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放置、观察和管理,从而提高对开胸术后胸引管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通过临床回顾,分析胸腔闭式引流的管理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结论 胸引管护理在开胸术后十分重要,加强其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开胸术;胸引管;护理。
胸引管作用:
(一)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
(二)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胸引管插管位置:
(一)排气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引流管较细。
(二)排液腋中线第八肋间,引流管较粗,以便促进液体排出[2]。
胸引装置:
水封式引流瓶在胸腔闭式引流中最为常用,组成包括: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住;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和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影响引流因素:
(一)引流装置的位置胸腔闭式引流主要是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二)病人的体位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三)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会牵拉到引流管。
(四)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引流瓶应用紧密的橡皮塞,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
一、临床资料。
本组752例,其中男468例,女284例;年龄24~83岁,平均(5213±716)岁;肺叶及肺段切除111例,全肺切除25例,食道癌、贲门癌根治术486例,纵隔肿瘤86例,胸外伤144例。全组病例手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上管放置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管端指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中线第七或八肋间,管端置于肋膈角,用以排液称排液管。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是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肺下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一般只置一根排液管,用以排出胸膜腔内积液。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用以排除胸腔内积气、积液。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膜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以了解和调节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因此也称调压管。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本组并发症: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本组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
二、护理体会。
2.1 保持引流管通畅 手术后经常挤压排液管,一般情况下,每30min-60min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也可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2.2 体位引流 全麻术后患者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即可半卧位,给予抬高床头45°~60°,取半卧位以利于胸腔引流,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同时也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还起到减轻切口张力的作用。避免引流管受压,经常挤压引流管,以免纤维素性物质沉着于引流管口内引起堵塞。如体位不当,部分积液残存于胸腔内时间一长,易造成粘连性胸膜炎,甚至造成包裹性积液而影响呼吸功能。术后第1天晨协助患者坐起,摇高床头,背后垫一薄枕,使患者舒适,以利于引流,早期拔管,减轻痛苦。
2.3 鼓励咳嗽和深呼吸以加强引流 鼓励患者咳嗽,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对无力咳嗽的患者,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切迹上缘,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以利于咳痰。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术后应给予雾化吸入、扣背、协助排痰。
2.4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应<100ml/h,开始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淡红色、浅黄色,不凝固。若引流量超过100ml/h,颜色鲜红、性质粘稠、易凝固,持续观察4~6h未见减少,床边胸部x线显示凝固性血胸阴影,有呼吸循环障碍,脉搏120次/min以上,呼吸30次/min以上,血压持续下降,则诊断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所以如果胸腔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要及时报告医师。若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或大量血清样液体,应考虑乳糜胸,立即取引流液查生化常规,苏丹Ⅲ染色查乳糜微粒(脂肪滴),或做乙醚实验,以确定诊断。
2.5 观察胸引管液柱波动 随时观察引流管中液面的波动是引流管护理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术后早期水柱波动范围为3~4cm。随着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残腔缩小,术后48~72h水柱波动范围为0.5~1cm。早期水柱波动范围小或无波动,应考虑引流不畅,应分析原因,挤压或调整胸引管位置;晚期水柱波动范围大,应拍胸片或行纤支镜检查,以排除肺不张和肺实变。
2.6 观察是否有气体溢出 由于肺段切除或肺裂不全行肺叶切除可造成肺断面漏气,术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时有少量气体是正常的,不需特殊处理,均可自行愈合。肺切除术后大量气体引出,应怀疑支气管胸膜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止痛以加强引流 由于疼痛,患者不愿咳嗽和深呼吸,肺复张差,从而影响引流。因此,应适时止痛,可采取患者自控镇痛泵止痛(简称pca)。止痛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给药,who推荐使用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第1阶梯从非阿片类镇痛剂开始,如阿司匹林、强痛定、平痛新、消炎痛等;第2阶梯:如果不缓解可用弱阿片类镇痛剂,如可待因、丙氧酚等;第3阶梯可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盐酸吗啡、二氢埃托菲、美施康啶等[3]。
2.8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术后了解纵隔位置、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1]。判断气管位置是否居中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面向患者,用靠近患者一侧手的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与气管的夹角处,中指放在胸骨上窝,若中指恰位于食指和无名指的中间则说明胸腔两侧压力平衡、气管位置居中,此时不予开放引流管;若无名指偏向中指,则气管向术侧偏移,原因是术侧胸腔内的液体和气体经引流管排出过多,术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对侧胸腔因肺大泡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使对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本组病例未出现气管向术侧偏移的现象。
2.9 拔管的护理拔管指证1) 生命体征稳定。2) 引流瓶内无气体溢出。3) 引流液体很少,24小时内引流量<100ml.4) 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片示伤侧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手术后48~72h,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量在100ml/24h以下,引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病人无呼吸困难,听诊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沿,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7。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p112。
[3]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1 62。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2篇[朗读]
【一】。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2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用药护理、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及产后护理的经验。结果 运用护理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明显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并使心脏病孕妇顺利渡过孕产期。结论 加强心脏病孕产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护理,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妊娠;心脏病;护理。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尤其是出现心力衰竭时,对母婴危害极大[1]。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妊娠及产生的影响,其预后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使母婴安全渡过孕产期,降低母婴危险系数及围产期病死率,是医护人员和孕产妇最关心的问题[2]。本院4年多共收治了9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现将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总数为20241例,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93例,年龄21~39岁,平均29岁;孕周30~41周,平均37.5周;初产妇57例、经产妇36例;初中以下文化76例;外来流动人口61例;心功能Ⅰ~Ⅱ级66例、Ⅲ~Ⅳ级27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8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原发性心肌病3例、围生期心肌病2例、心律失常45例、妊娠合并其他心脏病8例;78例行剖宫产结束分娩、12例阴道自然分娩、3例行产钳助产;发生心力衰竭18例,其中孕期15例、分娩期1例、产褥期2例;90例产妇均于6~14d出院,3例因心衰控制不佳转内科进一步诊治,无死亡病例。
2.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自患者入院开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并做好记录。注意宫缩、胎心、阴道流血等情况。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早期征象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预防和急救措施。急症时采用心电监护仪24 h检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2.1.1 早期识别心衰症状。
尽早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对心衰的诊治和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除收集一般产科病史外,尤其要重视产妇的主诉及临床表现,以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3]。如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夜间常有胸闷需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等症状,应立即给予5~8l/min吸氧,予半坐卧位,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对应治疗。同时要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鉴别,本组5例心力衰竭孕妇入院时有咳嗽、咳痰症状,诊断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通过护士对孕妇症状的细致观察和肺部听诊,为心衰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2.1.2 提高对心力衰竭诱因的认识。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常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4]。孕产妇血容量增加、劳累、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等都是心衰诱发因素。本组93例孕产妇中有7例因液体量未能控制好而出现心衰症状,本组对急性心衰患者均采取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正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科学指导液体入量,日液体量严格控制在1000~1500ml。另有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产后4d,因与家属聊天,情绪激动,导致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发生。可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对心衰诱因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饮食护理与休息。
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低盐易消化、无刺激并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适量纤维的食物。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 g以内,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多吃蔬菜,预防便秘,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5]。保证患者的休息与睡眠,每日睡眠在10 h以上,中午卧床休息1~2 h。心功能Ⅲ级及以上应尽量卧床并半卧位或半坐位,以增加肺活量,减轻心脏负担。
2.3 心理护理。
合并心脏病孕妇多数以往有心脏病史,心理负担较重,既渴望分娩成功,又担心分娩造成心脏病情加重,在加上住院期间由于呼吸困难、监测仪器噪音刺激、紧张的抢救场面及家属的担心,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6]。护士要注意心理安慰,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
2.4 加强母婴检测。
按时听胎心音及心率,每天3次并记录。加强 电子 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检查、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 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5 心力衰竭用药及输液的护理。
准备好抢救药品,适当给予镇静剂,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应用洋地黄时,注意避免和纠正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和/或神经精神症状等早期中毒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应用利尿剂时,应记录24 h尿量,观察有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发生并及时处理;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配药的浓度及滴速,注意观察心率与血压,使心率加速<20<span="">次/min以上,血压不低于12.0~13.3/8.00~9.33 kpa。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如快速大量输液可使循环血量骤增而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所以输液时应限量限速,输液量要控制在1000 ml/d以内,滴速不超过30滴/min并及时调整。
2.6 分娩时护理。
分娩期的宫缩痛相当于强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增加,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为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极易发生心力衰竭。自2004年12月本院开展低浓度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来,减轻了产妇的分娩疼痛和心脏负担。本组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经严密产程监护,12例阴道自然分娩,3例产钳助产,其中无痛分娩9例。徐小玉[7]等认为剖宫产可消除宫缩引起的疼痛及分娩时的紧张、体力消耗,尤其是硬膜外麻醉可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衰症状及防止心力衰竭发生。本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27例均采用剖宫产结束妊娠,其中22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及术后pca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护士对所有产妇采取疼痛数字评分法进行产后、术后疼痛评估,对疼痛评分>3分者,医护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和消除产妇疼痛,无1例因疼痛而诱发心衰。
2.7 产后护理。
产妇产后应卧床休息24 h,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循环状态,根据心功能适当增加活动量;注意产后营养,防治便秘;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会阴部护理,注意恶露变化以防感染,常规给予抗生素1周。本组心力衰竭于产褥期发生2例,均为产后72h之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最危险是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的最初3d内,极易发生心力衰竭。产后3d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8]。而本组的2例产褥期心衰发生在产后第4天,护理记录“产妇能入厕,能床边活动,无胸闷、心悸等不适。”追问病情后了解到,2例产妇心衰发作前分别有情绪激动和饮较多汤类史,对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分娩3d后思想上仍应密切观察。下床活动时间以产后5~7d为宜;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为宜,限制钠盐的摄入,宜少量多餐,控制液体入量;同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时化解产妇和家属的心理压力。
2.8 动态评估心功能,指导母乳喂养。
对心功能Ⅰ~Ⅱ级的产妇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应避免乳胀及过度疲劳。心功能Ⅲ~Ⅳ级者劝其人工喂养,产后予皮硝敷双乳及口服大剂量维生素b6片回奶。由于本组病例外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些产妇和家属不愿回奶。对入院时心功能Ⅲ级,产后心功能改善,无原发性心肌病,未发生过孕期心衰的产妇,在做好病情告知的前提下,产后3~5d内予定时帮助挤奶,挤奶由护士和家属操作,以不引起产妇疲劳和不发生奶胀为度,每天评估心功能情况,3~5d后待产妇病情进一步好转,予指导和实施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均获得成功,产妇心功能稳定。
3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属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儿生命安全,是导致孕产妇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9]。因此,加强产前检查,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及围产期护理,减少心衰诱发因素,尽早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本组病例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9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和其新生儿无1例发生死亡。
参考文献。
[1]徐群,宗酉明,姚康珍.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患者剖宫产的围麻醉期处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6,26(9):64-65。
[2]楼红.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1-52。
[3] 曾小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9-3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7。
[5]郑香环.妊娠合并心脏病围产期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6):470-471。
[6]卞亮凤,蒋余干.临产妇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922-923。
[7]徐小玉,林建华,汤希伟,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8(5):448-449。
[8]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148。
[9]黄荷.高危妊娠.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8-169。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2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用药护理、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及产后护理的经验。结果 运用护理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明显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并使心脏病孕妇顺利渡过孕产期。结论 加强心脏病孕产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护理,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妊娠;心脏病;护理。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尤其是出现心力衰竭时,对母婴危害极大[1]。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妊娠及产生的影响,其预后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使母婴安全渡过孕产期,降低母婴危险系数及围产期病死率,是医护人员和孕产妇最关心的问题[2]。本院4年多共收治了9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现将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总数为20241例,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93例,年龄21~39岁,平均29岁;孕周30~41周,平均37.5周;初产妇57例、经产妇36例;初中以下文化76例;外来流动人口61例;心功能Ⅰ~Ⅱ级66例、Ⅲ~Ⅳ级27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8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原发性心肌病3例、围生期心肌病2例、心律失常45例、妊娠合并其他心脏病8例;78例行剖宫产结束分娩、12例阴道自然分娩、3例行产钳助产;发生心力衰竭18例,其中孕期15例、分娩期1例、产褥期2例;90例产妇均于6~14d出院,3例因心衰控制不佳转内科进一步诊治,无死亡病例。
2.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自患者入院开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并做好记录。注意宫缩、胎心、阴道流血等情况。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早期征象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预防和急救措施。急症时采用心电监护仪24 h检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2.1.1 早期识别心衰症状。
尽早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对心衰的诊治和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除收集一般产科病史外,尤其要重视产妇的主诉及临床表现,以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3]。如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夜间常有胸闷需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等症状,应立即给予5~8l/min吸氧,予半坐卧位,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对应治疗。同时要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鉴别,本组5例心力衰竭孕妇入院时有咳嗽、咳痰症状,诊断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通过护士对孕妇症状的细致观察和肺部听诊,为心衰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2.1.2 提高对心力衰竭诱因的认识。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常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4]。孕产妇血容量增加、劳累、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等都是心衰诱发因素。本组93例孕产妇中有7例因液体量未能控制好而出现心衰症状,本组对急性心衰患者均采取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正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科学指导液体入量,日液体量严格控制在1000~1500ml。另有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产后4d,因与家属聊天,情绪激动,导致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发生。可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对心衰诱因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饮食护理与休息。
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低盐易消化、无刺激并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适量纤维的食物。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 g以内,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多吃蔬菜,预防便秘,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5]。保证患者的休息与睡眠,每日睡眠在10 h以上,中午卧床休息1~2 h。心功能Ⅲ级及以上应尽量卧床并半卧位或半坐位,以增加肺活量,减轻心脏负担。
2.3 心理护理。
合并心脏病孕妇多数以往有心脏病史,心理负担较重,既渴望分娩成功,又担心分娩造成心脏病情加重,在加上住院期间由于呼吸困难、监测仪器噪音刺激、紧张的抢救场面及家属的担心,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6]。护士要注意心理安慰,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
2.4 加强母婴检测。
按时听胎心音及心率,每天3次并记录。加强 电子 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检查、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 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5 心力衰竭用药及输液的护理。
准备好抢救药品,适当给予镇静剂,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应用洋地黄时,注意避免和纠正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和/或神经精神症状等早期中毒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应用利尿剂时,应记录24 h尿量,观察有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发生并及时处理;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配药的浓度及滴速,注意观察心率与血压,使心率加速<20<span="">次/min以上,血压不低于12.0~13.3/8.00~9.33 kpa。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如快速大量输液可使循环血量骤增而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所以输液时应限量限速,输液量要控制在1000 ml/d以内,滴速不超过30滴/min并及时调整。
2.6 分娩时护理。
分娩期的宫缩痛相当于强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增加,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为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极易发生心力衰竭。自2004年12月本院开展低浓度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来,减轻了产妇的分娩疼痛和心脏负担。本组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经严密产程监护,12例阴道自然分娩,3例产钳助产,其中无痛分娩9例。徐小玉[7]等认为剖宫产可消除宫缩引起的疼痛及分娩时的紧张、体力消耗,尤其是硬膜外麻醉可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衰症状及防止心力衰竭发生。本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27例均采用剖宫产结束妊娠,其中22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及术后pca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护士对所有产妇采取疼痛数字评分法进行产后、术后疼痛评估,对疼痛评分>3分者,医护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和消除产妇疼痛,无1例因疼痛而诱发心衰。
2.7 产后护理。
产妇产后应卧床休息24 h,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循环状态,根据心功能适当增加活动量;注意产后营养,防治便秘;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会阴部护理,注意恶露变化以防感染,常规给予抗生素1周。本组心力衰竭于产褥期发生2例,均为产后72h之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最危险是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的最初3d内,极易发生心力衰竭。产后3d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8]。而本组的2例产褥期心衰发生在产后第4天,护理记录“产妇能入厕,能床边活动,无胸闷、心悸等不适。”追问病情后了解到,2例产妇心衰发作前分别有情绪激动和饮较多汤类史,对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分娩3d后思想上仍应密切观察。下床活动时间以产后5~7d为宜;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为宜,限制钠盐的摄入,宜少量多餐,控制液体入量;同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时化解产妇和家属的心理压力。
2.8 动态评估心功能,指导母乳喂养。
对心功能Ⅰ~Ⅱ级的产妇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应避免乳胀及过度疲劳。心功能Ⅲ~Ⅳ级者劝其人工喂养,产后予皮硝敷双乳及口服大剂量维生素b6片回奶。由于本组病例外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些产妇和家属不愿回奶。对入院时心功能Ⅲ级,产后心功能改善,无原发性心肌病,未发生过孕期心衰的产妇,在做好病情告知的前提下,产后3~5d内予定时帮助挤奶,挤奶由护士和家属操作,以不引起产妇疲劳和不发生奶胀为度,每天评估心功能情况,3~5d后待产妇病情进一步好转,予指导和实施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均获得成功,产妇心功能稳定。
3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属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儿生命安全,是导致孕产妇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9]。因此,加强产前检查,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及围产期护理,减少心衰诱发因素,尽早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本组病例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9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和其新生儿无1例发生死亡。
参考文献。
[1]徐群,宗酉明,姚康珍.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患者剖宫产的围麻醉期处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6,26(9):64-65。
[2]楼红.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1-52。
[3] 曾小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9-3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7。
[5]郑香环.妊娠合并心脏病围产期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6):470-471。
[6]卞亮凤,蒋余干.临产妇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922-923。
[7]徐小玉,林建华,汤希伟,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8(5):448-449。
[8]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148。
[9]黄荷.高危妊娠.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8-169。
[摘要]通过分析中药师全方位面向临床工作的具体情况,讲述几点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体现中药师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临床医疗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
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
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方法、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临床药学服务是中药师对临床全方位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要求药房中药师对临床所用中药材、中成药等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准确、合理、安全及药品质量的保障负责。中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准确地按照处方配方,对患者耐心地解释、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炮制方法要给患者交代清楚,同时使患者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以免患者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4]。
3临床药学服务中中药师要对相关药物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现在药品更新换代较快,随着的发展、炮制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了很多中成药物,这就要求中药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临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晋升压力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需要。对一个新进的药物要充分认识,就要求掌握其药理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情况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例如黄芪注射液说明书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临床中经常将其混用,这就要求中药师提醒医务人员这种配伍可能不合理。但是普通的提醒并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能从理论上解释,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配伍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输液的微粒增多,浑浊或出现理化性质的改变,因为中成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提纯的难度大,各批号间成分和杂质有很大差别,随着加入药品的不同,药品之间的ph值不同,有可能出现微粒和浑浊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化学变化。但是临床上除了能观察是否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不能普遍用实验方法检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合用。
4建设实验室要与临床药学水平相适应。
随着医疗体系的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药学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日渐突出。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应具备中药实验室、中医基础实验室、中医临床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还应设中药、中药炮制、中药化学分析、中药标本存列、中药制药、中药方剂等科室,能为中医药学各专业提供良好的实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可以帮助中医师、中药师提高其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除了争取支持外,还必须从提高药剂科自我发展能力着手,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改善实验条件,逐步增添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药学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通过不断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更能充分地体现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
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
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方法、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临床药学服务是中药师对临床全方位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要求药房中药师对临床所用中药材、中成药等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准确、合理、安全及药品质量的保障负责。中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准确地按照处方配方,对患者耐心地解释、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炮制方法要给患者交代清楚,同时使患者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以免患者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4]。
3临床药学服务中中药师要对相关药物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现在药品更新换代较快,随着的发展、炮制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了很多中成药物,这就要求中药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临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晋升压力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需要。对一个新进的药物要充分认识,就要求掌握其药理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情况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例如黄芪注射液说明书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临床中经常将其混用,这就要求中药师提醒医务人员这种配伍可能不合理。但是普通的提醒并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能从理论上解释,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配伍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输液的微粒增多,浑浊或出现理化性质的改变,因为中成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提纯的难度大,各批号间成分和杂质有很大差别,随着加入药品的不同,药品之间的ph值不同,有可能出现微粒和浑浊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化学变化。但是临床上除了能观察是否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不能普遍用实验方法检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合用。
4建设实验室要与临床药学水平相适应。
随着医疗体系的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药学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日渐突出。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应具备中药实验室、中医基础实验室、中医临床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还应设中药、中药炮制、中药化学分析、中药标本存列、中药制药、中药方剂等科室,能为中医药学各专业提供良好的实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可以帮助中医师、中药师提高其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除了争取支持外,还必须从提高药剂科自我发展能力着手,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改善实验条件,逐步增添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药学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通过不断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更能充分地体现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营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在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的现实环境下,能够有效增强学前教育机构市场竞争能力的各类经营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 经营模式 教育机构经营 策略。
学前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幼儿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任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将发展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最主要环节,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也已经引入到了学前教育领域,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将经营管理的地位进行提升,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重新的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认识,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一、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内容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
学前教育机构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首先就应当对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进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首先要将各个员工的职责与权限进行规定,并明确各个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制度的角度实现组织内个体之间的联合协作,同时还可以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各个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其次,对于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薪酬也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从而保证薪酬公平;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幼教机构的薪资设定有着完善的要求,学前教育机构便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薪酬标准。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训练工作。
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期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家长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培育,还包括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各类特长培训,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训练工作。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做好对自身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依据园区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教职工的个人素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在保证每一个教职工素质均能满足学前教育机构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其专项能力的培训,从而满足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其具体的表现包括对教师的沟通能力培训,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其有效的增强和幼儿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的明确孩子的需求,提升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还需要对教师的举止形态进行培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而言具有着榜样作用,教师的不恰当言行举止对于幼儿学习也会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培育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合理言行表达。最后,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增强对幼儿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培育工作,如培训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等,从而才能够真正的让幼儿教学设备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服务。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训练。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就也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必须增强对自身的管理与训练。首先,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形成自身的,面对着当前幼儿园业务的不断多样化,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购买教育服务的行为,他们也会考虑到所付出的学费所能够换回的价值。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学前教育机构形成自身良好的,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家长们的选择欲望。其次,学前教育机构还需要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的了解家长对于自身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喜好,尽可能地为家长提供定制化的学前教育方针。最后,幼儿在学前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受伤等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为了帮助学前教育机构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管理层还需要对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进行增强,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的预测和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危机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自身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学前教育机构构建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性不断增强,也由此便提高了对于学前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在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开放的现实背景下,更是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于学前教育机构自身的提升而言非常有利。
然而,因为市场对于学前教育企业的经营要求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生存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升级,经统计,2018年全国倒闭教育培训机构上千家,整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由于学前教育机构和一般盈利性机构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平衡,在保证对幼儿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力量也开始融入到了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水平,我国本土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积极的吸纳成熟的学前教育人才,从而为自身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并利用这些人才更好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也为我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自主化管理的可行模式
(一)集团化模式。
集团化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组织管理机制,这一模式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从而让学前教育机构合理的安排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优势。集团化制度下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董事长、行政机构和各个办公部门共同组成,集团化体制下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合理的安排自身的经营和教学工作;负责园区经营的领导集团将会和负责园区教学工作的院长共同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开展负责,从而让教育和经营双方都可以对园区活动有着充分的把握。集团制经营制度的具体实施则是由学前教育机构的园长队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经营设计向集团上层汇报,随后在由园区事务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在两个层面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园区服务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二)连锁经营制度。
连锁经营制度是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连锁经营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经营资源共享,从而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前教育机构的连锁经营需要具备一套统一的经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实践培训和收费标准。连锁经营制度下的学前教育机构自身将会举办宣传、教学、公关方面的各项优势,并且通过对学前教育机构的集中化管理,其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将会极大的提升,各个分园区之间的也可以将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汇总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连锁经营制度也可以让学前教育机构迅速的发展自身,从而快速的形成品牌形象,连锁经营模式下学前教育机构将会在短期内迅速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乃至海外开设自身的分机构。而对于加盟连锁的契约双方而言,授权者可以为加盟者提供一套完善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手段,加盟者的反馈则可以为授权组织的经营模式进行再完善并促进加盟组织的整体经济利益提升,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并不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每一个个体却可以享受和机构自身的整体竞争水平,这也是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个优势。
(三)大型亲子园或早教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亲子园和早教中心虽然也是进行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然而其自身的经营模式仍然和传统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类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对自身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明码标价,从而便可以实现家长自身为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这一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大多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当前我国幼儿家长普遍青睐于追求先进化幼儿学前教育模式的现实条件下,这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便被极大的增强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和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学前教育机构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各类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在这些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帮助下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与水平,扩大现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婷.公平与质量并行: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范书婷.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6,(05)。
[3]张霞.港台两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12)。
[4]薛梅,马玮一,李立娟.学前教育机构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3)。
[5]徐旭荣,刘懿.浅析学前教育机构企业自主化管理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3)。
【关键词】学前教育 经营模式 教育机构经营 策略。
学前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幼儿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任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将发展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最主要环节,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也已经引入到了学前教育领域,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将经营管理的地位进行提升,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重新的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认识,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一、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内容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
学前教育机构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首先就应当对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进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首先要将各个员工的职责与权限进行规定,并明确各个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制度的角度实现组织内个体之间的联合协作,同时还可以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各个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其次,对于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薪酬也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从而保证薪酬公平;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幼教机构的薪资设定有着完善的要求,学前教育机构便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薪酬标准。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训练工作。
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期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家长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培育,还包括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各类特长培训,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训练工作。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做好对自身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依据园区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教职工的个人素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在保证每一个教职工素质均能满足学前教育机构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其专项能力的培训,从而满足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其具体的表现包括对教师的沟通能力培训,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其有效的增强和幼儿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的明确孩子的需求,提升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还需要对教师的举止形态进行培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而言具有着榜样作用,教师的不恰当言行举止对于幼儿学习也会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培育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合理言行表达。最后,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增强对幼儿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培育工作,如培训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等,从而才能够真正的让幼儿教学设备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服务。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训练。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就也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必须增强对自身的管理与训练。首先,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形成自身的,面对着当前幼儿园业务的不断多样化,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购买教育服务的行为,他们也会考虑到所付出的学费所能够换回的价值。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学前教育机构形成自身良好的,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家长们的选择欲望。其次,学前教育机构还需要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的了解家长对于自身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喜好,尽可能地为家长提供定制化的学前教育方针。最后,幼儿在学前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受伤等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为了帮助学前教育机构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管理层还需要对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进行增强,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的预测和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危机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自身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学前教育机构构建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性不断增强,也由此便提高了对于学前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在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开放的现实背景下,更是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于学前教育机构自身的提升而言非常有利。
然而,因为市场对于学前教育企业的经营要求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生存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升级,经统计,2018年全国倒闭教育培训机构上千家,整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由于学前教育机构和一般盈利性机构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平衡,在保证对幼儿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力量也开始融入到了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水平,我国本土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积极的吸纳成熟的学前教育人才,从而为自身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并利用这些人才更好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也为我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自主化管理的可行模式
(一)集团化模式。
集团化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组织管理机制,这一模式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从而让学前教育机构合理的安排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优势。集团化制度下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董事长、行政机构和各个办公部门共同组成,集团化体制下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合理的安排自身的经营和教学工作;负责园区经营的领导集团将会和负责园区教学工作的院长共同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开展负责,从而让教育和经营双方都可以对园区活动有着充分的把握。集团制经营制度的具体实施则是由学前教育机构的园长队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经营设计向集团上层汇报,随后在由园区事务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在两个层面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园区服务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二)连锁经营制度。
连锁经营制度是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连锁经营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经营资源共享,从而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前教育机构的连锁经营需要具备一套统一的经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实践培训和收费标准。连锁经营制度下的学前教育机构自身将会举办宣传、教学、公关方面的各项优势,并且通过对学前教育机构的集中化管理,其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将会极大的提升,各个分园区之间的也可以将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汇总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连锁经营制度也可以让学前教育机构迅速的发展自身,从而快速的形成品牌形象,连锁经营模式下学前教育机构将会在短期内迅速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乃至海外开设自身的分机构。而对于加盟连锁的契约双方而言,授权者可以为加盟者提供一套完善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手段,加盟者的反馈则可以为授权组织的经营模式进行再完善并促进加盟组织的整体经济利益提升,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并不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每一个个体却可以享受和机构自身的整体竞争水平,这也是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个优势。
(三)大型亲子园或早教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亲子园和早教中心虽然也是进行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然而其自身的经营模式仍然和传统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类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对自身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明码标价,从而便可以实现家长自身为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这一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大多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当前我国幼儿家长普遍青睐于追求先进化幼儿学前教育模式的现实条件下,这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便被极大的增强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和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学前教育机构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各类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在这些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帮助下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与水平,扩大现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婷.公平与质量并行: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范书婷.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6,(05)。
[3]张霞.港台两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12)。
[4]薛梅,马玮一,李立娟.学前教育机构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3)。
[5]徐旭荣,刘懿.浅析学前教育机构企业自主化管理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3)。
摘要:药学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吉林医药学院在四年制本科生中探索开展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药学是以现代医学、化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学等多门学科[1]。
近年来,随着药学行业的飞速发展,药品企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多伴随各自的理论课开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2]。
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吉林医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开设药学综合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本构建
第一,药学综合实验内容的选择。
药学综合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按照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通过化学合成研发新药两条主线进行。
吉林医药学院组织相关课程专家、教授对现有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选取“三黄药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鉴定、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
盐酸小檗碱控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三个实验作为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
第二,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
其一,开设时间。
由于药学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将实验开设在四年制药学专业的第七学期,各门专业课的讲授之后;其二,教学安排。
本门课程总学时90学时,三个实验的课时分别为46学时、24学时和20学时,每个实验集中在一周完成。
三、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
第一,预习实验。
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
以“实验一,三黄药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为例,设置的预习问题包括:
①为什么叫三黄药片,三黄药片的作用有哪些?
②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哪些?片剂中常用辅料由哪些?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文献数据库或网上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第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
由于实验周期较长,因此,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实验结束后及时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辅助作用。
第二天实验工作开始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
第三,实验考核。
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理论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技能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实验操作占40%,预习实验报告占10%,实验报告占10%,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评。
由此可见,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药学综合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后来的面试求职和毕业论文设计中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可以说,药学综合实验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体会及展望
第一,指导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
由于药学综合实验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除了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学科的学习,并虚心向其它学科的教师请教,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满足教学要求。
第二,课前预习是关键。
课前预习对实验的正常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在操作中就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后续的实验无法进行。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考研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医药学院将把这一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紧跟学科的发展,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改革与调整,争取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级人才。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吉林医药学院在四年制本科生中探索开展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药学是以现代医学、化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学等多门学科[1]。
近年来,随着药学行业的飞速发展,药品企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多伴随各自的理论课开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2]。
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吉林医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开设药学综合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本构建
第一,药学综合实验内容的选择。
药学综合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按照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通过化学合成研发新药两条主线进行。
吉林医药学院组织相关课程专家、教授对现有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选取“三黄药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鉴定、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
盐酸小檗碱控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三个实验作为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
第二,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
其一,开设时间。
由于药学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将实验开设在四年制药学专业的第七学期,各门专业课的讲授之后;其二,教学安排。
本门课程总学时90学时,三个实验的课时分别为46学时、24学时和20学时,每个实验集中在一周完成。
三、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
第一,预习实验。
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
以“实验一,三黄药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为例,设置的预习问题包括:
①为什么叫三黄药片,三黄药片的作用有哪些?
②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哪些?片剂中常用辅料由哪些?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文献数据库或网上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第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
由于实验周期较长,因此,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实验结束后及时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指导教师主要起监督和辅助作用。
第二天实验工作开始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
第三,实验考核。
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理论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技能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实验操作占40%,预习实验报告占10%,实验报告占10%,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评。
由此可见,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药学综合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在后来的面试求职和毕业论文设计中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可以说,药学综合实验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体会及展望
第一,指导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
由于药学综合实验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除了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学科的学习,并虚心向其它学科的教师请教,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满足教学要求。
第二,课前预习是关键。
课前预习对实验的正常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在操作中就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后续的实验无法进行。
六、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将来的考研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医药学院将把这一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紧跟学科的发展,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改革与调整,争取培养更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药学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