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活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及其伟大成就,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通过深入学习领悟,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学习交流:
一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挣救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治理中国,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四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五是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推进自我革命,今天我从五个方面组织大家共同学习。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挣救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旧中国曾经受到的耻辱。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偿英国军费白银2000万两,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处为通商口岸。
2.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偿军费白银给英法各800万两,开放营口、天津、大连、南京、镇江、淡水、台湾、汕头、琼州等11处为通商口岸,拆毁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在此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1867年日本挑起战争侵略台湾:被台湾军民击退,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还是赔偿了日本军费50万两。
4.1877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战败,而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中法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允许法国将铁路修进中国内地。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索取军费白银两亿两,割占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日本商船可以进入重庆。
6.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肆屠杀,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10国白银共9亿多两,分36年还清。中国政府保证严厉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惩办相关官员。
7.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竟然设在中国,清政府表示中立,无数中国人在这场列强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中丧生。
8.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
9.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伤亡人口3500多万人。期间发生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即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至1938年2月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攻占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对中国人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活动,30万中国同胞惨遭自杀害。2014年我国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二)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中国革命时期,即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革命时期。
主要了解党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简单情况、伟大意义和我们党在这二十八年中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在帝国主义发动了五次大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大的反侵略运动的背景下成立的。
五次大的侵略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由封建国家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五次大的运动是: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898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爱国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是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当时政府的卖国政策而发动的。运动后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人阶级举行大罢工,走上了斗争的前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必要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从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五四运动后,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于1920年8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等。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是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成员有李大钊、张国涛等。此后,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谭平山、陈公博,在日本、法国的周佛海、施存统、张申府、周恩来等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含义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下午3点,毛主席和朱德元帅两位伟人一前一后,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伟大的事实。从此,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之林,在维护世界和平中,中国举足轻重。
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一)1949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这是复杂和曲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建设社会,建设新国家。建国初期,党做了很多工作,稳定物价、镇压反革命、新解放区土改、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三反五反。1953年党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纲领,到1956年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伟大胜利,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独创性。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当时全党有1043万党员。八大会议开得很好很活跃,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八大以后有了改变,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生曲折。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失误,后来又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直至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内“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在这期间还出现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把中国搞得一塌糊涂。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先后逝世,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文革”十年动乱结束。
从1956年到1976年,党努力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其间尽管遭受许多挫折,甚至出现严重失误,但还是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价值的思想和判断,也取得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四项基本原则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所有这些都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强劲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中国人民看来,毛泽东把毕生献给了中国人民,他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二)1978年到2012年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由穷变富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探索致富之路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为了继续清除“左”的错误,1978年5月开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很快形成一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有力地推动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党的工作在排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来建设社会主义?1982年十二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起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了,香港、澳门回归了,台海关系和平发展了。
中国经济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前29年曲折探索的艰苦磨砺之后迎来了辉煌的春天,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玉树、舟曲等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党的历史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摧不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治理中国,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领导全国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施治国理政,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内治理稳定有序,国际上更加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一) 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得到丰富发展。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党章。全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其主要内容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
“八个明确”是: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是: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二) 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新思想武装全党、武装头脑。要组织干部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重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全面把握思想理论体系、深刻领悟精髓要义。第一,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第二,牢记使命,就是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第三,历史担当,就是为世界人民作贡献。中国共产党98年前在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上诞生,就是铭记这个初心,就去担当这个使命,就此永远奋斗。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带领人民再往前走,不管走多远,始终想清来路、看清今路、搞清去路。不管暴风骤雨、乱云飞渡、惊涛骇浪,始终做到初心不忘、初心不变、初心不改。这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主心骨。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顽强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1.两弹一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上天潜海。
上天,即神舟飞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前两个美国、俄罗斯)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潜海,即蛟龙探海。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
4.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6.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实力。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11.一带一路与亚投银。
“一带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中欧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是一条合作之路,更是连接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的纽带,是沿线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共同追求的圆梦之路。
亚投银,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截至2019年4月,亚投行有97个正式成员国。
以上仅仅是十一个方面的成就。辉煌中国的辉煌成就,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人民就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可以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百业兴盛。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推进自我革命
刚才,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党史、新中国史的简要内容,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全面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结合本职岗位职责,更深入地学习,更深入地领悟,更深入地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次主题教育,中央列出了8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别是:
1.整治对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的问题。
2.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
3.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
4.整治层层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
5.整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的问题。
6.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7.整治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
8.整治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甚至充当保护伞的问题。
以上8个问题及自身查找出的问题,说到底是违背初心和使命的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持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四自”上下一番功夫,自觉推进自我革命。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关于2021年党课[朗读]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什么说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年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经历了哪些危局困境并成功应对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百年大党的历史和时代使命是什么?
为什么说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年轻的政党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为什么说百年大党依然年轻》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之所以依然年轻,是由这个党的性质、思想路线、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决定的。党的性质及其内在具有的这种动态永不止步的先进性,是党历经百年风云依然年轻的秘诀。党始终不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使党永远保持思想上的年轻。党坚持不懈实行民主集中制,也使党能够保持组织上的年轻。党十分重视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这也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年轻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经历了哪些危局困境并成功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百年大党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历史启示》一文中指出,近百年来,党面临众多危局困境,经受了无数风险考验。从来源上看,既有党内、国内的内生型风险,也有党外、国外的外生型风险,今天更有多种风险叠加的综合型风险。从类型来看,既有疫情、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运行引发的风险。从原因来看,重大风险考验的产生,既有不可否认的自然因素,同样也有不容否认的人为因素。从后果来看,来源不同的风险考验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纵观近百年来的危局困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风险如何重大、考验怎样严峻,我们党始终能够成功应对。这其中蕴含着党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秘诀”。坚持领导核心的统领作用,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把握时势,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认识前提;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思想基础;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内在要求;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力量源泉?
百年大党依然保持年轻的密码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在《百年大党依然年轻的密码》一文中认为,虽经近百年,我们党依然充满年轻的气息,依然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守正创新,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理论上的青春活力;二是扎根人民,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最强大的力量;三是自我革命,不断清除自身的病症,锻造风华永茂的品格;四是制度立根,与时俱进地完善制度体系,使党的生命力和活力始终有科学的制度作支撑;五是赢得青年,注重接班人的培养,用日益完善的接班人制度来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庆刚在《百年大党为什么能》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一个百年大党,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短短不到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答案可归结为4个方面科学理论是精神旗帜,初心使命是价值取向,自我革命是关键核心,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
百年大党的历史和时代使命是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在《百年大党的历史和时代使命》一文中指出,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百年大党,源于始终如一地肩负时代使命的气质和品格。这个时代使命,写进了党的二大宣言,体现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为什么说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年轻的政党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为什么说百年大党依然年轻》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之所以依然年轻,是由这个党的性质、思想路线、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决定的。党的性质及其内在具有的这种动态永不止步的先进性,是党历经百年风云依然年轻的秘诀。党始终不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使党永远保持思想上的年轻。党坚持不懈实行民主集中制,也使党能够保持组织上的年轻。党十分重视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这也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年轻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经历了哪些危局困境并成功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百年大党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历史启示》一文中指出,近百年来,党面临众多危局困境,经受了无数风险考验。从来源上看,既有党内、国内的内生型风险,也有党外、国外的外生型风险,今天更有多种风险叠加的综合型风险。从类型来看,既有疫情、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运行引发的风险。从原因来看,重大风险考验的产生,既有不可否认的自然因素,同样也有不容否认的人为因素。从后果来看,来源不同的风险考验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纵观近百年来的危局困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风险如何重大、考验怎样严峻,我们党始终能够成功应对。这其中蕴含着党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秘诀”。坚持领导核心的统领作用,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把握时势,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认识前提;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思想基础;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内在要求;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力量源泉?
百年大党依然保持年轻的密码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在《百年大党依然年轻的密码》一文中认为,虽经近百年,我们党依然充满年轻的气息,依然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守正创新,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理论上的青春活力;二是扎根人民,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最强大的力量;三是自我革命,不断清除自身的病症,锻造风华永茂的品格;四是制度立根,与时俱进地完善制度体系,使党的生命力和活力始终有科学的制度作支撑;五是赢得青年,注重接班人的培养,用日益完善的接班人制度来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庆刚在《百年大党为什么能》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一个百年大党,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短短不到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答案可归结为4个方面科学理论是精神旗帜,初心使命是价值取向,自我革命是关键核心,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
百年大党的历史和时代使命是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在《百年大党的历史和时代使命》一文中指出,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百年大党,源于始终如一地肩负时代使命的气质和品格。这个时代使命,写进了党的二大宣言,体现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调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营养,这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价值旨归
学习“四史”对于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科学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四史”是党员、干部的“营养剂”、党的建设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1.推进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营养剂”。
加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促进党员、干部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需要从“四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历史文献蕴含丰富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经典著作史,经典著作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创作、传播并接受检验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邓小平的《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从江泽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到胡锦涛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再到习近平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党内教育提供实践经验。我们党历来重视利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从1983年整党运动到1998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从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2008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到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5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借鉴党的历史上党内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是帮助党员、干部突出政治性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警示案例折射历史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中的警示案例可以发挥“惩前毖后”的作用。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从新中国初期发生的“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犯贪污腐败罪被判处死刑,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查处包括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在内的多起举国震惊的大案要案。这些必须引以为戒、自我镜鉴的反面材料,就是历史提供的“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修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有助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员、干部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提升党员、干部把方向的能力。把方向的能力事关党员、干部能否在大是大非、重大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成功挽救了第一次革命危机。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再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败的首要问题。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清醒、客观地去分析历史,认清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规律,提高党执政的战略思维?
提升党员、干部谋大局的能力。谋大局的能力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毅然放下政党恩怨,连续两次推动“国共合作”,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置身于历史视域中去思考、定位、谋划,提升深刻认识和自觉服从大局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党员、干部定政策的能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定政策就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是对党员、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解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农”政策、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宗教政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政策等。我们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学会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客观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党执政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识“三大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百科全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四史”中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是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学习“四史”、把握“三大规律”,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列宁指出:“马克思正是总结了历次革命的这个历史经验,这个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教训,提出了一个简短、尖锐、准确、鲜明的公式:无产阶级专政。”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后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没有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的道路上接力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70多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四史”,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法宝,对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16世纪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问世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已有500多年,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图景。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其中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相辉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发展规律?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矛盾等各不相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俄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其后又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淖的近代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救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并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二、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
社会主义先辈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领导革命进程中,创造了科学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四史”是理论宝库,是精神荟萃、经验集成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借鉴革命建设改革经验,是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必备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之源。
1.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四史”是一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四史”,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并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弘扬精神——汲取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力量。
历史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学习“四史”,就要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和“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如李大钊、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蔡和森、左权、叶挺等为坚守信仰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就义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被捕入狱仍坚信:“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向导,党员、干部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该何去何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廓清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迷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宣示着新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从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出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3.借鉴经验——继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学习这些历史,就是要以科学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继承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四史”,就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总结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被写入七大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既有丰硕成果,也历经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纵观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三、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原则遵循
党员、干部学习“四史”,重在抓住本质、明晰主线,核心是把握要义,要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历史与未来的连通,不断提升学习和研究水平,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
1.学习历史和坚定信仰相统一。
学习“四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思、信、行一致,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
要学而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四史”,要做到学思结合,“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学习“四史”,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正视自身的理论素养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差距,查摆漏洞,提升理论思辨能力,做到不仅能科学解释历史发展问题,还能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之路。
要学而信。学是信之基,信是学之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员、干部要带着信仰去学习,在学习中坚守信仰。党员、干部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在思想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自觉做好精神上思想上的免疫防护,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要学而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四史”,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中国问题、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四史”,旨在为指导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增强本领与能力,做到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2.学习历史和把握规律相统一。
社会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也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培养敏锐的历史眼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中把握其中固有的规律性。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在遵循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学习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员、干部要学会对具体历史问题作出具体结论,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或学习中去,如果“药不对症”,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历史学习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需要做到既全面、整体地看待历史,又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针对历史问题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光辉典范。学习“四史”,就要做到以史为镜,坚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认识标准,不可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总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相呈现中不断前进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既有辉煌成就,也经历过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学习“四史”,就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3.学习历史和走向未来相统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习历史则是为了以史鉴今、昭示未来。“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学习“四史”,就要站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根基之上,借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累智慧、提供方案。
立足现实。学习历史、面向未来,要以现实为基础。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借鉴历史经验服务当下,才能行稳致远,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接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奠基石,创新是守正的原动力。在学习历史中坚持守正,就是坚守历史正道,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历史中实现创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学习“四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开创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历史视野,是历史发展必然性认识的能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进了党纲和决议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之接续奋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上告诫全党:“从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学习历史中走向未来,就是坚定信仰、把握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孜孜以求、阔步前进。
一、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价值旨归
学习“四史”对于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科学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四史”是党员、干部的“营养剂”、党的建设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1.推进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营养剂”。
加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促进党员、干部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需要从“四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历史文献蕴含丰富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经典著作史,经典著作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创作、传播并接受检验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邓小平的《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从江泽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到胡锦涛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再到习近平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党内教育提供实践经验。我们党历来重视利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从1983年整党运动到1998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从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2008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到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5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借鉴党的历史上党内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是帮助党员、干部突出政治性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警示案例折射历史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中的警示案例可以发挥“惩前毖后”的作用。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从新中国初期发生的“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犯贪污腐败罪被判处死刑,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查处包括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在内的多起举国震惊的大案要案。这些必须引以为戒、自我镜鉴的反面材料,就是历史提供的“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修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有助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员、干部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提升党员、干部把方向的能力。把方向的能力事关党员、干部能否在大是大非、重大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成功挽救了第一次革命危机。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再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败的首要问题。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清醒、客观地去分析历史,认清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规律,提高党执政的战略思维?
提升党员、干部谋大局的能力。谋大局的能力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毅然放下政党恩怨,连续两次推动“国共合作”,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置身于历史视域中去思考、定位、谋划,提升深刻认识和自觉服从大局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党员、干部定政策的能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定政策就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是对党员、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解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农”政策、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宗教政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政策等。我们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学会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客观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党执政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识“三大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百科全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四史”中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是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学习“四史”、把握“三大规律”,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列宁指出:“马克思正是总结了历次革命的这个历史经验,这个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教训,提出了一个简短、尖锐、准确、鲜明的公式:无产阶级专政。”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后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没有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的道路上接力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70多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四史”,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法宝,对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16世纪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问世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已有500多年,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图景。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其中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相辉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发展规律?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矛盾等各不相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俄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其后又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淖的近代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救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并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二、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
社会主义先辈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领导革命进程中,创造了科学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四史”是理论宝库,是精神荟萃、经验集成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借鉴革命建设改革经验,是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必备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之源。
1.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四史”是一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四史”,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并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弘扬精神——汲取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力量。
历史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学习“四史”,就要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和“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如李大钊、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蔡和森、左权、叶挺等为坚守信仰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就义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被捕入狱仍坚信:“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向导,党员、干部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该何去何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廓清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迷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宣示着新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从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出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3.借鉴经验——继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学习这些历史,就是要以科学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继承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四史”,就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总结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被写入七大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既有丰硕成果,也历经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纵观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三、党员、干部学习“四史”的原则遵循
党员、干部学习“四史”,重在抓住本质、明晰主线,核心是把握要义,要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历史与未来的连通,不断提升学习和研究水平,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
1.学习历史和坚定信仰相统一。
学习“四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思、信、行一致,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
要学而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四史”,要做到学思结合,“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学习“四史”,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正视自身的理论素养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差距,查摆漏洞,提升理论思辨能力,做到不仅能科学解释历史发展问题,还能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之路。
要学而信。学是信之基,信是学之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员、干部要带着信仰去学习,在学习中坚守信仰。党员、干部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在思想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自觉做好精神上思想上的免疫防护,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要学而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四史”,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中国问题、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四史”,旨在为指导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增强本领与能力,做到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2.学习历史和把握规律相统一。
社会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也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培养敏锐的历史眼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中把握其中固有的规律性。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在遵循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学习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员、干部要学会对具体历史问题作出具体结论,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或学习中去,如果“药不对症”,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历史学习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需要做到既全面、整体地看待历史,又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针对历史问题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光辉典范。学习“四史”,就要做到以史为镜,坚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认识标准,不可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总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相呈现中不断前进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既有辉煌成就,也经历过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学习“四史”,就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3.学习历史和走向未来相统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习历史则是为了以史鉴今、昭示未来。“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学习“四史”,就要站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根基之上,借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累智慧、提供方案。
立足现实。学习历史、面向未来,要以现实为基础。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借鉴历史经验服务当下,才能行稳致远,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接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奠基石,创新是守正的原动力。在学习历史中坚持守正,就是坚守历史正道,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历史中实现创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学习“四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开创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历史视野,是历史发展必然性认识的能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进了党纲和决议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之接续奋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上告诫全党:“从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学习历史中走向未来,就是坚定信仰、把握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孜孜以求、阔步前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是,这“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既然如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这第一步就要搞清晰“学什么”。从基本要求看,“四史”学习教育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这四个方面展开,大体也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四个层面着力?
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假如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熟悉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蜿蜒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晰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照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究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熟悉规律,不断前进。这表此刻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熟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管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新“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要害。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假如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恒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持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穿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熟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定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呈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定落后。特殊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熟悉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创新的一切成果。假如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管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管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假如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熟悉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蜿蜒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晰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照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究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熟悉规律,不断前进。这表此刻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熟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管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新“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要害。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假如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恒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持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穿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熟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定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呈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定落后。特殊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熟悉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创新的一切成果。假如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管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管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通过此次扶贫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培训,更充分地了解了相关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更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学习了《村集体经济等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教育扶贫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政策解读等》以及扶贫领域廉洁作风教育,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要用绣花的精准抓扶贫,用铁杵磨成针的坚持做好工作,绝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落实责任制,要细琢磨、擦亮眼、迈开腿、讲落实,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熟练掌握脱贫攻坚的思路、政策和方法,整体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扶贫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上级领导,主动融入大局。整合资源和工作力量,聚焦同一目标、协力同一规划,助推脱贫任务圆满完成。坚持履职为民,促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脱贫济困优良传统,密切联系贫困群众,积极反映民意民愿,切实在保障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上献计出力,促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着力久久为功。深入的解读扶贫相关政策,按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们算好受益账、发展好产业、享受好政策。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切实摸清各户的真实贫困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针对贫困户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做好脱贫工作,重点进行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专项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通过学习更加充分认识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要用绣花的精准抓扶贫,用铁杵磨成针的坚持做好工作,绝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落实责任制,要细琢磨、擦亮眼、迈开腿、讲落实,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熟练掌握脱贫攻坚的思路、政策和方法,整体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扶贫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上级领导,主动融入大局。整合资源和工作力量,聚焦同一目标、协力同一规划,助推脱贫任务圆满完成。坚持履职为民,促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脱贫济困优良传统,密切联系贫困群众,积极反映民意民愿,切实在保障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上献计出力,促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着力久久为功。深入的解读扶贫相关政策,按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们算好受益账、发展好产业、享受好政策。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切实摸清各户的真实贫困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针对贫困户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做好脱贫工作,重点进行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专项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通过学习更加充分认识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