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张某,30岁,男,汉族。原系某市某医院膳食科科长,因涉嫌贪污犯罪被检察机关逮捕。
在羁押期间,张某除交代自己的贪污犯罪事实之外,又主动交代了其本人由于领导的索贿,向其行贿数万元的事实,但未谋取不正当利益。
问:张某行为是否属于立功?请说明理由。
答:犯罪嫌疑人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或者其一定犯罪行为已被司法机关掌握后,再自行交代其尚未被司法机关所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应该按自首处理。而坦白仅是指对自己已经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事实予以认可的行为,立功则是指就他人的犯罪行为、事实或线索向司法机关予以检举揭发,使司法机关得以破获该类案件,从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保护。一般而言,立功不包括自己的犯罪行为的供述,不管司法机关是否已经掌握。联系到本案,吴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立功,首先取决于其向单位领导行贿数万元的事实的行为性质如何认定。其一,如果吴某的行为构成行贿罪,其主动交代的向单位领导行贿的行为系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应当以自首论处,不能认定为立功。其二,如果昊某送钱给领导的行为并非出于自愿,而系被索贿而为,那么吴某实际上也是此贿赂案件中的受害人其本身并无过错。此时吴某主动检举、揭发此事,是同索贿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立功。其三,如果吴某的行贿是一般违法行为,其主动交代本人向单位领导行贿数万元的行为不宜认定为坦白或自首,可以认定其立功。这样处理除了符合有利于被告人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对贿赂犯罪的查处,最大限度地瓦解行贿与受贿犯罪的攻守同盟的防线。最后关于行贿罪构成要件中之“谋取不正当利益”之要件到底系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也是本案中吴某的行贿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影响认定立功的一个重要问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构成要件性质问题在刑法理论界主要存在着主观要件说、客观要件说和主客观要件说三种分歧观点。目前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般都认可主观要件说,即只要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即可构成行贿罪,不正当利益在客观上是否真正实现不影响行贿罪的成立。就本案来说,需要对吴某行贿单位领导数万元的主观故意进行进一步查证,如果吴某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明确故意,则构成行贿罪,应当认定吴某自首,否则,吴某的行为仅是一般违法行为,应当认定吴某立功。
【本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法律问答
- 答案列表
案例:立功[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