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格局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但在课时安排、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上仍存在问题和矛盾。为此要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促使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的成就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显著的变化是教材。教材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记忆模式从背诵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教材的变革注重了中学生的这一变化。同时,教材内容更趋于合理化,不仅仅局限于灌输性的知识理论,而是转变为启发性、参与式的探究知识。
其次,改革促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构成趋于合理化,学历构成以及职称结构愈加均衡,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改革中教师专业能力成为重点,对教师入职的要求相应严格,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加之目前教育培训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后,教学格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脚点。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人们对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马加爵事件”、“小悦悦事件”发人深省,作为引领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得不率先发声、尽快变革,重视思想政治的格局应运而生。中共中央更加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规范性的文件保障中学教学。同时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也发力资助,保障学校物资和师资配备,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被定位成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甚至被语数外占课,其课时得不到保证。同时,思想政治课往往会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学生精力不足的时候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天堂”,这是目前中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缺失,需要我们逐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促进各科目平等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课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典型表现为:老师辛辛苦苦备课,学生高高兴兴逃课,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课逐渐变得平淡无味。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理论性更强,时政性更突出,若教师授课方式和语言缺乏创新与激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身心启发和渲染了。
(三)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专业化不够,仍然存在诸如教其他课程的教师代授思想政治课、思政教师担任行政职务、行政干部为职称提升而代课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专职化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传统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体现。尽管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流于形式,未真正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最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以卷纸测验为主,导致评价目标唯量化、简单化;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不参与任何评价;只看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量。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存在不合理。
应试教育下“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考试仍然是甄别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忽视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在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只是教知识,让学生背答案,背答题思路,套模板,争取拿高分,不关心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无意义可言。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带来冲击,课程少了,课程内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然而,当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师岗前培训缺乏实效,继续教育趋于形式,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情况下,对教师进行培训时缺乏针对性,只是停于观察层面,目的性不强,就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缺口。
(三)课程建设滞后。
国家在2001年整体推行基础教育改革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基础教育课程都参与到了这场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课一直到2003年5月国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在中学开展教研活动相对较难,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校本课程以及课程研究方面甚少,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进程。
(四)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准确。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评价上存在不良倾向,一方面对教师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级的考试分数为主,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平均代课班级要比其他教师多,但所对应的课时薪酬却又少,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向不准确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响。
就学校内部而言,“主科”与“副科”的区分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本身的身教不当,观念不合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冲击力度大,在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诱惑使得中学生难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彻的政治思想理论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作者简介:尚珂(1992-9),女,汉,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6):302。
[2]傅增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16):80。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的成就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显著的变化是教材。教材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记忆模式从背诵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教材的变革注重了中学生的这一变化。同时,教材内容更趋于合理化,不仅仅局限于灌输性的知识理论,而是转变为启发性、参与式的探究知识。
其次,改革促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构成趋于合理化,学历构成以及职称结构愈加均衡,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改革中教师专业能力成为重点,对教师入职的要求相应严格,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加之目前教育培训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后,教学格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脚点。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人们对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马加爵事件”、“小悦悦事件”发人深省,作为引领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得不率先发声、尽快变革,重视思想政治的格局应运而生。中共中央更加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规范性的文件保障中学教学。同时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也发力资助,保障学校物资和师资配备,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被定位成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甚至被语数外占课,其课时得不到保证。同时,思想政治课往往会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学生精力不足的时候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天堂”,这是目前中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缺失,需要我们逐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促进各科目平等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课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典型表现为:老师辛辛苦苦备课,学生高高兴兴逃课,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课逐渐变得平淡无味。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理论性更强,时政性更突出,若教师授课方式和语言缺乏创新与激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身心启发和渲染了。
(三)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专业化不够,仍然存在诸如教其他课程的教师代授思想政治课、思政教师担任行政职务、行政干部为职称提升而代课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专职化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传统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体现。尽管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流于形式,未真正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最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以卷纸测验为主,导致评价目标唯量化、简单化;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不参与任何评价;只看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量。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存在不合理。
应试教育下“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考试仍然是甄别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忽视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在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只是教知识,让学生背答案,背答题思路,套模板,争取拿高分,不关心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无意义可言。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带来冲击,课程少了,课程内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师能力。然而,当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师岗前培训缺乏实效,继续教育趋于形式,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情况下,对教师进行培训时缺乏针对性,只是停于观察层面,目的性不强,就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缺口。
(三)课程建设滞后。
国家在2001年整体推行基础教育改革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基础教育课程都参与到了这场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课一直到2003年5月国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在中学开展教研活动相对较难,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校本课程以及课程研究方面甚少,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进程。
(四)对思政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准确。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评价上存在不良倾向,一方面对教师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级的考试分数为主,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平均代课班级要比其他教师多,但所对应的课时薪酬却又少,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向不准确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响。
就学校内部而言,“主科”与“副科”的区分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本身的身教不当,观念不合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冲击力度大,在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诱惑使得中学生难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彻的政治思想理论发生动摇,从而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作者简介:尚珂(1992-9),女,汉,山西晋中人,在读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5(16):302。
[2]傅增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