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民法典原理。民法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作为现代民法的集中体现,民法典蕴含了丰富的民法原理。民法典条文是分散规定的,好比一粒粒散开的珍珠,只有通过民法典原理这根线才能将其逐一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内在逻辑严谨、体例科学的、代表21世纪民法发展方向的现代法典。众所周知,社会关系经由民法典调整,就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根据内容划分,民事法律关系可具体分为物权法律关系、合同(债权)法律关系、人格权法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继承法律关系以及侵权法律关系,每一类法律关系之下,都有若干民法典原理镶嵌其中,都是由若干民法典原理串联起来的。有的民法典原理横跨总则编与分则编,例如惩罚性赔偿原理,总则编第一百七十九条既有一般规定,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第一千二百零七条、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又有具体规定,一般规定与具体规定相结合,完整呈现了惩罚性赔偿原理的全貌。只有深刻领悟了民法典条文背后的这些民法原理,才能在条文学习知其然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实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民法的精妙。而且,也只有不断地深刻领悟民法典原理,才能真正提升适法能力与民事司法水平,克服机械办案、经验办案的种种弊端,逐渐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避免类案不同判,不断提升民事司法公信力,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实现民法典的立法初衷与目的。
扬民法典精神。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学习民法典,不仅应学习民法典条文,领悟民法典原理,更应积极弘扬条文、原理背后蕴含的民法典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法典具体条文会不断修改,但民法典精神却是永恒的,学习民法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积极弘扬民法典条文、民法典原理背后蕴含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友善等精神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情操品性,做一名文明、谦和、理性的现代公民,这也是我们学习民法典的最终目的。平时生活工作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学习研究民法的人,从事民法相关工作的人,待人接物多平易近人,谦逊,这恐怕与其长期浸润其中的民法精气神影响不无关系。可见,学习民法典,学好民法典,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更好地塑造一个人的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民法典就是在学做人。当然,作为人民权利宣言书,民法典只是宣告了人民享有的权利,如何让纸面上的权利变为现实中的权利,还需要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民法典规定的内在要求。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法律问答
- 答案列表
民法典学习的三重境界 二[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