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一块饱经沧桑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红色土地;是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和人才圣地;是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和现代经典。7月上中旬到延安参加培训学习。穿越时空,倍感延安精神的珍贵。
学习,在艰苦环境中养成自觉。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环境十分恶劣,生活非常艰苦的13年。然而在这里,学习形成一种风气。当时,党抓住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云集延安的难得机遇,以最大努力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主义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3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与此同时,在在职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运动,大力克服“本领恐慌”。党还把自己的干部当作“民族的珍宝,全党的荣誉”而倍加爱护,从抗战前线抽调了一批“好的有造就前途的”高中级干部到延安学习,在简朴的土窑洞里,煤油灯下,写出来大量的革命理论著作。参观毛泽东旧居,人们就会发现,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写文章16篇;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文章40篇;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在枣园的窑洞里写文章28篇;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在王家坪的窑洞里写文章8篇。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张闻天、王稼祥等在这里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文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学习精神。
创新,在革命中完善理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提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最重要的思想原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章。第七次全国党代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了党的生命线,用实事求是破除教条主义指导整风运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开创前人没有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而又异常复杂的以弱胜强的一系列战略策略问题。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用宽阔的眼光观察世界,对中国国情进行透彻分析,正确的解决了怎样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理论创新非常重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研究和解决中国时代性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写在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才能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步调,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胜利前进。
为民,应永远遵循的根本宗旨。1944年9月5日,红军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于9月8日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讲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为人民服务》的发表,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遵循这个根本宗旨,我们党的领导人做到了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当时陕甘宁边区存在机构庞大与经济极具困难的矛盾,群众提了意见,并且说了一些闲话,党中央就提出了要处理好“向人民要东西”与“给人民以东西”的矛盾,于是,及时出台了“减征公粮”、“精兵简政”等政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动员自己动手,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解决物质匮乏的困难。在反思老百姓的闲言闲语中,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密切党群关系“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认为延安不是九天之上,也不是九天之下,群众有意见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要虚心听取。要习惯听闲话,准备多听闲话,“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要“像拣破铜烂铁一样将不同意见收集起来,经过熔化,准备修正我们思想上,工作上的毛病和错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和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延安,出思想出精神的圣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宝库。
学习,在艰苦环境中养成自觉。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环境十分恶劣,生活非常艰苦的13年。然而在这里,学习形成一种风气。当时,党抓住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云集延安的难得机遇,以最大努力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主义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3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与此同时,在在职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运动,大力克服“本领恐慌”。党还把自己的干部当作“民族的珍宝,全党的荣誉”而倍加爱护,从抗战前线抽调了一批“好的有造就前途的”高中级干部到延安学习,在简朴的土窑洞里,煤油灯下,写出来大量的革命理论著作。参观毛泽东旧居,人们就会发现,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写文章16篇;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文章40篇;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在枣园的窑洞里写文章28篇;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在王家坪的窑洞里写文章8篇。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张闻天、王稼祥等在这里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文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学习精神。
创新,在革命中完善理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提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最重要的思想原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章。第七次全国党代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了党的生命线,用实事求是破除教条主义指导整风运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开创前人没有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而又异常复杂的以弱胜强的一系列战略策略问题。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用宽阔的眼光观察世界,对中国国情进行透彻分析,正确的解决了怎样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理论创新非常重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研究和解决中国时代性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写在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才能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步调,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胜利前进。
为民,应永远遵循的根本宗旨。1944年9月5日,红军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于9月8日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讲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为人民服务》的发表,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遵循这个根本宗旨,我们党的领导人做到了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当时陕甘宁边区存在机构庞大与经济极具困难的矛盾,群众提了意见,并且说了一些闲话,党中央就提出了要处理好“向人民要东西”与“给人民以东西”的矛盾,于是,及时出台了“减征公粮”、“精兵简政”等政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动员自己动手,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解决物质匮乏的困难。在反思老百姓的闲言闲语中,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密切党群关系“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认为延安不是九天之上,也不是九天之下,群众有意见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要虚心听取。要习惯听闲话,准备多听闲话,“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要“像拣破铜烂铁一样将不同意见收集起来,经过熔化,准备修正我们思想上,工作上的毛病和错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和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延安,出思想出精神的圣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