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同学告诉我,大街上那么多流浪汉,不都是穷人,很多都是曾经的老板和白领人士,绝对没有那么多人想象的那般美好。
人们常说美国有多么多么好,可为什么流浪汉在大街上还随处可见呢?
而这些流浪汉,大多数都是曾经的普通人,又或者是破产的有钱人,毫不夸张点来讲,就连退役的军人,也有不少在流浪。
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讲,“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不死,就有无限的机会从头再来。
可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的,瘦死的骆驼就真的是死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因为一位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国家生活,并不像外国人眼中的那么轻松。
相反,高额的消费水平,一份不错的工作,仅仅够普通人一家的日常所需。
而且在美国治疗的费用高的离谱,免费治疗更是无稽之谈,一趟救护车就要1000元美金左右,明码标价。
大多数人还没到医院,口袋里的钱包就已经被掏空,即便送到了医院,也不会有人给你免费治疗的。
虽然美国也有医保,不过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就按照正常的家庭医疗保险,则是需要自己花钱购买。
平均家庭一年的医保费用,大概在2万左右,不交就等于没有保障。
然而在中国的医保情况,就比较亲民了很多,平均千元以内就可以享受保障,而且每个人还能拿到补贴。
因此,在美国如此大的压力下,一旦丢失了工作,在找不到的情况下,连房子都住不起,即便是你自己的房子,也只能充当流浪汉向人讨要钱财了。
因为自己的房子,还需要一笔不菲的物业费,大城市要上千,小一点的都要300左右。
如果交不起的话,可不会像在中国一样,三番四次上门催你缴费这么简单。
每个月如果没有及时缴纳物业费,那么很遗憾,你的房子将不再属于你自己,会被物业公司直接拍卖。
而且如果遭到业主强烈反抗,警方是有权利上门拘捕,如果为了保护自己的房子拿起武器,那么又有可能吃到“花生米”
这就是现实,大街上很多的流浪汉住公园,睡桥洞,就是不租房子,正是因为承担不起各种高额的费用。
而那些原本较为有钱的人,比如开公司破产之后,想要从头再来相比于普通人而言更加的困难。
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数要运营公司,因此身上难免会有高昂的债务,在美国如果因为债务问题被拉黑,那么找工作极其困难。
等于将自己后面的路堵死了,只能靠着送披萨刷盘子来养活自己,到最后很多人选择摆烂躺平,当一名只为吃喝发愁的流浪汉。
而且在那边虽然钱挣的比较多,1美元等于7人民币,可是他们那边的物价同样昂贵,1美元或许只能买个普通的打火机。
有的普通家庭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两人同城要打好几份工作,白天上下班之后,晚上去汉堡店,以及深夜食品店做兼职。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一定能力来让全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就好很多了。
身为人口大国,僧多粥少的情况在所难免,虽然工作岗位中极为内卷,不过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沦落成流浪汉。
即便是一些老板破产之后,别等着自己做出什么行动,不开玩笑的说,银行还会过来鼓励你继续努力,重头再来。
虽然中国也有流浪汉,站在大街上乞讨,不过总的来讲算是少的,说白了,就算是捡废品,捡垃圾也能顾得上自己的吃喝。
因此在中国除了那些真正遇见困难的,其他的只是一个字“懒”,而美国那么多流浪汉,真的是被逼到了绝路,不得不摆烂或者。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这么多流浪汉的原因,因为他们倒下之后,很难再次爬起来。
每年有那么多人想要去到美国生活,可只有真正去过的人才明白,那里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蒋方舟
从去年开始,我非常讨厌一个说法,就是“被流量之神眷顾”,或者,流量来了,“要接住泼天的富贵”
我的不适并不是因为文化精英的傲慢,而是来自于作为人的骄傲。
我讨厌算法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类似于万神殿里的诸神一般的存在,它无所不能的神力充满了随机性,我们需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唤起它的注意,才能获得短暂的眷顾。然后,它又被别人吸引。
如果你没有“接住泼天的流量”,那不仅是浪费了机会,简直是对流量之神的亵渎。
每次看到类似“求求大数据看我”的说法,我都在想:凭什么求它?它就像是《绿野仙踪》里的大巫师,其实就是个马戏团工作人员罢了。
我曾经听人讲过如何“被大数据看到”,大概是先要设置怎样的关键词,才有可能进入某个流量池,然后,或许,非常幸运地能被“抓取”到。
我听着就生气了。让我生气的,是自己面对算法的那种无能为力的焦虑。我与算法之间不仅是不对等的,甚至是无法对话的,就像是娃娃机里的玩偶不能和抓它的机械手臂交流。
我们对算法的一切试探和讨好都被吸进了一个装满数据的黑盒子,连你的愤怒也成为了被计算的一部分。
这是现代生活最无力的体验之一。卡夫卡写过,让主角陷入困境的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是一纸不知道哪层机关下达的公文,一则已经不可追究的指令。到了今天,是一套捉摸不透的算法。
今天上午,我刚好看了一本书,叫《过滤世界:算法如何让文化变得扁平》(书写得还行,但并没有精彩到非看不可)。世界是平的,也是扁的,全世界的文化相对于千禧年,都变得没有活力。
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说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品位外包给了算法。我们还来不及探索自己的喜好,就已经被算法推荐了从穿衣吃饭到听歌看书看电影的生活选择。
而人的欲望是有可塑性的,当算法一直把一些我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推荐,我们会以为那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比如,我前段时间对各种号称“老钱风”的服装没有抵抗力,哪怕我不老也没钱。
当我们外包了自己的趣味,一切探索都变成了重复。
前几天我去故宫附近,看到很多女孩穿着类似的格格装,化着类似的妆,在一模一样的红墙前回眸。我疑惑了很久——我以为人的天性是想要与众不同,后来,我想明白了,大概因为这种打扮装容场景和动作的搭配,是已经被算法验证过的美丽。
德里罗当年写过一本号称可以媲美《1984》的小说叫《白噪音》,主角和同事去探访被全美最多摄影师拍过的谷仓,那个谷仓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唯一的特别就是被拍摄得特别多。同事对主角说:“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捕捉形象,而是来巩固这个形象。每张照片都强化了这个氛围。”
算法能够左右我们的文化生活和审美,因为它制定了一条非常不公平的规则:要么人尽皆知,要么无人问津。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出版行业的数据,2024年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书连一次被推荐曝光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数据把我震惊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算法反复把全部曝光的机会给了少数的书?流行的东西被推送得越多,就被选择得越多,被选择得越多,就被推送得越多。过去我们认为的小众文化或许还有一些固定的受众和被偶然被发现的可能性,现在,它们可能连被看见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算法会让文化越来越没有活力?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它的标准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最容易记住的旋律、最让人愉悦的颜色、最不触怒人或让人恐惧的叙事。总而言之,最标准化的文化产品。
可是,真正改变过我们的,从来就不是这些温吞的东西,而是一些让我们不舒服的、难以入眠的、被震得动弹不得的艺术。
就像最近,我因为看了奈飞拍的剧《百年孤独》,又开始重读马尔克斯,每天就像得了甲流一样混沌难眠,甚至觉得从内心蔓延到身体的疼痛,这种体验对我来说已经越来越稀少了。
如果再也没有人创造这些挑衅的、让人困惑又兴奋的作品了怎么办。
如果作品创作出来,却因为算法不推荐,没人看见怎么办。
如果它被看见了,我们却因为被动消费了太多平庸的作品,已经倦怠麻木到失去了对它的感受力怎么办。
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让我恐惧。
那么,该如何过一种不被算法控制的文化生活。
我看的这本《扁平时代》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要对抗算法带来的同质化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主动为自己的穿着选择色系,主动选择自己通勤路上要听的歌,主动选择吃晚饭时要看的电影。你可以把生活当作一个展览,你自己成为策展人。
我一直向朋友们推荐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书店,因为只有在书店,你才可能翻起一本你从来没有听过的书。
而我看的电影,几乎全部来自朋友的推荐。被推荐、观看、反馈、交流,这个过程就会变成一场小小的关于文化的交流。
我新年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任务,就是多分享,分享我真的喜欢,给我带来或巨大或微小感触的作品,也许是书、电影、音乐、展览,也许是某个旅游的地点、一个观点、一条散步的路线。
过去,我觉得分享可有可无,甚至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羞耻感,我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对抗。
我不要把自己审美的权力让渡给算法,我不要乞求流量之神的眷顾。绝不。(蒋方舟)。
来源: 蒋方舟的跋涉。
从去年开始,我非常讨厌一个说法,就是“被流量之神眷顾”,或者,流量来了,“要接住泼天的富贵”
我的不适并不是因为文化精英的傲慢,而是来自于作为人的骄傲。
我讨厌算法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类似于万神殿里的诸神一般的存在,它无所不能的神力充满了随机性,我们需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唤起它的注意,才能获得短暂的眷顾。然后,它又被别人吸引。
如果你没有“接住泼天的流量”,那不仅是浪费了机会,简直是对流量之神的亵渎。
每次看到类似“求求大数据看我”的说法,我都在想:凭什么求它?它就像是《绿野仙踪》里的大巫师,其实就是个马戏团工作人员罢了。
我曾经听人讲过如何“被大数据看到”,大概是先要设置怎样的关键词,才有可能进入某个流量池,然后,或许,非常幸运地能被“抓取”到。
我听着就生气了。让我生气的,是自己面对算法的那种无能为力的焦虑。我与算法之间不仅是不对等的,甚至是无法对话的,就像是娃娃机里的玩偶不能和抓它的机械手臂交流。
我们对算法的一切试探和讨好都被吸进了一个装满数据的黑盒子,连你的愤怒也成为了被计算的一部分。
这是现代生活最无力的体验之一。卡夫卡写过,让主角陷入困境的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是一纸不知道哪层机关下达的公文,一则已经不可追究的指令。到了今天,是一套捉摸不透的算法。
今天上午,我刚好看了一本书,叫《过滤世界:算法如何让文化变得扁平》(书写得还行,但并没有精彩到非看不可)。世界是平的,也是扁的,全世界的文化相对于千禧年,都变得没有活力。
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说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品位外包给了算法。我们还来不及探索自己的喜好,就已经被算法推荐了从穿衣吃饭到听歌看书看电影的生活选择。
而人的欲望是有可塑性的,当算法一直把一些我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推荐,我们会以为那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比如,我前段时间对各种号称“老钱风”的服装没有抵抗力,哪怕我不老也没钱。
当我们外包了自己的趣味,一切探索都变成了重复。
前几天我去故宫附近,看到很多女孩穿着类似的格格装,化着类似的妆,在一模一样的红墙前回眸。我疑惑了很久——我以为人的天性是想要与众不同,后来,我想明白了,大概因为这种打扮装容场景和动作的搭配,是已经被算法验证过的美丽。
德里罗当年写过一本号称可以媲美《1984》的小说叫《白噪音》,主角和同事去探访被全美最多摄影师拍过的谷仓,那个谷仓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唯一的特别就是被拍摄得特别多。同事对主角说:“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捕捉形象,而是来巩固这个形象。每张照片都强化了这个氛围。”
算法能够左右我们的文化生活和审美,因为它制定了一条非常不公平的规则:要么人尽皆知,要么无人问津。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出版行业的数据,2024年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书连一次被推荐曝光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数据把我震惊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算法反复把全部曝光的机会给了少数的书?流行的东西被推送得越多,就被选择得越多,被选择得越多,就被推送得越多。过去我们认为的小众文化或许还有一些固定的受众和被偶然被发现的可能性,现在,它们可能连被看见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算法会让文化越来越没有活力?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它的标准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最容易记住的旋律、最让人愉悦的颜色、最不触怒人或让人恐惧的叙事。总而言之,最标准化的文化产品。
可是,真正改变过我们的,从来就不是这些温吞的东西,而是一些让我们不舒服的、难以入眠的、被震得动弹不得的艺术。
就像最近,我因为看了奈飞拍的剧《百年孤独》,又开始重读马尔克斯,每天就像得了甲流一样混沌难眠,甚至觉得从内心蔓延到身体的疼痛,这种体验对我来说已经越来越稀少了。
如果再也没有人创造这些挑衅的、让人困惑又兴奋的作品了怎么办。
如果作品创作出来,却因为算法不推荐,没人看见怎么办。
如果它被看见了,我们却因为被动消费了太多平庸的作品,已经倦怠麻木到失去了对它的感受力怎么办。
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让我恐惧。
那么,该如何过一种不被算法控制的文化生活。
我看的这本《扁平时代》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要对抗算法带来的同质化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主动为自己的穿着选择色系,主动选择自己通勤路上要听的歌,主动选择吃晚饭时要看的电影。你可以把生活当作一个展览,你自己成为策展人。
我一直向朋友们推荐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书店,因为只有在书店,你才可能翻起一本你从来没有听过的书。
而我看的电影,几乎全部来自朋友的推荐。被推荐、观看、反馈、交流,这个过程就会变成一场小小的关于文化的交流。
我新年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任务,就是多分享,分享我真的喜欢,给我带来或巨大或微小感触的作品,也许是书、电影、音乐、展览,也许是某个旅游的地点、一个观点、一条散步的路线。
过去,我觉得分享可有可无,甚至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羞耻感,我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对抗。
我不要把自己审美的权力让渡给算法,我不要乞求流量之神的眷顾。绝不。(蒋方舟)。
来源: 蒋方舟的跋涉。
对于宇宙的存在,科学界目前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宇宙的起源和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宇宙从此开始膨胀。然而,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还是有限的。
尽管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有几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宇宙存在。其中之一是因果性原理,即宇宙中的事件和现象都有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其他事件的发生。宇宙可能是由各种基本粒子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人类所知的自然定律和宇宙中的物理规律,如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等。这些定律和规律决定了宇宙的发展和演化。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多重宇宙”理论和“anthropic principle”等假说。多重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可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和规律,而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好适合我们存在。anthropic principle则主张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参数是因为只有在这些参数取特定值时,才会有条件支持生命存在。
总之,宇宙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仍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多关于宇宙起源和存在的答案。
尽管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有几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宇宙存在。其中之一是因果性原理,即宇宙中的事件和现象都有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其他事件的发生。宇宙可能是由各种基本粒子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人类所知的自然定律和宇宙中的物理规律,如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等。这些定律和规律决定了宇宙的发展和演化。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多重宇宙”理论和“anthropic principle”等假说。多重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可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数和规律,而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好适合我们存在。anthropic principle则主张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参数是因为只有在这些参数取特定值时,才会有条件支持生命存在。
总之,宇宙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仍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多关于宇宙起源和存在的答案。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这边儿就是小年了哦!小年我们这边儿送赵王爷包饺子,把赵王爷送走意味着叫赵王爷去给我们接福往回扛金山银山呀,所以说呢我们要包饺子供送他。基本上我们这边小年都这样过。
我们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忙年歌”里唱的,“二十三,糖瓜粘”。这个糖瓜可是给灶王爷吃的哦。
小年,其实就是“祭灶节”,拜祭灶王爷的日子。
传说灶王爷在小年这一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的善恶,老百姓就会在灶台上摆上糖瓜等祭品,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后,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有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都一个意思。
记得我小时候,看见供奉灶王爷的地方,俩边就贴了这两句话的对子,一直追着我妈问啥意思,她说用糖瓜贿赂灶王爷,哈哈。不过一般是忌讳女性祭灶的。
古诗里描绘:“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小年是春节的前奏,这一天被看作忙年的开始,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等一系列活动,以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愿望。
我是在认识我爱人之后,才知道他们南方人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不论哪天过小年,辞旧迎新,渴望团圆,愿望都一样。
小年,其实就是“祭灶节”,拜祭灶王爷的日子。
传说灶王爷在小年这一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的善恶,老百姓就会在灶台上摆上糖瓜等祭品,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后,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有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都一个意思。
记得我小时候,看见供奉灶王爷的地方,俩边就贴了这两句话的对子,一直追着我妈问啥意思,她说用糖瓜贿赂灶王爷,哈哈。不过一般是忌讳女性祭灶的。
古诗里描绘:“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小年是春节的前奏,这一天被看作忙年的开始,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等一系列活动,以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愿望。
我是在认识我爱人之后,才知道他们南方人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不论哪天过小年,辞旧迎新,渴望团圆,愿望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