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由来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把数学纳入了科学的领域,并用一句话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目标提出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幼教界的一个关键词。其实,数学教育在我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巧妙地利用幼儿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是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原来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于幼儿所热爱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从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形形色色生活情境中,积累关于数,量,形,时,空等方面丰富的感情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摸索将数材料的投放和主题开展相辅相成,推动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怎样通过幼儿操作自然物或通过亲身参与等来激发幼儿对数学现象的兴趣,进而有持续探究的欲望的途径。
2、研究内容:
1)、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适合园内幼儿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以丰富我园园本教材的教学资源。
2)、数学游戏活动设计的研究:根据所筛选和整理的素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充分体现趣味性、童趣化、可操作的特点,以引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3)、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创设的研究: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制作富有趣味性、活动性,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化情境,以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学习国内外有关幼儿数学教育、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等方面的理论,为梳理课题研究的教学理念提供借鉴,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行动研究法:结合开展幼儿数学游戏活动的教学实践,研究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经验性的理性认识提供实证。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性化,逐步上升为合乎教学原理的规律性认识,以进一步指导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的创设,为培养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服务。
四、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2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
2、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的理论,收集资料。
3、确定课题研究思路,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
1、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完善措施。
3、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研究论文与随笔。
(三)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
1、撰写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案例研究。
2、完成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作好充分准备,申请成果验收。
五、成果成效
1、各个活动的记录。
2、相关的典型活动展示。
3、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学习数学不太感兴趣,表现在上课精力不集中,回答问题漫不经心,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幼儿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教师教法单一,注重硬性灌输,忽视幼儿学习特点。
4)、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单一,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限制了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2、改进措施。
1)、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满足幼儿需求,为幼儿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师生共同探讨“生成”活动区域。材料准备、材料分类、材料整理。
2)、游戏化教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3)、注重操作,将数学知识融于幼儿一日生活。
实践证明,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幼儿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他们学而不厌。生活化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游戏化使幼儿乐于其中。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幼儿游戏名称和玩法[朗读]
圈圈乐。
设计意图:
为幼儿供给趣味的生活活动情景及玩教具,让幼儿在欢快的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技能,是我们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为此,我选择了这一常见又好玩的圈圈和孩子们一齐玩耍游戏,在玩中学会并锻炼了基本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对玩圈感兴趣,尝试使用多种方法玩圈。
2.练习钻、跳、平衡等基本技能,培养合作本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小圈、沙包若干、平衡木四条、小椅子两把、纸箱一个。
2.欢快的背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师幼共同做圈操。
师幼每人一个圈,引导幼儿随音乐一齐做操,活动身体各关节。
2.指导幼儿玩圈。
(1)请幼儿自由玩圈。
请幼儿说一说师怎样玩圈的并演示玩法。
(2)鼓励幼儿探索圈的多种玩法,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3)引导幼儿合作玩圈。
3.组织幼儿玩“运粮食”的游戏。
玩法:各组幼儿手拿沙包从起点出发,依次钻过“山洞”,跳过“小土坑”,走过“小桥”,将手中的“粮食”(沙包)送到“粮仓”,然后跑回起点。(情景:用两把小椅子辅助将圈立起来——山洞,两个圈紧挨着依次摆好——小土坑,平衡木——小桥,纸箱——粮仓。)。
4.提醒幼儿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圈的各种玩法。附玩圈法:
1.滚圈:将圈向前推出去再捡回来。
2.跳圈:将圈平放在地上,从圈里跳进跳出。
3.转圈:幼儿用手转圈,使其原地旋转。
4.套圈:从头套入脚下取出或从脚套入头上取出。
设计意图:
为幼儿供给趣味的生活活动情景及玩教具,让幼儿在欢快的游戏中掌握基本的技能,是我们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为此,我选择了这一常见又好玩的圈圈和孩子们一齐玩耍游戏,在玩中学会并锻炼了基本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对玩圈感兴趣,尝试使用多种方法玩圈。
2.练习钻、跳、平衡等基本技能,培养合作本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小圈、沙包若干、平衡木四条、小椅子两把、纸箱一个。
2.欢快的背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师幼共同做圈操。
师幼每人一个圈,引导幼儿随音乐一齐做操,活动身体各关节。
2.指导幼儿玩圈。
(1)请幼儿自由玩圈。
请幼儿说一说师怎样玩圈的并演示玩法。
(2)鼓励幼儿探索圈的多种玩法,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3)引导幼儿合作玩圈。
3.组织幼儿玩“运粮食”的游戏。
玩法:各组幼儿手拿沙包从起点出发,依次钻过“山洞”,跳过“小土坑”,走过“小桥”,将手中的“粮食”(沙包)送到“粮仓”,然后跑回起点。(情景:用两把小椅子辅助将圈立起来——山洞,两个圈紧挨着依次摆好——小土坑,平衡木——小桥,纸箱——粮仓。)。
4.提醒幼儿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圈的各种玩法。附玩圈法:
1.滚圈:将圈向前推出去再捡回来。
2.跳圈:将圈平放在地上,从圈里跳进跳出。
3.转圈:幼儿用手转圈,使其原地旋转。
4.套圈:从头套入脚下取出或从脚套入头上取出。
设计思路: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踩高跷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发展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意识。本次活动的设计体现体育游戏活动的特点,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利用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快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游戏目标:
1.大胆运用高跷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发展创造力。
2.促进平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感受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游戏情境,做准备活动。
1、今天森林里有一场特殊的运动会,踩高跷比赛,你们想去参加吗?呀!我们这么多人,要不就开辆小火车一起去吧。
(咔嚓、咔嚓······火车出发喽!)。
(咔嚓、咔嚓······火车到站喽!)。
2、运动会开始前先活动活动我们的手脚吧!(带幼儿做准备活动)。
分析:听美妙的音乐,开着小火车,既能有秩序地展开活动,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情境导入中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为了能在“运动会”中不受伤,所以做赛前的准备活动,将幼儿带人快乐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开小火车的时候我为了能一气呵成,所以让幼儿把高跷拿在手上,然后一个搭着另一个小朋友的肩膀,而且高跷的绳子也很长,容易发生状况。虽然活动进展地很顺利,但是没有细致地考虑到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一开始把高跷放在旁边,要做准备运动的时候再拿在手上,而且要注意把绳子卷起来,这样才不容易甩到旁边的小朋友。准备活动就一句“运动前我们动动我们的手脚”带过,简单的语句没有很好地融入情境中,本次课例主要是以“利用情境贯穿游戏活动之中”,所以一定要重视小细节。
二、自由活动,运动会开始。
1、比赛前的最后练习。
森林运动会过会就开始了,为了我们能赛出好成绩,比赛前再自由练习一下吧。(幼儿分散练习)。
2、赛前教练温馨提示。
①、运动员们!你们想赢比赛吗?那我来悄悄告诉你们一个取得胜利的秘诀吧!(想要站得稳,必须用脚底中心踩在高跷上;想要走得快,必须双手拉直绳子;想要得胜利,眼睛必须向前看。)。
②、你们想听清楚秘诀了吗?我们请一名运动员来做一下正确的示范吧。
分析:此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活动始终围绕参加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带幼儿练习、比赛,主线始终贯穿其中,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快乐。但是在自由练习的时候我没有很清楚地规定幼儿在哪个范围内活动,这样一来,有些幼儿走着走着就离开了我的视线范围。
教师应该很清楚地规定在哪个地方活动,而且要用情景式的口吻提醒,比如说:“运动员们,这是我们自由练习的场地,我们练习的时候是不能离开这个地方的,否则就违反了比赛规则。”在召集运动员回来的时候教师应该用一个哨子作为发出信号的口令,这样幼儿更能够直观地接受信号所表达的意思,也不用教师在一边喊“运动员们回来了。”。
3、运动会预赛。
①、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由于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我们分预赛和决赛两场。预赛分成四组,两组男选手,两组女选手,男选手两组中间取一组胜利的,女选手中间也取一直胜利的,取胜的一组男选手和一组女选手进入决赛。最后胜出的一组就是冠军。
②、我们的预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先进入比赛场地。
③、请运动员们听清楚比赛规则:每一名运动员踩着高跷以最快、最稳的速度往前走,到终点线后拿起高跷往回跑,轻轻地碰一下下一名运动员的肩膀,然后排到队伍的最后面。下一名运动员出发,一直到每组的最后一名运动员回到原点,速度最快的一组就算胜利。
4、运动会决赛。
①、请预赛胜利队的运动员们准备好进入决赛。请其他运动员做啦啦队为他们喊加油吧。
②、决赛开始!哦!这组运动员成为了今天森林运动会的冠军。
③、教师小结运动会比赛情况。
分析:运动会预赛,培养幼儿学会倾听比赛规则,并且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进行操作。比赛中,让幼儿在体验体育游戏快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活动中的竞争意识和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运动会决赛,活动高潮,在加油鼓劲中体验胜利的愉快心情。因为幼儿的能力本身就有强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也有很大的反差,有些幼儿踩得又快又好,能力弱的幼儿还踩不稳高跷,以至于需要老师帮忙扶着。
我思索着这里有两个决定性的条件,第一个是外因所导致的,由于高跷都是由幼儿的爸爸妈妈帮忙制作的,所以有些材料利用的不一样,矮一点的瓶子制作的高跷踩得比较稳,而又高又细的瓶子则比较难踩;绳子的长短跟稳当也有重要的关系;再加上场地的改变,平时都是在地板上踩的,而本次活动的场地是在塑胶场地,在自由练习的时候就听到有小朋友反映塑胶场地比较软,所以不容易踩稳。
第二个原因则要联系到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来设计教案,而不是笼统地以为所有的幼儿都是一样的,都能把高跷踩地很稳。教师应该更形象地利用情境来引导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比赛。比如说我们这个运动会设定了“10米,20米,30米,”各个运动员可以自由报名参赛。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个体差异性所造成比赛中出现的状况。
三、运动会结束,开火车回家。动会结束咯!我们开着小火车回家为冠军庆祝咯。
教学反思:
结合分析我对本次教学活动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课前练习不够充分
想要把一个活动完美的呈现出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如果幼儿在活动前没有接触过高跷,没有真正地踩过,那本次教学活动又将如何开展呢?在活动开展前我和幼儿一起踩过高跷,让他们自由地练习过,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接受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则需要老师帮忙。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幼儿自由练习是完全不够的,还可以渗透在晨间活动,或者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踩高跷比赛。因为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比赛为主,所以活动前的练习非常重要,也非常地必要。
二、情境贯穿更待深入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利用情境贯穿游戏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之快乐”虽然孩子在游戏中足够体验了一把快乐,而且活动氛围很浓郁,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再深刻地思考如何把情境更深入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去。
三、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游戏的比赛环节中体现地更加明显。教师这时候要利用情境来想办法设计适合所有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比如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权,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必需沿着这条跑道踩完全程。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而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近点的目标。这样一来,在同一层次上的幼儿进行比赛才算得上是公平竞争。
四、要注意活动细节
教学中的活动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每一个细节。活动中开小火车的环节,高跷是否先拿在手上,绳子事先要卷起来,以免甩到其他幼儿。在自由练习的部分,教师要注意规定幼儿练习的场地,不要让幼儿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在比赛中男、女的人数及混合等都要注意,因为比赛也要显示出公平的原理。
本次教学活动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课题式研究实施课例的原则,也是初次在公开课中体验体育游戏带给我的意义,更为了我在体育游戏的组织中得出更深刻的有效策略,同样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衷心地希望:走进我的快乐体育游戏课堂,能让大家欣赏到我与幼儿之间碰撞出快乐的火花;聆听到最真切的悦耳笑声。在没有压力的轻松氛围下真正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能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踩高跷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发展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意识。本次活动的设计体现体育游戏活动的特点,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利用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快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游戏目标:
1.大胆运用高跷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发展创造力。
2.促进平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感受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游戏情境,做准备活动。
1、今天森林里有一场特殊的运动会,踩高跷比赛,你们想去参加吗?呀!我们这么多人,要不就开辆小火车一起去吧。
(咔嚓、咔嚓······火车出发喽!)。
(咔嚓、咔嚓······火车到站喽!)。
2、运动会开始前先活动活动我们的手脚吧!(带幼儿做准备活动)。
分析:听美妙的音乐,开着小火车,既能有秩序地展开活动,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情境导入中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为了能在“运动会”中不受伤,所以做赛前的准备活动,将幼儿带人快乐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开小火车的时候我为了能一气呵成,所以让幼儿把高跷拿在手上,然后一个搭着另一个小朋友的肩膀,而且高跷的绳子也很长,容易发生状况。虽然活动进展地很顺利,但是没有细致地考虑到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一开始把高跷放在旁边,要做准备运动的时候再拿在手上,而且要注意把绳子卷起来,这样才不容易甩到旁边的小朋友。准备活动就一句“运动前我们动动我们的手脚”带过,简单的语句没有很好地融入情境中,本次课例主要是以“利用情境贯穿游戏活动之中”,所以一定要重视小细节。
二、自由活动,运动会开始。
1、比赛前的最后练习。
森林运动会过会就开始了,为了我们能赛出好成绩,比赛前再自由练习一下吧。(幼儿分散练习)。
2、赛前教练温馨提示。
①、运动员们!你们想赢比赛吗?那我来悄悄告诉你们一个取得胜利的秘诀吧!(想要站得稳,必须用脚底中心踩在高跷上;想要走得快,必须双手拉直绳子;想要得胜利,眼睛必须向前看。)。
②、你们想听清楚秘诀了吗?我们请一名运动员来做一下正确的示范吧。
分析:此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活动始终围绕参加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带幼儿练习、比赛,主线始终贯穿其中,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快乐。但是在自由练习的时候我没有很清楚地规定幼儿在哪个范围内活动,这样一来,有些幼儿走着走着就离开了我的视线范围。
教师应该很清楚地规定在哪个地方活动,而且要用情景式的口吻提醒,比如说:“运动员们,这是我们自由练习的场地,我们练习的时候是不能离开这个地方的,否则就违反了比赛规则。”在召集运动员回来的时候教师应该用一个哨子作为发出信号的口令,这样幼儿更能够直观地接受信号所表达的意思,也不用教师在一边喊“运动员们回来了。”。
3、运动会预赛。
①、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由于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我们分预赛和决赛两场。预赛分成四组,两组男选手,两组女选手,男选手两组中间取一组胜利的,女选手中间也取一直胜利的,取胜的一组男选手和一组女选手进入决赛。最后胜出的一组就是冠军。
②、我们的预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先进入比赛场地。
③、请运动员们听清楚比赛规则:每一名运动员踩着高跷以最快、最稳的速度往前走,到终点线后拿起高跷往回跑,轻轻地碰一下下一名运动员的肩膀,然后排到队伍的最后面。下一名运动员出发,一直到每组的最后一名运动员回到原点,速度最快的一组就算胜利。
4、运动会决赛。
①、请预赛胜利队的运动员们准备好进入决赛。请其他运动员做啦啦队为他们喊加油吧。
②、决赛开始!哦!这组运动员成为了今天森林运动会的冠军。
③、教师小结运动会比赛情况。
分析:运动会预赛,培养幼儿学会倾听比赛规则,并且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进行操作。比赛中,让幼儿在体验体育游戏快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活动中的竞争意识和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运动会决赛,活动高潮,在加油鼓劲中体验胜利的愉快心情。因为幼儿的能力本身就有强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也有很大的反差,有些幼儿踩得又快又好,能力弱的幼儿还踩不稳高跷,以至于需要老师帮忙扶着。
我思索着这里有两个决定性的条件,第一个是外因所导致的,由于高跷都是由幼儿的爸爸妈妈帮忙制作的,所以有些材料利用的不一样,矮一点的瓶子制作的高跷踩得比较稳,而又高又细的瓶子则比较难踩;绳子的长短跟稳当也有重要的关系;再加上场地的改变,平时都是在地板上踩的,而本次活动的场地是在塑胶场地,在自由练习的时候就听到有小朋友反映塑胶场地比较软,所以不容易踩稳。
第二个原因则要联系到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能力的强弱来设计教案,而不是笼统地以为所有的幼儿都是一样的,都能把高跷踩地很稳。教师应该更形象地利用情境来引导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比赛。比如说我们这个运动会设定了“10米,20米,30米,”各个运动员可以自由报名参赛。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个体差异性所造成比赛中出现的状况。
三、运动会结束,开火车回家。动会结束咯!我们开着小火车回家为冠军庆祝咯。
教学反思:
结合分析我对本次教学活动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课前练习不够充分
想要把一个活动完美的呈现出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如果幼儿在活动前没有接触过高跷,没有真正地踩过,那本次教学活动又将如何开展呢?在活动开展前我和幼儿一起踩过高跷,让他们自由地练习过,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接受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则需要老师帮忙。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幼儿自由练习是完全不够的,还可以渗透在晨间活动,或者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踩高跷比赛。因为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比赛为主,所以活动前的练习非常重要,也非常地必要。
二、情境贯穿更待深入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利用情境贯穿游戏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之快乐”虽然孩子在游戏中足够体验了一把快乐,而且活动氛围很浓郁,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再深刻地思考如何把情境更深入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去。
三、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游戏的比赛环节中体现地更加明显。教师这时候要利用情境来想办法设计适合所有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比如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权,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必需沿着这条跑道踩完全程。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而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近点的目标。这样一来,在同一层次上的幼儿进行比赛才算得上是公平竞争。
四、要注意活动细节
教学中的活动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每一个细节。活动中开小火车的环节,高跷是否先拿在手上,绳子事先要卷起来,以免甩到其他幼儿。在自由练习的部分,教师要注意规定幼儿练习的场地,不要让幼儿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在比赛中男、女的人数及混合等都要注意,因为比赛也要显示出公平的原理。
本次教学活动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课题式研究实施课例的原则,也是初次在公开课中体验体育游戏带给我的意义,更为了我在体育游戏的组织中得出更深刻的有效策略,同样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衷心地希望:走进我的快乐体育游戏课堂,能让大家欣赏到我与幼儿之间碰撞出快乐的火花;聆听到最真切的悦耳笑声。在没有压力的轻松氛围下真正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能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说意图: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通过学习“身体的秘密”这一主题,我们班幼儿基本了解人体每一部分的用处和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的身体,对自己与别人产生许多的好奇和兴趣。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几个孩子在用自己的身体摆着各种造型,其他的几个孩子则想着办法从造型中钻过去,他们几个玩得不亦乐乎,还吸引了不少旁观的小朋友。借着这次教育契机,我设计了“钻洞洞”这个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尝试用身体搭“洞”和钻“洞”,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幼儿愿意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的难度,使不同程度的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大小不同的“洞”,用合适的方式钻爬“洞”,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2.能主动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此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于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大小不同的“洞”。难点是引导幼儿用合适的方法钻爬“洞”。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总之目标的定位既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注重体育活动的游戏性,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方式,寓教于乐。
三、说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热身活动——用报纸钻洞——用身体钻洞——放松活动。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第一环节以热身操开始,活动幼儿的各个部位。热身活动结束时,以一个造型引出活动第二环节,并激发幼儿用身体搭洞洞的兴趣。
第二环节分为两部分。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用了感知体验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洞”,并想方设法把报纸钻过“洞”。
第三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引导幼儿搭出让小朋友能钻过去的、牢固的洞。这一环节中,幼儿合作搭洞洞,让幼儿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第四环节是总结放松,幼儿在音乐中,一边总结今天游戏的收获,一边放松身体。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通过学习“身体的秘密”这一主题,我们班幼儿基本了解人体每一部分的用处和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的身体,对自己与别人产生许多的好奇和兴趣。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几个孩子在用自己的身体摆着各种造型,其他的几个孩子则想着办法从造型中钻过去,他们几个玩得不亦乐乎,还吸引了不少旁观的小朋友。借着这次教育契机,我设计了“钻洞洞”这个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尝试用身体搭“洞”和钻“洞”,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幼儿愿意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的难度,使不同程度的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大小不同的“洞”,用合适的方式钻爬“洞”,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2.能主动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此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于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大小不同的“洞”。难点是引导幼儿用合适的方法钻爬“洞”。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总之目标的定位既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注重体育活动的游戏性,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方式,寓教于乐。
三、说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热身活动——用报纸钻洞——用身体钻洞——放松活动。这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第一环节以热身操开始,活动幼儿的各个部位。热身活动结束时,以一个造型引出活动第二环节,并激发幼儿用身体搭洞洞的兴趣。
第二环节分为两部分。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用了感知体验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洞”,并想方设法把报纸钻过“洞”。
第三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引导幼儿搭出让小朋友能钻过去的、牢固的洞。这一环节中,幼儿合作搭洞洞,让幼儿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第四环节是总结放松,幼儿在音乐中,一边总结今天游戏的收获,一边放松身体。
游戏名称:按开关。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训练视力与辩色能力。
▶游戏准备:
①在几张纸上分别用不同颜色画上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圈,当作开关。将纸钉在墙上,高度与幼儿的肩齐。
②在离纸1.5米处划一条白线。几个简易面具,在面具一只眼处挖个洞。
▶游戏玩法:
教师请几名幼儿上来,戴上面具,站在白线后面。游戏开始,教师口令:
请打开红色开关。幼儿抬起右臂或左臂,伸出食指,对准红色开关慢慢向前走,去按红色开关,看谁按得对又快。幼儿退回起点线,听教师口令,再按别的开关。几次游戏中按对多的幼儿为胜。调换幼儿继续游戏。
▶游戏规则:
①蒙住左眼与伸出右手(蒙住右眼伸出左手)。
②手指尖要按住圆圈内。
▶指导建议:
可根据幼儿年龄不同,适当调整距离和提出用左右手的要求;游戏熟练后,还可让幼儿持筷子或小木棍去瞄准。
游戏名称:有“球”必应。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提高幼儿反应的能力。
▶游戏准备:一个球。
▶游戏方法:
教师让组员围成一个圆圈,将球抛向一位组员,并问他一条个人的问题。被问者回答后可将球抛向另一位组员,向他发问题。
▶指导建议:
若接球后三秒(或数三声)内,抛球者不能问出问题,或接球者不能给答案,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名称:玩转盘。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准备:画有兔子、小狗、小鱼、飞机、乌龟等物品的图片。
▶游戏方法:
出示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图片、上面分别画着数量不等的兔子、小狗、小鱼、飞机、乌龟等物品,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张图片,幼儿就说出它的名称并在前面加上数目和单位,并说出事物在做什么,如:一只小兔跳跳跳?
▶指导建议:
①幼儿分组进行,每组一个转盘,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参与活动,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②每个转盘上的内容最好是不一样的,这样方便幼儿进行交换游戏。
游戏名称:造火车。
▶适合年龄: 4~5岁。
▶游戏准备:苹果、书本、眼镜、尺子、树、电视机等物品的图片。
▶游戏方法:
一名幼儿做“火车头”,“火车头”拍手念儿歌“嗨嗨,我的火车就要开”小朋友就问“哪里开?”火车头回答“***小朋友那里开”,被“火车头”点到名字的幼儿到黑板前翻一张图片并快速说出图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数量和单位,如:五头牛等,说对的幼儿站在“火车头”后做一节车厢,说错了,坐回座位,“火车头”重新寻找车厢。
▶指导建议:
①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图片,让游戏可以玩得连贯。
②可以适当的分组游戏,并且组组之间交换游戏。
游戏名称:猜猜谁来了。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方法:
老师出示“猜猜谁来了”的游戏背景图,讲解故事情节: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联欢会,等会儿请小朋友猜一猜谁来了,它是怎样来的。”然后猜谜语说出谁来了,是怎样来的。
▶指导建议:
①每猜一种动物,就在背景图上出示该动物的图片。
②此游戏也可以将动物换成其他的事物进行游戏。
游戏名称:“松鼠”搬家。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开拓思维方式,提高反应能力。
▶游戏准备:宽阔的场地,松鼠头饰。
▶游戏方法:
幼儿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教师发出口令,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里。“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教师的口令不断变化,不断淘汰出“小松鼠”或“樵夫”出来。
▶指导建议:
教师口令要变化多样性,增加幼儿的兴趣。
游戏名称:找朋友。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及对数字的敏感度。
▶游戏准备:室外场地。
▶游戏方法:
教师从1-10的数字中任找一个数字发出口令。幼儿根据教师口令数字找小伙伴抱在一起。教师的口令可越来越快,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指导建议:
每次听口令找小伙伴,可以找不同的伙伴抱在一起。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训练视力与辩色能力。
▶游戏准备:
①在几张纸上分别用不同颜色画上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圈,当作开关。将纸钉在墙上,高度与幼儿的肩齐。
②在离纸1.5米处划一条白线。几个简易面具,在面具一只眼处挖个洞。
▶游戏玩法:
教师请几名幼儿上来,戴上面具,站在白线后面。游戏开始,教师口令:
请打开红色开关。幼儿抬起右臂或左臂,伸出食指,对准红色开关慢慢向前走,去按红色开关,看谁按得对又快。幼儿退回起点线,听教师口令,再按别的开关。几次游戏中按对多的幼儿为胜。调换幼儿继续游戏。
▶游戏规则:
①蒙住左眼与伸出右手(蒙住右眼伸出左手)。
②手指尖要按住圆圈内。
▶指导建议:
可根据幼儿年龄不同,适当调整距离和提出用左右手的要求;游戏熟练后,还可让幼儿持筷子或小木棍去瞄准。
游戏名称:有“球”必应。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提高幼儿反应的能力。
▶游戏准备:一个球。
▶游戏方法:
教师让组员围成一个圆圈,将球抛向一位组员,并问他一条个人的问题。被问者回答后可将球抛向另一位组员,向他发问题。
▶指导建议:
若接球后三秒(或数三声)内,抛球者不能问出问题,或接球者不能给答案,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名称:玩转盘。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准备:画有兔子、小狗、小鱼、飞机、乌龟等物品的图片。
▶游戏方法:
出示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图片、上面分别画着数量不等的兔子、小狗、小鱼、飞机、乌龟等物品,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张图片,幼儿就说出它的名称并在前面加上数目和单位,并说出事物在做什么,如:一只小兔跳跳跳?
▶指导建议:
①幼儿分组进行,每组一个转盘,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参与活动,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②每个转盘上的内容最好是不一样的,这样方便幼儿进行交换游戏。
游戏名称:造火车。
▶适合年龄: 4~5岁。
▶游戏准备:苹果、书本、眼镜、尺子、树、电视机等物品的图片。
▶游戏方法:
一名幼儿做“火车头”,“火车头”拍手念儿歌“嗨嗨,我的火车就要开”小朋友就问“哪里开?”火车头回答“***小朋友那里开”,被“火车头”点到名字的幼儿到黑板前翻一张图片并快速说出图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数量和单位,如:五头牛等,说对的幼儿站在“火车头”后做一节车厢,说错了,坐回座位,“火车头”重新寻找车厢。
▶指导建议:
①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图片,让游戏可以玩得连贯。
②可以适当的分组游戏,并且组组之间交换游戏。
游戏名称:猜猜谁来了。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方法:
老师出示“猜猜谁来了”的游戏背景图,讲解故事情节: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联欢会,等会儿请小朋友猜一猜谁来了,它是怎样来的。”然后猜谜语说出谁来了,是怎样来的。
▶指导建议:
①每猜一种动物,就在背景图上出示该动物的图片。
②此游戏也可以将动物换成其他的事物进行游戏。
游戏名称:“松鼠”搬家。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开拓思维方式,提高反应能力。
▶游戏准备:宽阔的场地,松鼠头饰。
▶游戏方法:
幼儿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教师发出口令,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里。“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教师的口令不断变化,不断淘汰出“小松鼠”或“樵夫”出来。
▶指导建议:
教师口令要变化多样性,增加幼儿的兴趣。
游戏名称:找朋友。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目标: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及对数字的敏感度。
▶游戏准备:室外场地。
▶游戏方法:
教师从1-10的数字中任找一个数字发出口令。幼儿根据教师口令数字找小伙伴抱在一起。教师的口令可越来越快,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指导建议:
每次听口令找小伙伴,可以找不同的伙伴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