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是涪陵长江中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旧时常有白鹤栖集于此,相传北魏尔朱真人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文字165段,石鱼18尾,观音、仕女图共2尊,白鹤1只。白鹤梁题刻记录了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历史枯水资料,是世界上开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现存信息最为丰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气候变化情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对于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三峡大坝、葛洲坝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历史上,每逢水枯石鱼现,整个涪州城万人空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人们登临白鹤梁,感恩天地、祈愿丰年,或怀古颂今、记事抒情,成为当地特有的民俗。白鹤梁题刻多为名人题记,篆、隶、楷、行、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其中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王士祯等700余名达官显贵的题名,其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白鹤梁题刻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题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两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峡工程兴建时,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十年漫长的论证,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的设计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文明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凝结着当代人的创新 创造,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历史上,每逢水枯石鱼现,整个涪州城万人空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人们登临白鹤梁,感恩天地、祈愿丰年,或怀古颂今、记事抒情,成为当地特有的民俗。白鹤梁题刻多为名人题记,篆、隶、楷、行、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其中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王士祯等700余名达官显贵的题名,其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白鹤梁题刻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题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两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峡工程兴建时,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十年漫长的论证,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的设计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文明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凝结着当代人的创新 创造,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