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放置、观察和管理,从而提高对开胸术后胸引管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通过临床回顾,分析胸腔闭式引流的管理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结论 胸引管护理在开胸术后十分重要,加强其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开胸术;胸引管;护理。
胸引管作用:
(一)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
(二)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胸引管插管位置:
(一)排气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引流管较细。
(二)排液腋中线第八肋间,引流管较粗,以便促进液体排出[2]。
胸引装置:
水封式引流瓶在胸腔闭式引流中最为常用,组成包括: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住;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和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影响引流因素:
(一)引流装置的位置胸腔闭式引流主要是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二)病人的体位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三)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会牵拉到引流管。
(四)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引流瓶应用紧密的橡皮塞,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
一、临床资料。
本组752例,其中男468例,女284例;年龄24~83岁,平均(5213±716)岁;肺叶及肺段切除111例,全肺切除25例,食道癌、贲门癌根治术486例,纵隔肿瘤86例,胸外伤144例。全组病例手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上管放置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管端指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中线第七或八肋间,管端置于肋膈角,用以排液称排液管。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是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肺下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一般只置一根排液管,用以排出胸膜腔内积液。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用以排除胸腔内积气、积液。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膜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以了解和调节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因此也称调压管。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本组并发症: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本组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
二、护理体会。
2.1 保持引流管通畅 手术后经常挤压排液管,一般情况下,每30min-60min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也可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2.2 体位引流 全麻术后患者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即可半卧位,给予抬高床头45°~60°,取半卧位以利于胸腔引流,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同时也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还起到减轻切口张力的作用。避免引流管受压,经常挤压引流管,以免纤维素性物质沉着于引流管口内引起堵塞。如体位不当,部分积液残存于胸腔内时间一长,易造成粘连性胸膜炎,甚至造成包裹性积液而影响呼吸功能。术后第1天晨协助患者坐起,摇高床头,背后垫一薄枕,使患者舒适,以利于引流,早期拔管,减轻痛苦。
2.3 鼓励咳嗽和深呼吸以加强引流 鼓励患者咳嗽,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对无力咳嗽的患者,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切迹上缘,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以利于咳痰。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术后应给予雾化吸入、扣背、协助排痰。
2.4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应<100ml/h,开始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淡红色、浅黄色,不凝固。若引流量超过100ml/h,颜色鲜红、性质粘稠、易凝固,持续观察4~6h未见减少,床边胸部x线显示凝固性血胸阴影,有呼吸循环障碍,脉搏120次/min以上,呼吸30次/min以上,血压持续下降,则诊断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所以如果胸腔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要及时报告医师。若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或大量血清样液体,应考虑乳糜胸,立即取引流液查生化常规,苏丹Ⅲ染色查乳糜微粒(脂肪滴),或做乙醚实验,以确定诊断。
2.5 观察胸引管液柱波动 随时观察引流管中液面的波动是引流管护理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术后早期水柱波动范围为3~4cm。随着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残腔缩小,术后48~72h水柱波动范围为0.5~1cm。早期水柱波动范围小或无波动,应考虑引流不畅,应分析原因,挤压或调整胸引管位置;晚期水柱波动范围大,应拍胸片或行纤支镜检查,以排除肺不张和肺实变。
2.6 观察是否有气体溢出 由于肺段切除或肺裂不全行肺叶切除可造成肺断面漏气,术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时有少量气体是正常的,不需特殊处理,均可自行愈合。肺切除术后大量气体引出,应怀疑支气管胸膜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止痛以加强引流 由于疼痛,患者不愿咳嗽和深呼吸,肺复张差,从而影响引流。因此,应适时止痛,可采取患者自控镇痛泵止痛(简称pca)。止痛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给药,who推荐使用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第1阶梯从非阿片类镇痛剂开始,如阿司匹林、强痛定、平痛新、消炎痛等;第2阶梯:如果不缓解可用弱阿片类镇痛剂,如可待因、丙氧酚等;第3阶梯可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盐酸吗啡、二氢埃托菲、美施康啶等[3]。
2.8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术后了解纵隔位置、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1]。判断气管位置是否居中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面向患者,用靠近患者一侧手的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与气管的夹角处,中指放在胸骨上窝,若中指恰位于食指和无名指的中间则说明胸腔两侧压力平衡、气管位置居中,此时不予开放引流管;若无名指偏向中指,则气管向术侧偏移,原因是术侧胸腔内的液体和气体经引流管排出过多,术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对侧胸腔因肺大泡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使对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本组病例未出现气管向术侧偏移的现象。
2.9 拔管的护理拔管指证1) 生命体征稳定。2) 引流瓶内无气体溢出。3) 引流液体很少,24小时内引流量<100ml.4) 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片示伤侧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手术后48~72h,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量在100ml/24h以下,引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病人无呼吸困难,听诊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沿,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7。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p112。
[3]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1 62。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放置、观察和管理,从而提高对开胸术后胸引管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通过临床回顾,分析胸腔闭式引流的管理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结论 胸引管护理在开胸术后十分重要,加强其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开胸术;胸引管;护理。
胸引管作用:
(一)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
(二)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胸引管插管位置:
(一)排气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引流管较细。
(二)排液腋中线第八肋间,引流管较粗,以便促进液体排出[2]。
胸引装置:
水封式引流瓶在胸腔闭式引流中最为常用,组成包括:一个无菌引流瓶,内装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瓶口用带两个圆孔的橡皮塞封住;长、短两根玻璃管分别插入圆孔;长管应在水面下3-4cm且保持直立,另一端和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作为空气通路。
影响引流因素:
(一)引流装置的位置胸腔闭式引流主要是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80cm,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胸腔引流管,再把引流瓶置于床上,可放在病人的双下肢之间。搬运后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再松开止血钳。
(二)病人的体位术后病人通常为半卧位,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注意不要压迫胸腔引流管。
(三)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时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过短时病人翻身或坐起时会牵拉到引流管。
(四)维持引流系统的密闭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引流瓶应用紧密的橡皮塞,所有的接头应连接紧密。
一、临床资料。
本组752例,其中男468例,女284例;年龄24~83岁,平均(5213±716)岁;肺叶及肺段切除111例,全肺切除25例,食道癌、贲门癌根治术486例,纵隔肿瘤86例,胸外伤144例。全组病例手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上管放置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管端指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中线第七或八肋间,管端置于肋膈角,用以排液称排液管。
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是使液体、血液和空气从胸膜腔排出,并预防其反流。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肺下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一般只置一根排液管,用以排出胸膜腔内积液。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后一般放置2根引流管,用以排除胸腔内积气、积液。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膜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以了解和调节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因此也称调压管。本组98%的患者术后48~72h顺利拔管,1例乳糜胸最迟于术后21d拔管。本组并发症:术后出血3例,乳糜胸12例。本组无一例发生胸引管脱落、移位、堵塞和逆行感染。
二、护理体会。
2.1 保持引流管通畅 手术后经常挤压排液管,一般情况下,每30min-60min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15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两只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也可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2.2 体位引流 全麻术后患者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即可半卧位,给予抬高床头45°~60°,取半卧位以利于胸腔引流,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同时也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还起到减轻切口张力的作用。避免引流管受压,经常挤压引流管,以免纤维素性物质沉着于引流管口内引起堵塞。如体位不当,部分积液残存于胸腔内时间一长,易造成粘连性胸膜炎,甚至造成包裹性积液而影响呼吸功能。术后第1天晨协助患者坐起,摇高床头,背后垫一薄枕,使患者舒适,以利于引流,早期拔管,减轻痛苦。
2.3 鼓励咳嗽和深呼吸以加强引流 鼓励患者咳嗽,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对无力咳嗽的患者,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切迹上缘,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以利于咳痰。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术后应给予雾化吸入、扣背、协助排痰。
2.4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应<100ml/h,开始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淡红色、浅黄色,不凝固。若引流量超过100ml/h,颜色鲜红、性质粘稠、易凝固,持续观察4~6h未见减少,床边胸部x线显示凝固性血胸阴影,有呼吸循环障碍,脉搏120次/min以上,呼吸30次/min以上,血压持续下降,则诊断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所以如果胸腔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要及时报告医师。若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或大量血清样液体,应考虑乳糜胸,立即取引流液查生化常规,苏丹Ⅲ染色查乳糜微粒(脂肪滴),或做乙醚实验,以确定诊断。
2.5 观察胸引管液柱波动 随时观察引流管中液面的波动是引流管护理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术后早期水柱波动范围为3~4cm。随着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残腔缩小,术后48~72h水柱波动范围为0.5~1cm。早期水柱波动范围小或无波动,应考虑引流不畅,应分析原因,挤压或调整胸引管位置;晚期水柱波动范围大,应拍胸片或行纤支镜检查,以排除肺不张和肺实变。
2.6 观察是否有气体溢出 由于肺段切除或肺裂不全行肺叶切除可造成肺断面漏气,术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时有少量气体是正常的,不需特殊处理,均可自行愈合。肺切除术后大量气体引出,应怀疑支气管胸膜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止痛以加强引流 由于疼痛,患者不愿咳嗽和深呼吸,肺复张差,从而影响引流。因此,应适时止痛,可采取患者自控镇痛泵止痛(简称pca)。止痛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给药,who推荐使用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第1阶梯从非阿片类镇痛剂开始,如阿司匹林、强痛定、平痛新、消炎痛等;第2阶梯:如果不缓解可用弱阿片类镇痛剂,如可待因、丙氧酚等;第3阶梯可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盐酸吗啡、二氢埃托菲、美施康啶等[3]。
2.8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术后了解纵隔位置、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1]。判断气管位置是否居中的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术侧,面向患者,用靠近患者一侧手的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与气管的夹角处,中指放在胸骨上窝,若中指恰位于食指和无名指的中间则说明胸腔两侧压力平衡、气管位置居中,此时不予开放引流管;若无名指偏向中指,则气管向术侧偏移,原因是术侧胸腔内的液体和气体经引流管排出过多,术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对侧胸腔因肺大泡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使对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本组病例未出现气管向术侧偏移的现象。
2.9 拔管的护理拔管指证1) 生命体征稳定。2) 引流瓶内无气体溢出。3) 引流液体很少,24小时内引流量<100ml.4) 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片示伤侧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手术后48~72h,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量在100ml/24h以下,引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病人无呼吸困难,听诊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时病人应取半卧位或坐在床沿,鼓励病人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病人深吸一口气后屏住。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要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检查引流口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拔管后第二天应更换敷料。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7。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p112。
[3]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