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物,都得繁殖后代,才能让自己的种族延续下去。在众多繁殖手段里,两性繁殖最为常见。
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几乎所有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繁殖?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分裂,不是更高效吗?
其实选择两性繁殖,有多种原因:
(一)让后代有更多样的基因
两性繁殖就是需要一个雄性和一个雌性来产生后代。在这个过程中,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细胞会把各自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在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基因会重新打乱分配,就像洗牌一样,这样产生的后代基因就和父母不完全一样,有了更多变化。
比如说人类,孩子会继承父母双方的一些特征,像眼睛颜色、身高等等,但又不是完全复制父母。这种基因的多样性有很大好处。当环境发生变化,比如气候变了或者出现了新的疾病,因为有各种各样基因组合的后代,就更有可能有一些个体能适应新环境,让整个种群不至于灭绝。
(二)有利于好的基因突变传播,去掉坏的基因突变
要是某个生物个体发生了一个好的基因突变,在两性繁殖时,这个突变就可能和其他好的基因一起传给后代,慢慢地在种群里扩散开来。相反,如果有个坏的基因突变,在繁殖过程中,因为基因的重新组合,有这种坏基因的后代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就被淘汰了,这样坏的基因突变就不容易在种群里一直留存。
(三)推动生物进化得更好
两性繁殖还有个性选择的过程。雄性为了吸引雌性,往往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特征或者行为。像雄孔雀有特别漂亮的大尾巴,雄鸟会唱出好听的歌。雌性就会根据这些来挑选配偶,这就促使雄性不断进化得更有吸引力,而雌性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更健康、基因更好的雄性,双方都在这个互动中变得更适应环境,这就是协同进化。
除了两性系列,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当然是有的。
比如:
雌性繁殖
不用雄性帮忙,自己就能生宝宝。像一些蚜虫、部分蜥蜴还有某些鱼会这样。拿蚜虫来说,在环境好的时候,雌性蚜虫不需要和雄性交配,自己的卵就能直接发育成小蚜虫,而且这些小蚜虫的基因和妈妈几乎一模一样。
这咱繁殖速度超级快。不用找对象、谈恋爱、交配,雌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生宝宝上,所以种群数量能迅速增加。比如春天植物很多的时候,蚜虫就靠孤雌生殖大量繁殖,很快就能占领一片植物,不愁吃的。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有好几种形式。细菌是通过简单的分裂,一个细菌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细菌,就像把一个东西掰成两半。真菌呢,很多是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像一个个小种子,在合适的地方就会长出新的个体。比如酵母菌,它在营养充足的时候,会从自己身上长出一个小芽,这个芽慢慢长大就变成一个独立的酵母菌了。
如果生物生活的环境一直比较稳定,无性繁殖就很高效。不需要复杂的交配过程就能生出很多后代,在资源竞争里就有优势。像深海热泉周围的一些古细菌,那里环境极端但变化不大,无性繁殖能让它们一直保持适应这种环境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过无性繁殖也有问题,因为没有基因的混合和重组,后代的基因都差不多,如果环境突然变了,可能整个种群都难以适应,面临危险。
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
有些生物既是雄性又是雌性,像蚯蚓和蜗牛的一些种类。它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受精繁殖后代。这样的好处是在周围没有其他同类可以交配的时候也能生孩子,增加种群数量。
那么,有没有可能,动物,或者说人类,有一天会进化成其他的繁殖方式。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理论上来说,有可能对繁殖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如果能够精准地编辑生殖细胞的基因,或许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科学家也许可以模拟孤雌生殖的过程,在人类中通过技术手段激活女性卵母细胞的自我发育能力,使其不需要精子受精就能发育成胚胎。不过,这涉及到巨大的伦理争议,并且目前的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安全、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水平。
在一些科幻设想或者极端的进化推测中,如果地球环境发生了灾难性的、长期的变化,使得两性繁殖变得极为不利,人类和动物可能会逐渐进化出其他繁殖方式。例如,假如全球遭受严重的辐射污染,导致大量雄性个体失去生育能力,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促使某些物种(包括人类)的雌性个体进化出孤雌生殖的能力。但这种进化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前提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物种还能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来适应。
但是这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无性繁殖,也就是分裂方式,那么新出生的孩子,是母体自己呢,还是母体的孩子?叫爸爸还是叫妈妈。
- 自然问答
- 答案列表
为什么几乎所有生物都选择了啪啪啪来繁殖后代[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