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美貌的宫女不用,非要用太监来伺候自己,难道古代的皇帝傻?其实并不是,而是只用宫女的话,皇帝扛不住。
在古代的皇宫里,除了皇帝以及其家眷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太监和宫女了,这些人各司其职,共同服务着皇室成员。
而这其中,不管是哪个朝代,在选拔宫女时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比如面容姣好、体态匀称等,说白了,想要当宫女,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就是长相要说得过去。
而相比之下,选拔太监就简单得多,一刀下去,一个合格的太监就产生了,至于长相,只要不吓人就成。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全用宫女来伺候自己,而非要增设太监这个角色呢?毕竟美貌的宫女看着都赏心悦目,用起来岂不是比太监更舒心?
事实上,倒不是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监,而是如果单纯只用宫女的话,就会带来不小的麻烦,这些麻烦会让皇帝扛不住,并且,很多工作只依靠宫女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历代历代的皇宫中,才会有宫女和太监的同时存在。
太监泛指古代皇室所役使得男仆,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姓甚名谁已经无从考证,但在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太监就一直存在。
之所以古代的皇宫里有太监,是因为有他们存在的必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古代的皇宫里并没有太多工作,无非是一些伺候人的事情,只要把皇帝一家子伺候好了,就没什么其他事情了?
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抛开那些繁琐的侍奉工作之外,古代的皇宫里,还有不少其他工作,并且,在这些工作中,有不少只能是太监才能完成的。
比如搬个重物,抬个东西,这种纯粹依靠体力的工作,必须由男性来做,这个时候,太监就派上用场了。
虽说太监不完整,但他好歹是个男人,力气自然就会大一些,这种脏活累活,还真得只能是他们才会干。
当然,这种基础性的体力工作,找几个壮实的宫女也可能会完成,但若是遇到更复杂的工作,宫女就不一定能胜任了。
拿明朝来举例子,明朝的太监,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干一些粗活累活的人了,反而成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朝廷的决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了防止文官集团权势过大,因此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但他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不假,不代表他的后辈儿孙也有。
到了建文帝时期,他首先就扛不住了,加上他对于朝廷上下了解程度不如朱元璋,因此,他就需要有一个顾问机构,来帮助他出谋划策。
于是,内阁就这么形成了,当然,包括建文帝以及明成祖朱棣在内,都对内阁进行了权力限制,比如规定内阁大学士品阶最高只能到五品,只能充当顾问,最终决策还得由皇帝来定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还是逐渐成为了明朝文官集团中,最大的权力机构。
而内阁的权力过大,显然是皇帝不希望看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压制内阁。
想压制内阁,那自然得用皇帝最信任的人,那么皇宫里,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呢?自然是照顾皇帝衣食起居、陪伴皇帝长大成人的太监了。
于是,从单纯传递皇帝旨意开始,到执行皇帝意志,明朝的太监逐步演变成了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司礼监。
最初的时候,司礼监只是忠实地执行皇帝意志,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懒政,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能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
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以及万历皇帝时期的冯保,还有正德皇帝时期的刘瑾,这些都是有名的大太监,曾经的他们权倾朝野,牢牢压制着文官集团。
也就是说,古代的皇帝利用太监来压制文官集团,达到朝堂上的平衡,让太监成为了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皇帝为了控制朝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些工作,宫女们做不到吗?我们不排除有那种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宫女,但太监有个宫女无法替代的优势,就是太监不会生孩子。
众所周知,只有进行过净身手术后,才能入宫当太监,因此就保证了太监不可能会有子嗣。
没有子嗣,自然就不会对皇帝的权力造成威胁,即便是权倾朝野,但也只能是一时,但假如太监有子嗣的话,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刘瑾,在他得势时,大到政策决定,小到官员任命,都是他说了算,说他是二号的皇帝都不为过,但如果他能有儿子的话,他肯定会想方设法把权力传下去。
但正因为他无法传宗接代,因此,正德皇帝才任由他胡来,到了最后,正德皇帝看不下去了,一道旨意,就能将刘瑾凌迟,若是刘瑾有后人,正德皇帝怎么能安心看他一步步做大?
但换成会生育的宫女,皇帝的权力就危险了。
如果一个宫女也能一步步地走到刘瑾的位置,那她不管是和谁生孩子,这个孩子就会成为直接受益者,来继承她的权力,但这又是皇帝不可能会允许的。
哪怕是自己的妃子,皇帝也不希望这个妃子的儿子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何况是宫女呢?
这就是皇宫里太监存在的原因,除了能干体力活,来弥补皇宫里劳动力缺失之外,太监还充当着执行皇帝意志的角色,这一点是宫女们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的特殊背景下,让一个女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接受,哪怕是武则天在位时,照样还是有不少人反对。
另外,如果皇宫里全部用宫女的 话,会有不少的麻烦。
古代的皇宫里,还有不少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到宫外去宣旨,或者是代表皇帝皇帝去督查战况等,这些工作如果让宫女来做,那么麻烦就大了。
首先,古代的社会风气,决定了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才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要求,而让一个宫女去抛头露面,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皇帝坚持这样安排,那他的皇位就不稳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封建社会时期,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皇权又是不容亵渎的,让一个女人抛头露面,或者是代表皇帝外出,是不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
如果皇帝非要这样做,那么“无道昏君”的帽子就没跑了,皇帝也不傻,犯不着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次,如果让宫女出宫办差,指不定会遭遇什么,毕竟女性从来都是弱势群体,万一遇到歹人给侮辱了,这岂不是有损皇家脸面?
再者说,一般宫女在入宫时,年龄都在十几岁,古代的人成熟得也早,保不准这个宫女有个青梅竹马什么的,假如她趁着出宫办差的机会,与自己的情郎旧情复燃,做出点什么事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一来,这个宫女办完差回到宫里,又刚好被皇帝看上,这岂不是让皇帝蒙羞。
再假如,皇帝不知道这个宫女在宫外干了什么事,临幸并成功让这个宫女怀孕,那么,生下来的孩子,算谁的?
总之这都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为什么古代的皇宫会规定宫女一辈子不能出宫,这就是原因之一,无他,规避风险?
古代的宫女们一旦入宫后,基本上就终老在皇宫内,即便是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之后,允许放宫女出宫,但也是让那些到了年纪的宫女“自动离职”,给予一定补偿后打发走,绝不可能会让这些宫女再回到皇宫。
不仅仅是宫女,包括嫔妃也是如此,清朝时,规定嫔妃可以数月或者一年可以与父母见上一面,但也是在好几个太监的见证下,根本不会出现嫔妃单独见家人的情况。
但如果是太监出宫办差,那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
太监出宫,最多也就是仗着权势耀武扬威,可能会欺压官员和百姓,但他绝对寻不了快活,既然寻不了快活,也就不会节外生枝,惹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封建社会发展了数千年,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朝代,皇宫里的各项制度都是在无数经验和教训中确定并沿袭下来的,为什么非要用太监而不只用宫女,这也是皇宫规矩的制定者参考了无数事例得出的最终结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全部用美貌的宫女,主要原因是太监不仅能干一些粗重的体力活,还能帮助皇帝来平衡朝堂势力,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同时,单纯用宫女的话,办差不方便,另外宫女会生育,这就不能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最重要的是,如果皇帝身边全部是美貌的宫女,身体也扛不住。
- 历史问答
- 答案列表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朗读]
皇帝并非不想拥有美貌的宫女,而且相对于宫女来说,太监的优势对皇帝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可以解决皇帝的难言之隐。
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太监叫做竖貂,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为了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的忠心,在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以后,挥刀自宫,也因此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风头甚至盖过了名相管仲。
后来,齐桓公病重,竖貂趁机伙同易牙作乱,囚禁齐桓公,不给他饭吃,齐桓公知道以后后悔不听管仲的遗言,用袖袍盖住了自己的脸,活活饿死了。
正应了管仲的话:“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更不可能从内心尊崇他的君主。”由此看来,所有太监都是以伤害自己身体为代价入宫的,为什么皇帝还要任用他们呢?
我认为,相对于宫女来说,太监有几项功能是皇帝无法拒绝的。
从源头上杜绝外戚干政
所谓“外戚”,通俗地来说,就是皇帝老婆们的娘家人,这一直是皇家的难言之隐,一般都发生的皇帝的幼崽期。
汉朝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窦氏干政”,也就是说,东汉的章和二年,章帝去世,皇位落到了年仅十岁的和帝身上。
窦太后欺负儿子年幼,所以临朝听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提拔重用自己的大哥窦宪,窦宪趁机操纵朝政,任用亲族,几乎要把刘家的天下换成窦家的了。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说他“威权震朝廷”,这是对皇权的赤裸裸的蔑视,所以和帝长大后,一心想着要拔出这些毒瘤。
但是和帝势单力薄,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凸现出来宦官的重要性了,宦官郑众为和帝出谋划策,帮他逼迫窦氏兄弟自杀,把窦家的势力连根拔除,让和帝坐稳了皇帝的位子?
而郑众也因此封侯,开启了宦官直接参政的先河,历史上两大集团:“外戚”和“宦官”从此上演了跨越千年的恩怨纠葛。
这样的重任,宫女肯定承担不起。难言之隐,交给宦官解决,这是皇帝喜欢用太监而不是宫女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宫女来说,太监更“干净”
太监没有生育能力,在权利的交割上没有合法的继承人,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权,所以他们对皇帝最为忠心,跟皇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皇帝喜欢用他们的重要原因。
但是宫女就不一样了,宫女伺候皇帝,难免会出现干柴烈火一相逢,便开始卿卿我我的情况,要是一不小心搞出来个儿子,那麻烦可就大了。
首先,如果宫女怀上了龙种,那么生下来的孩子是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的,这可不是我胡说,清朝鼎鼎大名的孝恭仁皇后乌雅·玛琭,就是一个宫女逆袭成皇后的成功案例。
乌雅·玛琭生于包衣世家,也就是天生的皇家奴才,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皇宫做宫女,随后被康熙看中,十九岁的时候生下四皇子胤禛,二十岁的时候被册封为德嫔,二十一岁生六皇子胤祚,二十二岁晋升为德妃。
此后,德妃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生下了两位公主和,十四皇子胤祯,好家伙,她一个人就为九子夺嫡贡献了两位人选,而且最终四皇子继任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德妃也被尊为皇太后。
这是庶民的胜利,是对资本的嘲讽,是翻身奴隶把歌唱的典型案例,让那些家世显赫,背后有强大的娘家外援的妃嫔无地自容,恼羞成怒。
所以说,于理来讲,皇帝用太监是因为他们不会有为情人、为子嗣争权夺利的想法,而且还不会生个孩子哭哭啼啼地跟自己要名分。于理来说,后宫的妃子们也不愿意宫女与皇帝有过多的接触,以免原本自己看不起的下人,一跃而上,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巩固父权家长制的需要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女子,最忌讳抛头露面,出行要戴上面纱,出嫁前连名字也不能告诉别人。
如果一个女人摊上了官司,进了公堂,不管是不是她的错,都会被千夫所指,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如果这个女人还没出嫁,那事情就更严重了。
伺候皇上的日常起居,只是太监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在早朝前,司职太监要“鸣鞭”,就是把用黄丝编织而成的鞭子,打在地上,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早朝时,总管太监要主持会议,这时候如果换成宫女,于礼法不合,平常皇帝要传个圣旨,让宫女去宣读,就不能维护封建父权的严肃,对大臣来讲也是侮辱。
即便是皇帝的女人,也不能违背不能抛头露面的封建伦理,所以必须用太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父权的权威。
皇帝也有“贤者时间”
男人总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他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想着男女之情,况且他身边不缺女人,如果想要,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必要非要在自己身边伺候着。
而且宫女的“保鲜”时间比较短,太监是越老越有威严,宫女是越老越不讨人喜欢,可能没有皇上喜欢在自己身边放一个“容嬷嬷”
如果身边的人更换得频繁,摸不准皇帝的脾气,把握不住皇帝的习惯,用起来很不方便,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培养贴身的太监做心腹。
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个阴阳调和,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皇帝身边都是女人,就容易养成阴柔的性格,太监虽然算不上男人,但勉强还有些阳刚之气,所以从道的角度来说,用太监是必然选择。
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太监叫做竖貂,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为了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的忠心,在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以后,挥刀自宫,也因此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风头甚至盖过了名相管仲。
后来,齐桓公病重,竖貂趁机伙同易牙作乱,囚禁齐桓公,不给他饭吃,齐桓公知道以后后悔不听管仲的遗言,用袖袍盖住了自己的脸,活活饿死了。
正应了管仲的话:“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更不可能从内心尊崇他的君主。”由此看来,所有太监都是以伤害自己身体为代价入宫的,为什么皇帝还要任用他们呢?
我认为,相对于宫女来说,太监有几项功能是皇帝无法拒绝的。
从源头上杜绝外戚干政
所谓“外戚”,通俗地来说,就是皇帝老婆们的娘家人,这一直是皇家的难言之隐,一般都发生的皇帝的幼崽期。
汉朝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窦氏干政”,也就是说,东汉的章和二年,章帝去世,皇位落到了年仅十岁的和帝身上。
窦太后欺负儿子年幼,所以临朝听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提拔重用自己的大哥窦宪,窦宪趁机操纵朝政,任用亲族,几乎要把刘家的天下换成窦家的了。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说他“威权震朝廷”,这是对皇权的赤裸裸的蔑视,所以和帝长大后,一心想着要拔出这些毒瘤。
但是和帝势单力薄,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凸现出来宦官的重要性了,宦官郑众为和帝出谋划策,帮他逼迫窦氏兄弟自杀,把窦家的势力连根拔除,让和帝坐稳了皇帝的位子?
而郑众也因此封侯,开启了宦官直接参政的先河,历史上两大集团:“外戚”和“宦官”从此上演了跨越千年的恩怨纠葛。
这样的重任,宫女肯定承担不起。难言之隐,交给宦官解决,这是皇帝喜欢用太监而不是宫女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宫女来说,太监更“干净”
太监没有生育能力,在权利的交割上没有合法的继承人,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权,所以他们对皇帝最为忠心,跟皇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皇帝喜欢用他们的重要原因。
但是宫女就不一样了,宫女伺候皇帝,难免会出现干柴烈火一相逢,便开始卿卿我我的情况,要是一不小心搞出来个儿子,那麻烦可就大了。
首先,如果宫女怀上了龙种,那么生下来的孩子是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的,这可不是我胡说,清朝鼎鼎大名的孝恭仁皇后乌雅·玛琭,就是一个宫女逆袭成皇后的成功案例。
乌雅·玛琭生于包衣世家,也就是天生的皇家奴才,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皇宫做宫女,随后被康熙看中,十九岁的时候生下四皇子胤禛,二十岁的时候被册封为德嫔,二十一岁生六皇子胤祚,二十二岁晋升为德妃。
此后,德妃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生下了两位公主和,十四皇子胤祯,好家伙,她一个人就为九子夺嫡贡献了两位人选,而且最终四皇子继任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德妃也被尊为皇太后。
这是庶民的胜利,是对资本的嘲讽,是翻身奴隶把歌唱的典型案例,让那些家世显赫,背后有强大的娘家外援的妃嫔无地自容,恼羞成怒。
所以说,于理来讲,皇帝用太监是因为他们不会有为情人、为子嗣争权夺利的想法,而且还不会生个孩子哭哭啼啼地跟自己要名分。于理来说,后宫的妃子们也不愿意宫女与皇帝有过多的接触,以免原本自己看不起的下人,一跃而上,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巩固父权家长制的需要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女子,最忌讳抛头露面,出行要戴上面纱,出嫁前连名字也不能告诉别人。
如果一个女人摊上了官司,进了公堂,不管是不是她的错,都会被千夫所指,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如果这个女人还没出嫁,那事情就更严重了。
伺候皇上的日常起居,只是太监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在早朝前,司职太监要“鸣鞭”,就是把用黄丝编织而成的鞭子,打在地上,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早朝时,总管太监要主持会议,这时候如果换成宫女,于礼法不合,平常皇帝要传个圣旨,让宫女去宣读,就不能维护封建父权的严肃,对大臣来讲也是侮辱。
即便是皇帝的女人,也不能违背不能抛头露面的封建伦理,所以必须用太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父权的权威。
皇帝也有“贤者时间”
男人总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他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想着男女之情,况且他身边不缺女人,如果想要,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必要非要在自己身边伺候着。
而且宫女的“保鲜”时间比较短,太监是越老越有威严,宫女是越老越不讨人喜欢,可能没有皇上喜欢在自己身边放一个“容嬷嬷”
如果身边的人更换得频繁,摸不准皇帝的脾气,把握不住皇帝的习惯,用起来很不方便,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培养贴身的太监做心腹。
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个阴阳调和,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皇帝身边都是女人,就容易养成阴柔的性格,太监虽然算不上男人,但勉强还有些阳刚之气,所以从道的角度来说,用太监是必然选择。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