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太多的灾难,太多的屈辱。从那以后,中国从世界强国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国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倾销市场。国家变得风雨飘摇,支离破碎。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民族亦是如此。当压迫超出了民族的限度时,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会站出来担当那副重任,引领这个民族走出黑暗,去向光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政府,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患难之中,方显大爱。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片中蔡锷为了将来讨伐袁世凯而必须要与爱妻离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是啊,人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不是说英雄就必须断绝儿女之情,而是面对民族存亡,对国家之大爱与儿女之小爱的取舍。其中不乏英雄之大爱情怀。
其实帝国观念在传统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民国建立以来,社会还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情形。无数革命志士在为民族的存亡探寻这道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之强盛,为了国人能够抬起头了做人,不任由人宰割,成立人民自己的国家,自由平等共和的国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影片共有三大亮点。
片中北大校园内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的激烈辩论当论是影片的第一大亮点。在新文化与旧文化双重存在的情况上很多人都是很盲目的,不知道到底是该如何看待文化。此时陈独秀的话当是令人茅塞顿开。“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是的,要打倒沉睡在人们心里2000多年的旧文化观念,就必须先从文化下手,只有洗清这些旧的观念,人民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产生新的文化。我想这也就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目的了吧。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五四运动”了。“二十一条”的签订终于激发了人民内心积蓄已久的愤怒。率先从北大发出的五四运动浩浩荡荡,却是令人不禁动容。既然都已经主张新文化,新青年了,怎么还用封建社会那种方式去反抗?逼政府交出三大卖国贼这些更是让人觉得无解。没有北洋政府的点头,就章宗祥等人敢那么做吗?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顾维钧在将去巴黎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啊!”事实也是如此,巴黎和谈失败,他对着各国的代表说:“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人,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国家强大,力量就是外交。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各种理论、学说以及实践行动的先后失败,无不说明这些理论、学说和行动无法带领中国人完成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业。相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历史的困局,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但汤因比也曾言:“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战?”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明模式的发展过程,都是一场成就与问题的拔河比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且初步实现了百年前的梦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存在的问题,而应真诚面对。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为“与时俱进”赋予更为深刻和可操作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党伟业》的横空出世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让我们重温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了解中国百年的辛酸和苦难史,让所有的中国人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天地,进而奋发有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重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共产党人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必要重归建党的源头,找到这源头的火种,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结束我的论文。“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政府,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患难之中,方显大爱。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片中蔡锷为了将来讨伐袁世凯而必须要与爱妻离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是啊,人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不是说英雄就必须断绝儿女之情,而是面对民族存亡,对国家之大爱与儿女之小爱的取舍。其中不乏英雄之大爱情怀。
其实帝国观念在传统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民国建立以来,社会还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情形。无数革命志士在为民族的存亡探寻这道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之强盛,为了国人能够抬起头了做人,不任由人宰割,成立人民自己的国家,自由平等共和的国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影片共有三大亮点。
片中北大校园内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的激烈辩论当论是影片的第一大亮点。在新文化与旧文化双重存在的情况上很多人都是很盲目的,不知道到底是该如何看待文化。此时陈独秀的话当是令人茅塞顿开。“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是的,要打倒沉睡在人们心里2000多年的旧文化观念,就必须先从文化下手,只有洗清这些旧的观念,人民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产生新的文化。我想这也就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目的了吧。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五四运动”了。“二十一条”的签订终于激发了人民内心积蓄已久的愤怒。率先从北大发出的五四运动浩浩荡荡,却是令人不禁动容。既然都已经主张新文化,新青年了,怎么还用封建社会那种方式去反抗?逼政府交出三大卖国贼这些更是让人觉得无解。没有北洋政府的点头,就章宗祥等人敢那么做吗?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顾维钧在将去巴黎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啊!”事实也是如此,巴黎和谈失败,他对着各国的代表说:“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人,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国家强大,力量就是外交。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各种理论、学说以及实践行动的先后失败,无不说明这些理论、学说和行动无法带领中国人完成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业。相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历史的困局,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影片的结尾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但汤因比也曾言:“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战?”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明模式的发展过程,都是一场成就与问题的拔河比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且初步实现了百年前的梦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存在的问题,而应真诚面对。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为“与时俱进”赋予更为深刻和可操作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党伟业》的横空出世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让我们重温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了解中国百年的辛酸和苦难史,让所有的中国人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天地,进而奋发有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重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共产党人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必要重归建党的源头,找到这源头的火种,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结束我的论文。“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