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的氧气增加一倍,昆虫和节肢动物会朝着大体型方向进化;一亿年,人类就骑着皮皮虾出行吧。
目前地球表面的平均含氧量为21%,这个指的是氧气的体积百分比,不是质量百分比;如果含氧量增加到42%,实际上氧气的总量差不多要翻3倍;氧气总量翻一倍后,实际含氧量约为34%。
对于34%的含氧量,几乎正好是3亿年前石炭纪至三叠纪时期的含氧量(35%),那时候又被称作“巨虫时代”,有长达1米多的蜻蜓,3米多的马陆(俗称千脚虫),半米高的蜘蛛,都和含氧量有着密切关系。
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大致如下:
(1)低于10%,几乎困难,意识丧失,几分钟就能致命。
(2)10%~15%,呼吸急促,嘴唇发紫。
(3)15%~19%,头晕发困,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4)19%~24%,正常范围。
(5)24%~30%,富氧浓度,人体生存最佳氧气浓度,精神表现旺盛。
(6)30%~50%,高氧浓度,人体可以慢慢适应,但是难以预测是否会导致其他病变。
(7)50%~90%,短时间内人体不适,长时间可致命。
(8)大于90%,几分钟可致命,只有特殊场合才用如此高的浓度给人呼吸,比如抢救重伤病人。
在3.55亿年前到2.5亿年前之间,属于石炭纪和三叠纪时期,因为前一段泥盆纪时期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崛起,那时候陆地生物还太少,使得接下来的石炭纪氧含量剧增,达到了地球历史的最高值——平均35%。
高浓度的含氧量,对部分生物来说是致命的,但是对于某些生物却非常有利,尤其是昆虫,因为昆虫不用肺呼吸,在含氧量低时只能缩小体型来保证氧气供应。
一旦含氧量增高,昆虫的呼吸系统就可以支持更大的体型,或许皮皮虾也能长到两米长;而且昆虫的外骨骼结构,在对抗哺乳动物时有着天生的优势,最终昆虫的体型会越来越大,直到超过哺乳动物。
而且高浓度的氧气,能大大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功能,总体上会趋向于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所以,氧气浓度还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比较好。
目前地球表面的平均含氧量为21%,这个指的是氧气的体积百分比,不是质量百分比;如果含氧量增加到42%,实际上氧气的总量差不多要翻3倍;氧气总量翻一倍后,实际含氧量约为34%。
对于34%的含氧量,几乎正好是3亿年前石炭纪至三叠纪时期的含氧量(35%),那时候又被称作“巨虫时代”,有长达1米多的蜻蜓,3米多的马陆(俗称千脚虫),半米高的蜘蛛,都和含氧量有着密切关系。
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大致如下:
(1)低于10%,几乎困难,意识丧失,几分钟就能致命。
(2)10%~15%,呼吸急促,嘴唇发紫。
(3)15%~19%,头晕发困,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4)19%~24%,正常范围。
(5)24%~30%,富氧浓度,人体生存最佳氧气浓度,精神表现旺盛。
(6)30%~50%,高氧浓度,人体可以慢慢适应,但是难以预测是否会导致其他病变。
(7)50%~90%,短时间内人体不适,长时间可致命。
(8)大于90%,几分钟可致命,只有特殊场合才用如此高的浓度给人呼吸,比如抢救重伤病人。
在3.55亿年前到2.5亿年前之间,属于石炭纪和三叠纪时期,因为前一段泥盆纪时期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崛起,那时候陆地生物还太少,使得接下来的石炭纪氧含量剧增,达到了地球历史的最高值——平均35%。
高浓度的含氧量,对部分生物来说是致命的,但是对于某些生物却非常有利,尤其是昆虫,因为昆虫不用肺呼吸,在含氧量低时只能缩小体型来保证氧气供应。
一旦含氧量增高,昆虫的呼吸系统就可以支持更大的体型,或许皮皮虾也能长到两米长;而且昆虫的外骨骼结构,在对抗哺乳动物时有着天生的优势,最终昆虫的体型会越来越大,直到超过哺乳动物。
而且高浓度的氧气,能大大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功能,总体上会趋向于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所以,氧气浓度还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