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肖(一剑)。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祟,中国的市场经济变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异常艰难的。
改革四十多年来,改革进程远远谈不上一帆风顺,一直被质疑、被议论甚至被反对。但凡经济发展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总有不少人要把帐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
中国的市场经济犹如一个不被待见的孩子,在众人的怀疑、否定、批评、责骂之中逐渐长大。
市场经济身上最常被泼的脏水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和道德崩溃,很多人都认为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这真是天大的谬误。
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衡的现象,有人就把原因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差距扩大,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把人放到一个物竞天择的环境中,每个人的禀赋、资质、努力程度、运气都不同,结果一定是各有差异。有人相对富有,有人相对贫穷,这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化造就了很多富翁,于是有人觉得市场化只对富人有好处,使富人能够盘剥穷人,让穷人更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所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这样,市场经济使得产品极大丰富,产品成本和售价降低,普通人也能享受以前特殊阶层才能享受的东西,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平等了。
在2005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那些最市场导向国家的极端贫困率只有2.7%,而那些没有自由市场的国家的极端贫困率是41.5%。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因为它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而在非市场经济中,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比你身边可见的、想象中的大得多。更可悲的是,即便你能看到这种差距,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所有人都不拥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权利,一切都要等待政府来安排、计划和分配,个人纵使有天大的理想、抱负、能力、智商,也无法用于自主创造财富。
而某些特权阶层却拥有给别人分配资源的能力,人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事谋生,这种情况下更易出现分配不公,更易导致贫困。
改革开放之后,有特权的人可以去当兵,去政府、国有企业工作,而没有特权、没有关系的人怎么办?只好自己创业。
他们捡破烂,摆地摊,卖点瓜籽、茶水、衣服,结果反倒富裕起来,这在计划经济下是不可能的。
以前,凭借个人努力也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谁都有机会去获得,这是社会极大的、跨时代的进步。
市场经济是普通人对抗特权、实现人生逆袭最好的武器。
我们说现在存在贫富差距,但贫和富都是相对的,现在的贫相对于以前,可能就是富。这是因为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
道德败坏也是市场经济身上难以剥离的印象,随着近年来犯罪和道德事件增多,很多人懒得分析具体原因,干脆把原因全部归结为市场经济,认为人人都向钱看,不再讲道德。
那么,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容易导致道德溃败呢?恐怕未必如此。
如果说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道德溃败就应该越严重。如果以自由市场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水平,北美和欧洲无疑要高于中国。
然而,很多在这些地区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道德溃败现象。腐败现象非常罕见,企业丑闻更少发生,食品药品更安全,多数行业的从业者更加注重职业操守,人与人之间更讲究互相尊重和文明礼仪。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毛里求斯外,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内,都属于全球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和地区。
这也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并非道德溃败的根源。
既然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溃败,甚至可能鼓励美德与品格,那么如何解释目前中国很多领域的道德溃败呢?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霍尔巴赫都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状况、社会风尚和文明礼仪,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政治状况、制度安排和政府行为塑造的。
首先,道德风尚会受到法治程度的直接影响。如果非法市场行为不受惩戒,就是鼓励这种行为,结果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其根源则在于法治的缺位。
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从世界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法治缺位的国家能够塑造优良的公民道德、企业伦理和社会风尚。
因此,不是市场经济本身导致道德溃败,而是不讲规则的市场经济、处处都讲“潜规则”的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
其次,道德风尚会受到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影响。政府管制过密,企业负担过重,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几乎注定会危及道德风尚。
管制过密和税负过重,会诱使或迫使企业违规经营。一旦企业选择违规经营,就倾向于规避一切可能的监管,并与监管部门官员形成复杂的交易关系。这会严重地腐蚀政商关系。
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容易导致寻租泛滥。对那些通过贿赂就能获得巨额订单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寻租。
这样的企业主对公平竞争、提高质量、创新技术和改善效率通常并无多少兴趣,其经营关键就是“与政治联姻”。如果这些做法大行其道,美德不仅无法获得竞争优势,甚至还难以立足。
正如美国著名腐败研究学者艾克曼所说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是基本的生存策略”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上,始终有一种危险的声音伴随着改革的进程,有些人一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一边指责市场经济的种种原罪。
所有社会出现的弊病和问题,一股脑全部扣到市场经济的头上,由市场经济来背锅。时刻打算回到计划经济,彷佛那样就万事大吉,完全忘记了我们是怎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只要出现问题,很多人就害怕起来,就非要把事情都纳入到国家和政府的管控之中才觉得安全,非要国家来计划和控制才觉得正确。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要分不同的领域。在经济领域,政府行为不能越位。如果一切由国家计划和控制,那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经济腾飞,还搞哪门子的市场经济改革。
目前的状况恰恰相反,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行政干预过多,是造成我国市场化出现各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对相关行业拒绝市场化,实行国有国营,对民营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和玻璃墙。但实际上垄断国企效率低下,并没有能够真正履行国家赋予它们的职责,反而浪费了社会的资源。
对国有企业动辄行政指令,强行撮合或拆散,使市场化决策流于形式。
政府频繁出台产业政策,误导企业甚至代替企业做投资决策,干扰市场的正常竞争环境,经常造成某些行业一窝蜂大干快上、过了几年就变成一地鸡毛的情况。
事先划定优先扶持的行业,对其投放大量补贴,加剧市场主体之间的差距,政府不当公正的裁判员,用不同的运动员吹差异化哨子。
政府所做的投资烂尾不断,却无人为此负责,浪费大量纳税人钱财。
政府还经常对价格进行干预,使市场信号失真,人为制造了某些产品和服务的短缺。法治环境不理想,劣币经常驱逐良币。
这些绝不是市场经济之过,而是市场化不够彻底、不够坚决、搞半吊子市场化、搞伪市场化造成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这个样子。
面对现阶段的各种问题,我们唯有坚定对市场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祟,中国的市场经济变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异常艰难的。
改革四十多年来,改革进程远远谈不上一帆风顺,一直被质疑、被议论甚至被反对。但凡经济发展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总有不少人要把帐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
中国的市场经济犹如一个不被待见的孩子,在众人的怀疑、否定、批评、责骂之中逐渐长大。
市场经济身上最常被泼的脏水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和道德崩溃,很多人都认为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这真是天大的谬误。
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衡的现象,有人就把原因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差距扩大,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把人放到一个物竞天择的环境中,每个人的禀赋、资质、努力程度、运气都不同,结果一定是各有差异。有人相对富有,有人相对贫穷,这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化造就了很多富翁,于是有人觉得市场化只对富人有好处,使富人能够盘剥穷人,让穷人更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所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这样,市场经济使得产品极大丰富,产品成本和售价降低,普通人也能享受以前特殊阶层才能享受的东西,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平等了。
在2005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那些最市场导向国家的极端贫困率只有2.7%,而那些没有自由市场的国家的极端贫困率是41.5%。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因为它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而在非市场经济中,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比你身边可见的、想象中的大得多。更可悲的是,即便你能看到这种差距,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所有人都不拥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权利,一切都要等待政府来安排、计划和分配,个人纵使有天大的理想、抱负、能力、智商,也无法用于自主创造财富。
而某些特权阶层却拥有给别人分配资源的能力,人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事谋生,这种情况下更易出现分配不公,更易导致贫困。
改革开放之后,有特权的人可以去当兵,去政府、国有企业工作,而没有特权、没有关系的人怎么办?只好自己创业。
他们捡破烂,摆地摊,卖点瓜籽、茶水、衣服,结果反倒富裕起来,这在计划经济下是不可能的。
以前,凭借个人努力也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谁都有机会去获得,这是社会极大的、跨时代的进步。
市场经济是普通人对抗特权、实现人生逆袭最好的武器。
我们说现在存在贫富差距,但贫和富都是相对的,现在的贫相对于以前,可能就是富。这是因为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
道德败坏也是市场经济身上难以剥离的印象,随着近年来犯罪和道德事件增多,很多人懒得分析具体原因,干脆把原因全部归结为市场经济,认为人人都向钱看,不再讲道德。
那么,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容易导致道德溃败呢?恐怕未必如此。
如果说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道德溃败就应该越严重。如果以自由市场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水平,北美和欧洲无疑要高于中国。
然而,很多在这些地区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道德溃败现象。腐败现象非常罕见,企业丑闻更少发生,食品药品更安全,多数行业的从业者更加注重职业操守,人与人之间更讲究互相尊重和文明礼仪。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毛里求斯外,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内,都属于全球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和地区。
这也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并非道德溃败的根源。
既然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溃败,甚至可能鼓励美德与品格,那么如何解释目前中国很多领域的道德溃败呢?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霍尔巴赫都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状况、社会风尚和文明礼仪,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政治状况、制度安排和政府行为塑造的。
首先,道德风尚会受到法治程度的直接影响。如果非法市场行为不受惩戒,就是鼓励这种行为,结果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其根源则在于法治的缺位。
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从世界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法治缺位的国家能够塑造优良的公民道德、企业伦理和社会风尚。
因此,不是市场经济本身导致道德溃败,而是不讲规则的市场经济、处处都讲“潜规则”的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
其次,道德风尚会受到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影响。政府管制过密,企业负担过重,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几乎注定会危及道德风尚。
管制过密和税负过重,会诱使或迫使企业违规经营。一旦企业选择违规经营,就倾向于规避一切可能的监管,并与监管部门官员形成复杂的交易关系。这会严重地腐蚀政商关系。
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容易导致寻租泛滥。对那些通过贿赂就能获得巨额订单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寻租。
这样的企业主对公平竞争、提高质量、创新技术和改善效率通常并无多少兴趣,其经营关键就是“与政治联姻”。如果这些做法大行其道,美德不仅无法获得竞争优势,甚至还难以立足。
正如美国著名腐败研究学者艾克曼所说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是基本的生存策略”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上,始终有一种危险的声音伴随着改革的进程,有些人一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一边指责市场经济的种种原罪。
所有社会出现的弊病和问题,一股脑全部扣到市场经济的头上,由市场经济来背锅。时刻打算回到计划经济,彷佛那样就万事大吉,完全忘记了我们是怎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只要出现问题,很多人就害怕起来,就非要把事情都纳入到国家和政府的管控之中才觉得安全,非要国家来计划和控制才觉得正确。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要分不同的领域。在经济领域,政府行为不能越位。如果一切由国家计划和控制,那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经济腾飞,还搞哪门子的市场经济改革。
目前的状况恰恰相反,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行政干预过多,是造成我国市场化出现各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对相关行业拒绝市场化,实行国有国营,对民营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和玻璃墙。但实际上垄断国企效率低下,并没有能够真正履行国家赋予它们的职责,反而浪费了社会的资源。
对国有企业动辄行政指令,强行撮合或拆散,使市场化决策流于形式。
政府频繁出台产业政策,误导企业甚至代替企业做投资决策,干扰市场的正常竞争环境,经常造成某些行业一窝蜂大干快上、过了几年就变成一地鸡毛的情况。
事先划定优先扶持的行业,对其投放大量补贴,加剧市场主体之间的差距,政府不当公正的裁判员,用不同的运动员吹差异化哨子。
政府所做的投资烂尾不断,却无人为此负责,浪费大量纳税人钱财。
政府还经常对价格进行干预,使市场信号失真,人为制造了某些产品和服务的短缺。法治环境不理想,劣币经常驱逐良币。
这些绝不是市场经济之过,而是市场化不够彻底、不够坚决、搞半吊子市场化、搞伪市场化造成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这个样子。
面对现阶段的各种问题,我们唯有坚定对市场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