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的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五圣山391高地前的阵前潜伏中,敌人的弹药点燃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伪装草,为掩护潜伏战友、保证战斗胜利,这名战士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从那一天起,邱少云这个名字和他的战斗精神一起,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军史上,影响并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信念坚于磐石。革命英雄并非生来勇敢,而是在革命的洪流中成长起来。邱少云出身贫寒,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就开始了长工生涯,受尽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苦难的童年生活、悲惨的家庭遭遇,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对旧社会的仇恨、对解放的渴望。在党的领导下及人民军队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中,邱少云和许多劳苦大众获得新生。“翻身得解放”的革命变化,吸引着邱少云和千千万万个工农子弟,一起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中。在革命这所大熔炉中,邱少云经受了严格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完成了从旧社会被压迫者向革命战士的转变,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战斗中。正是对党的追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筑就了邱少云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思想高地,奏响了“烈火中永生”的时代强音。
使命高于一切。邱少云参加的391高地之战,是一场虎口拔牙、阵前拔点的关键之战。敌军在半山腰部署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还有3000米宽的开阔地,是敌军炮火封锁区。唯有前出潜伏、缩短攻击距离,方能确保胜利、减少伤亡。面对这场凶险的战斗,邱少云义无反顾地提交了请求参战的血书,自愿在敌人炮口下执行潜伏任务,主动要求加入第一爆破组、负责第一突击任务,向上级立下了“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铮铮誓言。67年后回头看,在火力、地利均对我军不利的情况下,以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前辈,毅然决然请战参战,本身就是把使命举过头顶、将生命置之度外,充分彰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生动诠释了老一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纪律重于生命。朱德同志有言,“纪律是军人的生命”,陈毅同志也强调指出,“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阵前潜伏既要讲勇敢,更要讲纪律。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潜伏中,不能有一人暴露,一旦被敌人发现,我军便陷入三面包围之中,背后远离己方阵地,进退无路,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在391高地战斗发起前,志愿军明确提出潜伏中要严格遵守的纪律,要求一定要搞好伪装,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在任何危急情况下都不得轻举妄动。邱少云的战友李清华回忆说,“哪怕有个蚂蚁在你脸上,都不能动一下,一动就要暴露目标”。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回忆说,“我们只距离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我们中的哪个人,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这是一场比拼纪律、比拼耐力的战斗,唯有忍到最后,才能获取胜利。也正因如此,当邱少云身上伪装的草木被敌人盲射弹药点燃后,为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突击任务的完成,他坚决执行潜伏纪律而放弃自救,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丰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邱少云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理由是“邱少云同志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
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为志愿军其他部队树起榜样。在1953年6月的夏季攻击战役中,志愿军第60军在北汉江以东组织两个团的前进指挥所、4个营部、15个半步兵连、4个机枪连共3500多人前出潜伏一昼夜,即使30多人被敌人炮击牺牲,部队依然保持不动,直至入夜后一跃而起,一举歼敌7812人,占领巩固预定目标902高地、937高地、883.7高地,创造了千人最大规模潜伏的经典战例。战史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邱少云烈士所代表的高度组织纪律性,是我军战场逆袭、以弱胜强的重要保证。
意志强于钢铁。在人民军队战史上,邱少云是个特殊的英雄。他没有发射一枪一弹,没有消灭一个敌人,没有炸毁一座碉堡,但他以人类罕见的意志力,突破了人体承受的痛苦极限,战胜烈火考验,用燃烧的生命照亮了战友通往胜利的道路,真正做到“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据目睹邱少云牺牲的战友回忆,烈火焚身之中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他像一座千斤巨石伏在地上纹丝不动。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具焦体。战后发现,邱少云烈士烧焦的遗体蜷缩着,身上的军衣及胶鞋几乎全都烧光,但他留在世上的那块烧的仅剩巴掌大的军衣残片,却在无声地诉说着人民军队钢铁战士在战场上的无比坚强。67年来,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一直以“邱少云精神”为榜样,激励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接续奋战在反恐维稳、抗震救灾、国际维和的第一线,邱少云的故事和精神将在人民军队中代代相传。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论中国共产学历史读后感500字[朗读]
人的一生,总是会面临很多选择,求学、就业、择偶……遇到这种时刻,很多人会觉得迷惘,总会觉得不知所措,总想有人能指引你作出抉择,而我的选择是——自己决定。
朋友也好,长辈也罢,他们会用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阅历,从他们的角度来给出意见,供你参考。诚然,他们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可他们,仅仅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你的内心。人,要是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意见中,那和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决定的过程是纠结的,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来得轻松。在你数度彻夜难眠之后,给你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首先,思考促使人成长。被苹果砸到的人不少,像牛顿那样会思考的人却不多。经历过几次重大事情的抉择,你思考问题起来就会更深入,更全面。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其次,自己决定给你带来更强的动力。“自己选的路,流着泪也要走下去。”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个人遇到挫折,肯定会有种种抱怨,可一想到自己选的,就没啥好抱怨了,有时间怨天尤人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力更生,马云也不是一帆风顺获得成功的,不管前路多少艰辛,人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信自己,披荆斩棘,无畏风霜,虽九死而犹未悔,这就是我的决定。
朋友也好,长辈也罢,他们会用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阅历,从他们的角度来给出意见,供你参考。诚然,他们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可他们,仅仅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你的内心。人,要是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意见中,那和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决定的过程是纠结的,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来得轻松。在你数度彻夜难眠之后,给你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首先,思考促使人成长。被苹果砸到的人不少,像牛顿那样会思考的人却不多。经历过几次重大事情的抉择,你思考问题起来就会更深入,更全面。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其次,自己决定给你带来更强的动力。“自己选的路,流着泪也要走下去。”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个人遇到挫折,肯定会有种种抱怨,可一想到自己选的,就没啥好抱怨了,有时间怨天尤人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力更生,马云也不是一帆风顺获得成功的,不管前路多少艰辛,人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信自己,披荆斩棘,无畏风霜,虽九死而犹未悔,这就是我的决定。
近来反复阅读“我的单位观”一文,文章行云流水,朴实无华,但真诚质朴,推心置腹。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单位如家”,单位是什么?文中给了我们答案,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集体,我们爱单位就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铭记单位如家的思想。一个单位,其作风好坏都与每名干部是否具有单位如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对上的执行力、对下的号召力、对内的凝聚力。说到底,作风就是我们在思想、工作、生活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单凭一把手的引领是不够的,每名干部都要以“当家人”的姿态,视单位如家,视事业为己任,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共同发挥力量,从而使单位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这个单位就必然会有充足向前发展的动力。相反,如果一个单位死气沉沉,干部都把自己当做“旁观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特别是现在有些干部,总以为自己是吃财政“铁饭碗”,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有这样思想的干部迟早会迷失自己,直至消亡?
作为一名人社干部,要做好“三珍惜”,杜绝“三忌讳”,做到“三不忘”,实现“三吃香”。正副职要团结一致,各科室要通力配合,在职跟退管配合,机关事业与基金财务配合,所有业务科室要和办公室协调联动,不推诿、不扯皮,互补台、不拆台。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单位是我们立身为命的根本,是我们发挥自身价值的场所。人才基础决定单位的发展,同样,单位也是造就人才的集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要认为自己在单位不受领导重视,心里没有阳光,存在消极思想。作为单位一名干部要从思想、生活、工作上自觉转变观念,要有一种与单位血肉相连、命运相系的感觉,要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尽职尽责,认真努力去思考去做好每一件事。要时刻牢记“我靠单位生存,单位靠我发展”的根本宗旨,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人社干部,要做好“三珍惜”,杜绝“三忌讳”,做到“三不忘”,实现“三吃香”。正副职要团结一致,各科室要通力配合,在职跟退管配合,机关事业与基金财务配合,所有业务科室要和办公室协调联动,不推诿、不扯皮,互补台、不拆台。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单位是我们立身为命的根本,是我们发挥自身价值的场所。人才基础决定单位的发展,同样,单位也是造就人才的集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要认为自己在单位不受领导重视,心里没有阳光,存在消极思想。作为单位一名干部要从思想、生活、工作上自觉转变观念,要有一种与单位血肉相连、命运相系的感觉,要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尽职尽责,认真努力去思考去做好每一件事。要时刻牢记“我靠单位生存,单位靠我发展”的根本宗旨,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这一本书,生动描写了旧中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清这200多年的统治中,也发生过许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纪鸦片战争了。
鸦片战争,最值得让国人反思的战争,因为那一战,不但说明了英军的强大,还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历史。
鸦片战争,最值得让国人反思的战争,因为那一战,不但说明了英军的强大,还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虽然只讲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国通史》中,我们一定能发现会有更多的人来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