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族镇牙里村党支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和部署,结合不忘初心安排,今天我们进行一次集中学习,由我以《不忘初心使命镌刻时代芳华》为题,给大家讲一堂专题党课,愿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首先,谈一谈共产党人不忘哪些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是对我们每一位党员的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终究还是要回到实践,那么我们该不忘哪些初心和使命呢?在我看来,除了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外,还应不忘以下几点:
一是不忘心中有党,牢筑忠党之魂。心中有党,才能增强对党的信仰。我们每一个党员,都是因为对党的崇高信仰,才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的。是党员,就是党的人。在党,就要言党,就要心中有党。入党,并不是获取政治荣誉,或是披上华丽的外衣,而是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因此,是党员,就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对党增强信念,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还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二是不忘心中有民,深怀为民之心。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透、看得淡。当然,可以争取合法合理的利益,这里强调的是公私分明。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三是不忘心中有责,扛起担当之责。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局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由于机构整合、人员下沉园区的改革,我局业务量大、头绪多、时间紧、任务繁重,局内专业人员紧缺,眼下,眼下,面对险峻的发展形势,我们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真正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合格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有了党员干部旗帜的作用,我们的事业就能成功。
四是不忘心中有戒,严守纪律规矩。我们党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时刻自省,不断加强自身调整有着必然联系。从“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到“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严治党的氛围愈加浓厚,党员行为更加规范。要正确行使权力,就要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发现自己有问题,就要立即改正,要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
其次,谈一谈坚守初心的“三种境界”。
在我看来,坚守初心有“三种境界”,亦寓意着勇敢追求的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笃行初心和知行合一的成就初心,是我们党员干部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境界一:要坚守初心,在“望尽天涯路”中志存高远。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惨烈,刮得绿树落叶凋谢,在如此形势下,我独自登上高楼,居高临下,清晰地看到远方,望尽天涯之路。无论环境艰难,只有勇于登高望远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西风凋碧树”的1921年,举国的迷茫成了铐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枷锁。正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13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红船出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带领我们“望尽天涯之路”,才换来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共产党人的道路选对了,带领人民从黑暗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个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了,我们逐梦路上才有“助推剂”,人生旅途才有“压舱石”。就像拉弓射箭,只有把“箭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向着“箭靶”开弓,才不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人生旅途中,必须扣好“初心扣”,然后带着“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风雨兼程、漫漫求索,人生路才能行稳致远。
境界二:要笃行初心,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奋发有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那个理想中的“她”,我日渐消瘦、容颜憔悴,但始终不曾懊悔。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的奋斗之路。这里不仅有躯体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正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杨汉军所说:“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当我们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多么威风,而是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贡献,干了几件实事好事”。其实像杨汉军同志一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共产党员数不胜数,黄大年、廖俊波……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做的并不是让这些模范人物停留在脑海、停留在媒体宣传报道中,而是应该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并付诸于实践。因为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衣带渐宽”、可能“消得憔悴”。但就算如此,我们也依然要用杨汉军同志他们这种“不悔”、这种“无畏”来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否则,我们理想中的“她”,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永远都只留在空想之中?
境界三:终成就初心,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感悟真谛。千百次寻“她”不见,我初衷不变,突然在不经意回首间,却发现心中的“她”早已在那灯火寥落的深处静静等待着我。知行合一、功到事成,我们那些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在大学期间,我有幸聆听白绍良教授讲课,他1960年在德国硕士后毅然归国,一直任教于原重庆建筑大学和现重庆大学,直至76岁高龄仍活跃在讲台,只因想为国家再多培养一些人才。在一次培训中,我听闻了庞一举、亲历了梁铭均等普通党员作为地灾监测员,凭借着简陋的手摇报警器、手电筒、雨衣、铜锣,千百次预灾难于萌芽,救群众于危急,实现了18年全区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壮举。现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再普通不过的党员干部,他们写材料,句句较真;重服务,一丝不苟;他们总是紧张和忙碌,却又甘守平淡和清苦;他们知行合一,用忠诚干净担当努力诠释着“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人生真谛。
最后,谈一谈如何书写忠诚的时代芳华。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结合实际说来,就是要在学好理论中扎牢忠诚的“根子”,在提纯思想品德中永葆忠诚的“活性”,在坚守规矩中把准忠诚的“戒尺”,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
(一)强化理论武装自觉。理论的光芒往往比太阳还要明亮,它是一切行动的启明星。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但是有不少同志认为理论太“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这其实没有正确认识理论,不明白它的价值。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成就世界瞩目,“厉害了,我的国”成为普遍共识。各国都在关注、研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集中反映习主席治国理论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出版了20多个语种、24个版本,发行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近700万册。那些认为理论无用处的人,恰恰是因为从未好好学理论,有不少同志只是草草翻了一遍,没有精读细研要点要义,自然感受不到魅力所在、力量所在。理论不仅可以拿来治国理政,更与个人成长进步密切相关。理论其实很具体、很实在,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们最紧要的就是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把学原著与学解读、通篇学与重点剖、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传统方法与互联网手段结合起来,借助“六学”机制、十九大知识网上竞赛等载体综合学习,日积月累,结合实际思考,就会有所得。
(二)提纯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思想品德,才会对党、对国家有忠诚。党员的忠诚比一般人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在思想品德上应该有更高的纯度。一要端正“三观”。“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世界本源、价值追求、为人处事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要坚定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立起正确的人生坐标,树立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远离不良之风影响;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之间学会做出正确选择。二要净化“三圈”。“三圈”指的是生活圈、交往圈和娱乐圈。“三圈”不是“自留地”,不能随心所欲。要净化“生活圈”,保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优良传统,团结友爱,互相谦让;要净化“交往圈”,交往有政治,交往有要求,平时外出、休假在家、网上冲浪时要把住底线不能乱交往;要净化“娱乐圈”,坚决远离赌博,不沉迷游戏,不涉足不健康场所。三要抵制“三俗”。“三俗”指的是庸俗、低俗、媚俗,长期沉湎其中,必会侵蚀理想信念、扭曲价值观念。平时多看一些弘扬主旋律的优秀影片,多听一些催人奋进的红色歌曲,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多读优秀励志书籍,多写人生格言、感悟体会,筑牢思想篱笆,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三)严守政治纪律规矩。一方面,要时刻注意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遵章守纪,自觉接受监督,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清白做官,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时刻注意反躬自省、警醒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思、慎初、慎独、慎微,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学起、从小事小节中做起,真正做到不说错一句话、不做错一件事。另一方面,要坚持身先力行。以身作则是共产党人的金号角。也就是说,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对一个地方单位的风气具有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小则败坏社会风气,大则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时、事事、处处注意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力量为身边的群众做出榜样。要胸怀大志、志存高远,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用心谋事、用力干事。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巧干,自觉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努力争做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表率。
生逢其时,不负时代;天降大任,不辱使命。
同志们,新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新时代的使命催人奋起,我们只有将个人梦想、奋斗初心,汇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习、去实践、去建功立业,才能在这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七一讲党课讲稿最新[朗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华北解放区就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中央苏区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带有鲜明的探索性,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初步呈现现代社会治理内涵中以法治、自治、共治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以及软法规范调整、多元参与、协商对话等治理理念,为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涵养和重要启迪?
一、宝贵经验: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探索实践中逐渐萌生。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探索,找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力量之源,工农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由此推动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治理民主化进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人民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将其贯穿在全部治理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获得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并转化为有效的革命动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在探索中逐步呈现。适应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央苏区呈现出以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合作共治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新局面。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群众从以往的被统治者逐渐走上自我管理的舞台,由此促使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中央苏区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工农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中央苏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相继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工农群众多以互助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苏区各种社会组织相当普遍,如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反帝拥苏大同盟、合作社、互助社等,覆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这些组织在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局面。
柔性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转机制初步建立。其一,初步形成法律法规和法外制度共同作用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一方面,中央苏区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出发,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法律法规,包含婚姻家庭、经济管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和制度的需要,成为苏区社会有效治理和有序运转的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各种行业规范、发展纲要、组织章程等制度规范,与当地民俗习惯等共同成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资源。其二,采用多种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治理机制建设上,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建立了审判机关,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对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审判裁决。同时,中央苏区大量采用调解、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处理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一般性矛盾纠纷,提供了社会治理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了工农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中央苏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法治化,为建立革命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重要启迪:现代社会治理要提升柔性治理能力
其一,注重发挥软法规范在现代社会柔性治理中的重要功效。现代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一套制度体系基础上运行的。这套治理制度体系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各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社会公约和习惯等形成的社会治理规则的有机整体,包括硬法规范和软法规范。硬法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软法规范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法规之外的对社会主体具有软约束力的治理规范。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硬法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刚性治理,软法规范则为社会主体的自我决策、自我规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施柔性治理提供基本规则。软法规范属于非强制性的自律规范和自治规范,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柔性治理的制度基石。
软法规范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现代社会治理牵涉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是民众之间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由未纳入国家正式法律法规体系的各种软法规范进行调整。这些软法规范体现了非国家意志的社会大众的公共意志,它们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中,以非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方式为社会活动提供软约束,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软法规范的柔性治理强调的是平等尊重、沟通协商、民主自治的软约束治理模式,彰显了灵活性、合意性和自我约束性,不但是对硬法治理的有效补充,更丰富了硬法治理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人们更多的自治权,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柔性之治的特性。
加强软法规范的创设和合理运用。柔性治理要注重尊重、引导和鼓励社会大众在各自领域创设软法规范,包括调整市民经济社会生活关系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社区公约、团体章程、行业习惯、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行业协会标准、行动倡议和指南等。同时,要加强相关引导机制的建设,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更好更灵活地运用软法规范,使之与国家硬法规范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系统协调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软法规范的创设与实施必须遵循基本的法治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等正当程序原则,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国家制定法相抵触。
其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调解、诉讼和仲裁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为常用的纠纷化解方式。我国的社会矛盾纠纷中许多都属于社会主体私人权益的纷争,所涉大都是民众一定程度可互相让渡的权益,具有较大的可预防性和可调解性。现代社会的柔性治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调解在社会治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以疏导、解释、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让冲突各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调解作为比较自由灵活的纠纷解决方式,更加尊重当事人意志,容易为当事人各方所接受,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成本很低的解决方式。
要发挥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内的包含各类纠纷调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在具体路径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府机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的纠纷调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发挥行业协会、基层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纠纷解决调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其纠纷化解功能的发挥。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现场调处模式和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线辅助方式,形成多种渠道、多方参与、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其三,提升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全面树立以协商、对话、自治、共治为核心的柔性治理理念。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提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并存,这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各种治理活动中,充分尊重社会主体尊严,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采用扶持激励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对社会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效发挥其他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同时,要强化各类主体法治化的协同治理运作模式,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合规,以避免各类主体因参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盲动性而阻碍有效社会治理的实现。
必须重视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公益性组织、行业组织等,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优势,是现代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模式下的重要力量。推进社会柔性之治,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是否具有生存发展并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一、宝贵经验: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探索实践中逐渐萌生。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探索,找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力量之源,工农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由此推动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治理民主化进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人民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将其贯穿在全部治理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获得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并转化为有效的革命动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在探索中逐步呈现。适应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央苏区呈现出以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合作共治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新局面。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群众从以往的被统治者逐渐走上自我管理的舞台,由此促使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中央苏区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工农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中央苏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相继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工农群众多以互助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苏区各种社会组织相当普遍,如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反帝拥苏大同盟、合作社、互助社等,覆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这些组织在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局面。
柔性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转机制初步建立。其一,初步形成法律法规和法外制度共同作用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一方面,中央苏区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出发,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法律法规,包含婚姻家庭、经济管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和制度的需要,成为苏区社会有效治理和有序运转的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各种行业规范、发展纲要、组织章程等制度规范,与当地民俗习惯等共同成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资源。其二,采用多种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治理机制建设上,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建立了审判机关,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对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审判裁决。同时,中央苏区大量采用调解、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处理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一般性矛盾纠纷,提供了社会治理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了工农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中央苏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法治化,为建立革命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重要启迪:现代社会治理要提升柔性治理能力
其一,注重发挥软法规范在现代社会柔性治理中的重要功效。现代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一套制度体系基础上运行的。这套治理制度体系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各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社会公约和习惯等形成的社会治理规则的有机整体,包括硬法规范和软法规范。硬法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软法规范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法规之外的对社会主体具有软约束力的治理规范。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硬法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刚性治理,软法规范则为社会主体的自我决策、自我规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施柔性治理提供基本规则。软法规范属于非强制性的自律规范和自治规范,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柔性治理的制度基石。
软法规范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现代社会治理牵涉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是民众之间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由未纳入国家正式法律法规体系的各种软法规范进行调整。这些软法规范体现了非国家意志的社会大众的公共意志,它们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中,以非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方式为社会活动提供软约束,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软法规范的柔性治理强调的是平等尊重、沟通协商、民主自治的软约束治理模式,彰显了灵活性、合意性和自我约束性,不但是对硬法治理的有效补充,更丰富了硬法治理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人们更多的自治权,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柔性之治的特性。
加强软法规范的创设和合理运用。柔性治理要注重尊重、引导和鼓励社会大众在各自领域创设软法规范,包括调整市民经济社会生活关系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社区公约、团体章程、行业习惯、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行业协会标准、行动倡议和指南等。同时,要加强相关引导机制的建设,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更好更灵活地运用软法规范,使之与国家硬法规范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系统协调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软法规范的创设与实施必须遵循基本的法治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等正当程序原则,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国家制定法相抵触。
其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调解、诉讼和仲裁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为常用的纠纷化解方式。我国的社会矛盾纠纷中许多都属于社会主体私人权益的纷争,所涉大都是民众一定程度可互相让渡的权益,具有较大的可预防性和可调解性。现代社会的柔性治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调解在社会治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以疏导、解释、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让冲突各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调解作为比较自由灵活的纠纷解决方式,更加尊重当事人意志,容易为当事人各方所接受,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成本很低的解决方式。
要发挥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内的包含各类纠纷调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在具体路径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府机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的纠纷调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发挥行业协会、基层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纠纷解决调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其纠纷化解功能的发挥。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现场调处模式和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线辅助方式,形成多种渠道、多方参与、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其三,提升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全面树立以协商、对话、自治、共治为核心的柔性治理理念。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提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并存,这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各种治理活动中,充分尊重社会主体尊严,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采用扶持激励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对社会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效发挥其他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同时,要强化各类主体法治化的协同治理运作模式,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合规,以避免各类主体因参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盲动性而阻碍有效社会治理的实现。
必须重视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公益性组织、行业组织等,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优势,是现代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模式下的重要力量。推进社会柔性之治,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是否具有生存发展并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