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乞巧节已经流传了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这些持续时间最长的七夕节活动是怎样开展的呢?
小时候,每到乞巧节,县城里的每条巷道都会有一个乞巧点,整个县城有十来个乞巧点。“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待字闺中的姑娘,她们以虔诚的信仰、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自己婚配如意、生活幸福。
西和县的乞巧节活动一共经历七天八夜,由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组成。农历六月三十那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县城,那些纸货店里已经准备好“巧娘娘”,大体有二三尺高,黑头发,穿花衣服、裙子。活动中既有歌舞相伴,又有一些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乞巧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唱乞巧歌。“娱巧”这一天,从白天直至深夜,女孩们都在巧娘娘像前按一定的程式唱不同的歌曲。乞巧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一些年龄稍大一点、有经验的女孩子每年都会创作新的乞巧歌。
这些新的乞巧歌主要反映什么内容呢?一方面,表达她们的情感与愿望;另一方面,对社会上一些重大事件表达她们的看法。比如,在《西和乞巧歌》里,有反映妇女生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内容,也有真实反映旧社会那些腐败的官吏压榨老百姓的内容。
要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北各地女孩子上学的很少。但是,通过编乞巧歌,锻炼了她们的创作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她们成了小诗人、小艺术家,也锻炼了她们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她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乞巧活动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子们被全部动员起来,善于制作面食的被分派去做供奉的面花,能唱歌的负担起乞巧活动中的领唱任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乞巧点之间的“走亲戚”,也叫访巧。各村的女孩子相互走访,参观学习。我感觉这就像是女孩们自己组织的一个自修学校,锻炼了她们团结人、组织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乞巧的过程完全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七夕节、乞巧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乞巧节是中国的女儿节,传统的七夕节是未婚女孩子参加的节日,这和西方的情人节完全是两回事。
- 职场问答
- 答案列表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吗[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