京都政府准备免费发放30万个印有南瓜鬼脸图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给鬼过节: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鬼的想象不同,这也就造成了鬼在两边过节时会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在中国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则被人们引导离开,人们生怕“鬼上身”。
中元节节俗本就以“礼敬亡灵”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虽然鬼在人们眼中并不“亲切”,但在“鬼节”喂饱被放出来的鬼们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节的相似之处。
灯,也是“鬼节”的一个重要道具。一提到万圣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南瓜灯。事实上,关于南瓜灯至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人们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来驱散鬼魂;另一种说法是,南瓜灯中的烛火是鬼魂点上的,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于是活着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用以调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适逢中国传统的中元节,地处黄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县举办“河灯会”,1650盏颜色各异的河灯被放入黄河中。
而在中国的中元节,也有“河灯度孤”的习俗。中国人会在中元节这天在水面放置河灯,而这河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然,中元节和万圣节也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在中国,烧纸钱的习俗从古延续至今。而在西方,人们则会在当天穿上奇装异服。
8月28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民众通过参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抛绣、包粽子等水上娱乐节目,欢庆这一节日。
人的狂欢:鬼节中的娱乐元素。
自近代以来,中西方的鬼节都经历了去宗教性的过程。不同的是,西方万圣节的很多习惯被从形式上保留了下来;而中元节则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作为西方的“鬼节”,说万圣节这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着实不为过。而事实上,在现代西方世界的万圣节这天夜里,与其说是“闹鬼”倒不如说是“闹人”。西方人已经把这个节日当作一场狂欢了。
当地时间10月27日,美国纽约,范科特兰特大宅博物馆展出各式各样的手工雕刻南瓜灯。超过7000个手雕南瓜灯点亮,其中除了骷髅等经典万圣节造型,还有火车之类的新奇角色出镜。
现在万圣节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驱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个孩子们的节日。20世纪初,人们会在10月31日进行面具和奇装异服的创意大赛。而万圣夜,孩子们会拎着空袋子,挨家挨户一边高喊“trickortreat”一边讨要糖果。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的电*还会在万圣节期间播放以鬼节为主题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纪,人们还会穿上新颖服饰、举行各种*,甚至包括同性恋者的大*。
而事实上,旧时的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2015年08月24日,随着中元节的临近,四川达州市主城区部分民众纷纷来到州河两岸燃烧祭祀物品,导致河岸烟雾袅绕、火光冲天,祭祀场景蔚为壮观。
晚明文人张岱就曾对“西湖七月半”的盛况进行这样的描写:“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而关于万圣节中鬼的来源,可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代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凯尔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天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这也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希望。当然,活着的人自然是惧怕鬼魂夺生的,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试图将魂灵吓走,这之后才会把火重新燃起。同时,他们也会点燃篝火,祭祀神灵。
这样看来,西方的鬼并不像中国的鬼那么友善,不过好在放出来的时间很短。当然,这只是几千年前凯尔特人对鬼的想象,另一种说法中的古罗马人关于这一节日的想象好像并没有那么惊悚。
这种说法认为,在公元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接受了万圣节习俗,并将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与万圣节结合。他们在节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简单得多,只是为了在丰收时赶走四周游荡的妖魔。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显示,古西欧的爱尔兰异教徒相信,万圣节前夜鬼魂会聚集在人们居住的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人们会在屋前院后摆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让其不至于伤害人类或掠夺收成。而后,人们会扮成鬼魂精灵,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为了迎接万圣节,日本东京都政府准备免费发放30万个印有南瓜鬼脸图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给鬼过节: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鬼的想象不同,这也就造成了鬼在两边过节时会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在中国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则被人们引导离开,人们生怕“鬼上身”。
中元节节俗本就以“礼敬亡灵”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虽然鬼在人们眼中并不“亲切”,但在“鬼节”喂饱被放出来的鬼们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节的相似之处。
灯,也是“鬼节”的一个重要道具。一提到万圣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南瓜灯。事实上,关于南瓜灯至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人们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来驱散鬼魂;另一种说法是,南瓜灯中的烛火是鬼魂点上的,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于是活着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用以调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适逢中国传统的中元节,地处黄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县举办“河灯会”,1650盏颜色各异的河灯被放入黄河中。
而在中国的中元节,也有“河灯度孤”的习俗。中国人会在中元节这天在水面放置河灯,而这河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然,中元节和万圣节也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在中国,烧纸钱的习俗从古延续至今。而在西方,人们则会在当天穿上奇装异服。
8月28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民众通过参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抛绣、包粽子等水上娱乐节目,欢庆这一节日。
人的狂欢:鬼节中的娱乐元素。
自近代以来,中西方的鬼节都经历了去宗教性的过程。不同的是,西方万圣节的很多习惯被从形式上保留了下来;而中元节则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作为西方的“鬼节”,说万圣节这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着实不为过。而事实上,在现代西方世界的万圣节这天夜里,与其说是“闹鬼”倒不如说是“闹人”。西方人已经把这个节日当作一场狂欢了。
当地时间10月27日,美国纽约,范科特兰特大宅博物馆展出各式各样的手工雕刻南瓜灯。超过7000个手雕南瓜灯点亮,其中除了骷髅等经典万圣节造型,还有火车之类的新奇角色出镜。
现在万圣节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驱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个孩子们的节日。20世纪初,人们会在10月31日进行面具和奇装异服的创意大赛。而万圣夜,孩子们会拎着空袋子,挨家挨户一边高喊“trickortreat”一边讨要糖果。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的电*还会在万圣节期间播放以鬼节为主题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纪,人们还会穿上新颖服饰、举行各种*,甚至包括同性恋者的大*。
而事实上,旧时的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2015年08月24日,随着中元节的临近,四川达州市主城区部分民众纷纷来到州河两岸燃烧祭祀物品,导致河岸烟雾袅绕、火光冲天,祭祀场景蔚为壮观。
晚明文人张岱就曾对“西湖七月半”的盛况进行这样的描写:“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