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如何实现大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以及实现对接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做好社会角色定位,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各种根源,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c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73-03。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现实角色的整合。大学生能否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优良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同层面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1]。
社会化主要存在问题体现在:(1)身心发展失衡,自我意识膨胀(从大学生所处的发育阶段状况分析,一则他们生理机能上已经成熟,可是心理上则没有实现与生理发育的同步,身心发展不均衡。二则,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优越感十足,自我期望值较高。(2)沉溺虚拟空间,现实人格缺失(大学生群体最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因而大学生群体也是现代互联网生活人群中的庞大队伍之一,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可是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化的网络游戏时空,在缺少家长有效监督的大学生活中不能自拔,投入了本应用于学习的宝贵时间而荒废学业,同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信息缺乏应有的警惕和判别能力,往往表现为对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的照单全收,有的同学对电脑的过分依赖,造成了传统基本技能的退化,有的同学整体生活在网络时空,与周围现实人群的交往隔离,出现了种种人际关系的障碍,甚至出现虚拟世界和客观现实世界的混同,引发一定的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生活虚拟化,造成人格社会化的缺失。(3)群体生活淡漠,感情过分张扬(部分大学生对宿舍群体生活淡漠,我行我素。学生寝室传统的“人―人”的沟通模式演变为“人―机―人”的沟通模式。部分大学生对恋爱的本质、责任和发展结果认识不足,感情过于张扬,过分亲昵行为在校园随处可见,认为恋爱是自由的、我的恋爱我做主、我的恋爱我享受,享乐主义盛行,实行快餐式的恋爱,恋爱过程随心所欲,缺少严肃的责任感,错误的恋爱观引发多角恋、婚外恋,甚至由此引发恶性刑事案件)(4)知识技能薄弱,择业趋向功利(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生生活时没有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仍存在大学学习玩乐即可的错误观念,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激情,没有高中的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没有规律的自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知识结构单一,重视死知识的记忆,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且纪律意识淡薄,逃课逃学现象严重。不少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在选择职业方面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单纯追求少付出,多回报,丧失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多维度分析
1.家庭维度。
家庭是每个人接触社会第一课题,是社会化的起始点。(1)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家长的素质和精力与家庭教育能力成正比,可是部分家长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家长个体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加上个人性格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庸俗、行为粗暴鲁莽,学生在成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受到错误指引,甚至是严重伤害,导致其性格偏执、处事方式单一僵化,做事缺少主动性,缺乏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意识。(2)家庭经济贫困。突遭变故导致的单亲、父母离异或死亡、外出打工等,子女把家庭的贫困简单归咎于社会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督失控,使这部分大学生在高中及以前的社会化失败。(3)家庭教育世俗化。父母把成人的功利和世俗灌输给孩子,再披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合理外衣教育子女,淡化了对子女的真善美教育,更缺少理想观教育,这种世俗化教育扭曲了孩子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甚至让孩子得到的是错误的社会信息。
2.学校维度。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培养其进入社会应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如何在大学学到这些技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高校在教育内容、运行过程中的缺位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1)过专的课程设置。高校课程的设置往往突出专业性,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而不够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在国家强制规定的为数不多的公共基础课也未受到学校或学生足够的重视,乃至遭到部分理解有偏差同学的质疑,对于公共选修课也受到公共基础课的同等待遇,再加上选修课程少以及学生选修时由于一些技术上的限制使公选课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造成学生知识种类单一,跨学科知识知之甚少,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形式化社会实践。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不够深入,特别是实践活动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程化不足,高校仅在毕业生的最后一年学习中加入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教育的机会也不够多,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和大学生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低下,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仍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培训,影响用人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抬升其运营成本,也影响学生本人的发展。(3)缺少和谐的校园文化。虽然大学校园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此起彼伏,但在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和理解上有误区,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简单理解为组织各种活动即可,而活动的主体不明确、不典型,对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引导、积极素养和健康情趣的培养,对于学习、生活、实践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
3.社会维度。
(1)internet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是当下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演渠道之一。同时也耗费了大学生很多宝贵的生活和学习时间;更有一些将网络里的虚拟世界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甚至走上了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之路,也有一些大学生将部分背离社会价值取向和基本道德准则的网络流行词汇运用于日常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2)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竞争,实质是实力的竞争和地位的竞争,有竞争就会产生先进和落后,所以一部分人就会退出这个竞争。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等自身缺陷就当然成为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就业时就面临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所以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加努力学习,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处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差异,重点放在社会竞争的现实性上,一味投机取巧。(3)消极现实效应。变革发展期间,社会和思想都在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思想多样,让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价值观多样化,导致对原有价值观的巨大冲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从众,模仿社会某些典型人物或形象,超前消费,利用饭桌盘活人际关系。
三、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各种根源分析,以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1.培养优势个性。
在培养智商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情商、性格、个性等。大学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体系,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其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具备应有的社会实践经验,比如人格健全、经验丰富、道德良好等。使其在走入社会之前就具备走入社会的能力。让当代大学生在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方向之一。
2.加强角色教育。
个体要实现角色扮演的成功就需要一定的训练。高校在学生开始大学生活之前就进行一定的社会化教育,一直贯穿到正式走入社会。其一,入学前教育。通过培训要使他们懂得自身角色的转变和兴趣爱好所在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其二,通过勤工助学、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不断深入了解自我,并加强就业指导培训,使其将现在与未来相联系。其三,通过组织毕业实习、就业指导等活动,要求大学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角色期待,从而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3.加强教师。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是促进提升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促使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促使大学生全面社会化。
4.完善校内氛围。
教师教育教学与校内氛围具有同样的作用,校内氛围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内氛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益的交流平台和环境。校园文化的熏陶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氛围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扬是抑非、弘善祛恶,保证大学生活具有正确的社会化方向与健康向上的社会化内容。
5.密切沟通。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内部教育在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无可替代的,在学生脱离家庭走入社会之前的大学阶段恰处于大学生社会化的敏感和关键时期,高校应密切联系家长,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生父母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6.引导社会。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全面引导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可替代的,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都是在校园内所无法学习到但对以后工作却又是必需的。
7.加强舆论引导。
信息的传播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新兴的传播媒介是大学生所热衷但是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媒体。恰恰大学生中的很多人会收到一些负面消息的诱导。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导向引导以及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同时加强网络等媒体信息的引导和监控,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正确引导其健康成长。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同时是高校在人才中应该探索的方向,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携手并进,达到“多位一体”,共同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走入社会,帮助在校大学生在社会中立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强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霍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j].前沿,2008,(7)。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3]迟明珠.高校生社会化影响因素与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0,(6)。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党史学习过程中及 学史力行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