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宗教界的两座大山,每个中国人都对它们非常熟悉,但是它们之间具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今天小编就来简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1、对于每个人所作所为后果。
道教讲究“承负”,就是指祖宗积德,儿孙享福,社会以家庭为单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道教劝人要立足现实,多做好事,所以道士也会出山,辅佐帝王,勉励帝王做好事。例如:范蠡、张良、李泌、华佗、丘处机,等等。
佛教讲究“因果”,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这辈子不够,下辈子偿还。认为现在的一切“果”都是曾经的“因”所导致的。立足来世,劝人多忍耐。
2、追求的境界
道教讲究的是:以现世为基础,通过自我修炼悟道,最终能够羽化成仙、长生不死,给人创建一种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佛教讲究的是:以现世为苦海,以肉身为伐,要求看破世间万物“空”的本质,放下“我执”和“法执”,将现在的一切都看为是暂时的,唯有觉悟了“不变的变”才能真正解脱、达到“菩萨”的境界。运用到实践中,却容易让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而不是现实中拼搏。
3、教中称呼、礼仪。
道教的信徒:以传度或奏职为入教的方法,称为三清弟子,接下来修行有成,就可称呼为真人、先生、××子或者是××仙子,得道成仙以后,称为××仙官。
出家以后用法名、冠以本姓,拱手作为礼,仪轨称为斋醮,不崇尚以血肉作为祭品,在道士得道成仙时,会说“羽化”、“飞升”,家中也会备有神仙的排位和祖先的排位。
水陆法会
佛教的信徒:以皈依为入教的方法,称为三宝弟子,出家男僧称为比丘,女僧称为比丘尼(在佛教中,尼姑其实有着歧视的嫌疑偶,要谨慎称呼),在家修行的男众称作优婆塞,女众称作优婆夷,也可一律称为“居士”,修行有成,可称为“和尚”(注:一件寺庙一般只有一个和尚,也就是主持),受到光大僧众认同的不局限一个寺庙的,可称为“法师”
出家以后用法名,不用本来姓,一律改姓释,双手合十为礼,开坛讲法为“法会”,法会一般开七天,称为“打佛七”,不拜神仙佛菩萨、不拜祖先,僧人功行圆满称为“涅槃”“圆寂”
道教与佛教追求的境界
道教的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以“道”作为最高的信仰,把“道”当做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其中有着追求羽化成仙的方法,例如:守一、存思、吐纳、导引、坐忘、睡功,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谓是睡功和吐纳了,陈抟老祖,活了八百岁,就是修炼的睡功;吐纳,各种武侠小说,都有提及。
ps:现在的医学其实也提倡我们做一些吐纳的功夫,例如: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
佛教的追求:重视心灵上的突破和觉悟。遵循释迦摩尼的教诲,不断修行,觉察世间万物“空”的本质,放下执念,觉察“因果”的本质,不沾因果,以求解脱,不造“因”自然也没有“果”,但是也不会害怕“业报”的到来,会坦然面对。佛教给人以信心、希望和欢喜,佛教的信徒不应该相信会有世界末日的说法。会认为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佛教和道教能一起拜吗?
两个教派当然是可以一起信奉的。作为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宗教,最起码的包容之心是有的。不像西方的某些教,真神唯一,同时信奉两个教派?呵。
佛教,特别是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大乘佛教,不排斥其他的信仰。
王阳明,身兼三家之长。
对于佛教和道教来说,他们追求的是思想上的觉悟,或者是自身的对“道”的追逐,而不是对神/佛的祈求,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身兼儒释道三教之长的大家,例如:唐代李泌、明朝王阳明、现代南怀瑾,三人可以说是其中的翘楚。
但是在西方,有那个人是身兼两种信仰的呢?
观音是道教还是佛教
观音菩萨,我们经常说的一位神仙菩萨,祂其实既属于佛教,也属于是道教的人物。
在佛教中:祂是男性的形象,隶属于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同等位次,祂在佛教中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大乘佛教还是民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大慈悲心”更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有云: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是继承弥陀佛位的菩萨,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在道教中:是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在落伽洞修道,记载中祂没有弟子。
在现在的影视剧、小说中,祂道号慈航道人,有一个名为“龙吉”的弟子,在封神大战中,被西方圣人看重,度化祂到西方,完成了由道入佛的转变,因为慈航是女儿身,所以在道教中,祂的身份一直是女性角色。
ps:小编写的可能不够正确,若是有看官感觉有异议,可以在评论区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 文化问答
- 答案列表
佛学、道学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呢[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