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2日—2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办学开展了专项督导检查。针对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耒阳市城区义务教育办学专项督导意见》(以下简称《督导意见》)。根据《督导意见》,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这次整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督导意见》列出的主要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狠抓整改措施落实,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上学难”、“读书贵”等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健全城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城区公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农村学校管理机制,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定农村学校师生资源,缓解城区就学压力。
3、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特别是收费行为,杜绝民办教育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切实减轻老百姓入学经济负担。
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
二、整改措施。
通过认真梳理和分析《督导意见》列出的问题,秉着“对症下药,整改提高”的方针,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整改。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为确保高质量完成《督导意见》列出的整改任务,决定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公安、住建、规划、国土、财政、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耒阳市城区中小学规划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区学校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将学校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年内评审出台《耒阳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城区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做到学校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均衡推进。同时,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发展,切实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严格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七个政策口子”的要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建立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重点保障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合格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边远乡村教师岗位津贴等资金。未来五年,市财政把解决城区教育用地问题单列预算,并积极争资跑项,筹措资金用于发展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
(三)科学规划,推动城区教育扩容增效。一是规划预留城区教育用地。按照“双60”的城市建设规划,年内评审出台《耒阳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城区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确保城区学校(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市委召开党政议教会议,明文规定:凡商业开发及居民小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必须留足义务教育建设用地;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义务教育用地圈好红线,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加控制,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权挪作他用。二是科学实施城区布点增校。按照5千人口一所幼儿园、1-2万人口一所小学、2-3万人口一所初中的原则,三年内完成城区布点增校工作。优先保障樟隍岭、经济开发区、三顺办事处、发明家广场、和谐花苑、湘南大市场、神龙广场、白沙棚户区等新开发区域的布点增校,确保片区内学生就近入学。三是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融资、捐资建校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现有城区学校的扩容建设步伐。①筹集资金4000万,加快推进六处、西湖两校合并筹建实验二小,增加学位1200个。②调整实验中学后期工程建设,增建一栋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增加学位2000个。③调整一、二中办学规模,新建两所公办初级中学。④腾出蔡子池中学现址改建一所3000个学位的规范化小学。⑤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盘活市中职学校资源,改建一所5000学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四是盘活城郊教育资源。⑥组织相关部门进驻,把长期被三鑫机砖厂占用的三架中学土地圈入校园并建好围墙,对学校实施升级改造。⑦安排专项资金启动水东江中学南向约30亩用地的征地和教学楼、宿舍新建工作。⑧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灶市铁路小学进校通道改造工程,盘活该校因交通不便闲置的近1000学位。
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到2018年,城区建成完全小学5所,增加学位4600个;初级中学3所,增加学位5000个;一贯制学校3所,增加学位6500个;改薄3所城郊学校,增加学位3000个;合计增加学位2万个,义务教育学校平均班额降至50至55人,基本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四)强力改薄,整体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当前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硬件建设。以纳入“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县”为契机,落实专项配套资金,为我市130余所农村义务教育“三无”学校,建好校门、围墙、运动场等硬件设施;落实配套危改资金,全面消除现有6250㎡d级危房校舍;优先、足额保障2014、2015年义务教育合格校建设资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合格校建设。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市财政积极支持,引进优秀企业参与全市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力争2015年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启动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乡镇中小学“一体化”管理,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两张皮”问题,统筹配置乡镇区域内教育、教学、师生、校舍等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农村薄弱学校过程管理进行跟踪督查,提升管理水平;开展城乡学校结队帮扶,整体提升农村办学水平,稳定农村生源。
(五)健全机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省招特岗教师、公开招考等途径,按照“缺(退)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由教育、编办、人社三家联合核编一次,举行一次教师公开招考,定期补充教师。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师招考途径,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充实到偏远农村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二是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继续实施两年一届的“221纸都园丁奖励计划”,启动“耒阳教育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加大对城乡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开展“送培下乡”、“顶岗培训”、“转岗培训”、“纸都校长讲坛”、“纸都名师论坛”、“网上名师工作室”等师训活动,加大全市教师培训交流力度,探索组建市、片级骨干教师“专家团”,开展梯度培训,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稳步提高偏远学校教师待遇。参照湘发〔2013〕3号文件精神,按学校座落在自然村、行政村、乡镇政府的三类情况,分别给予农村在编在岗教师相应的岗位津贴,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六)重拳出击,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一是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耒阳市关于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的实施意见》(耒政发〔2014〕22号)精神,依法保障民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降低民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全面整治民办学校(幼儿园)乱收费、高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把民办教育收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切实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台公、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管理办法。二是合理引导民办教育分流发展。本届政府任期内,不再新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全面开展学校分类定级工作,准确定位民办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属性、办学方向,鼓励有条件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高端优质办学,实行优质优价,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达不到优质办学的,加大整改力度,引导其办“普惠性”教育,或由政府收购转为公办学校,逐步缩减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降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所占比例。
(七)齐抓共管,严格落实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依据国家“划片就近入学”政策,明年起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划定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权限,并向社会公示,严控义务教育阶段跨区域择校。教育、公安、住建等部门密切配合,出台政策明文规定:学校服务区域内的适龄少年儿童凭户口簿、房产证到所在学校进行登记,由学校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发布入学预告。需跨区域择校的学生应先向所择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汇总后上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根据学校学位余缺情况统一分流或实行电脑派位,确定就读名单。未获得就读资格的学生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学校就读。凡未经市教育局批准跨区域择校的学生一律不能注册学籍,以此杜绝幼儿园与公办小学“捆绑入学”现象和缓解因择校造成的城区“入学难”压力,并稳定农村学校生源。
一、目标任务。
这次整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督导意见》列出的主要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狠抓整改措施落实,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上学难”、“读书贵”等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健全城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城区公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农村学校管理机制,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定农村学校师生资源,缓解城区就学压力。
3、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特别是收费行为,杜绝民办教育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切实减轻老百姓入学经济负担。
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
二、整改措施。
通过认真梳理和分析《督导意见》列出的问题,秉着“对症下药,整改提高”的方针,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整改。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为确保高质量完成《督导意见》列出的整改任务,决定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公安、住建、规划、国土、财政、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耒阳市城区中小学规划布局和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区学校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将学校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年内评审出台《耒阳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城区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做到学校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均衡推进。同时,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发展,切实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严格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七个政策口子”的要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建立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重点保障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合格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边远乡村教师岗位津贴等资金。未来五年,市财政把解决城区教育用地问题单列预算,并积极争资跑项,筹措资金用于发展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
(三)科学规划,推动城区教育扩容增效。一是规划预留城区教育用地。按照“双60”的城市建设规划,年内评审出台《耒阳市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城区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确保城区学校(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市委召开党政议教会议,明文规定:凡商业开发及居民小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必须留足义务教育建设用地;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义务教育用地圈好红线,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加控制,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权挪作他用。二是科学实施城区布点增校。按照5千人口一所幼儿园、1-2万人口一所小学、2-3万人口一所初中的原则,三年内完成城区布点增校工作。优先保障樟隍岭、经济开发区、三顺办事处、发明家广场、和谐花苑、湘南大市场、神龙广场、白沙棚户区等新开发区域的布点增校,确保片区内学生就近入学。三是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融资、捐资建校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现有城区学校的扩容建设步伐。①筹集资金4000万,加快推进六处、西湖两校合并筹建实验二小,增加学位1200个。②调整实验中学后期工程建设,增建一栋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增加学位2000个。③调整一、二中办学规模,新建两所公办初级中学。④腾出蔡子池中学现址改建一所3000个学位的规范化小学。⑤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盘活市中职学校资源,改建一所5000学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四是盘活城郊教育资源。⑥组织相关部门进驻,把长期被三鑫机砖厂占用的三架中学土地圈入校园并建好围墙,对学校实施升级改造。⑦安排专项资金启动水东江中学南向约30亩用地的征地和教学楼、宿舍新建工作。⑧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灶市铁路小学进校通道改造工程,盘活该校因交通不便闲置的近1000学位。
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到2018年,城区建成完全小学5所,增加学位4600个;初级中学3所,增加学位5000个;一贯制学校3所,增加学位6500个;改薄3所城郊学校,增加学位3000个;合计增加学位2万个,义务教育学校平均班额降至50至55人,基本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四)强力改薄,整体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当前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硬件建设。以纳入“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县”为契机,落实专项配套资金,为我市130余所农村义务教育“三无”学校,建好校门、围墙、运动场等硬件设施;落实配套危改资金,全面消除现有6250㎡d级危房校舍;优先、足额保障2014、2015年义务教育合格校建设资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合格校建设。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市财政积极支持,引进优秀企业参与全市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力争2015年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启动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乡镇中小学“一体化”管理,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两张皮”问题,统筹配置乡镇区域内教育、教学、师生、校舍等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农村薄弱学校过程管理进行跟踪督查,提升管理水平;开展城乡学校结队帮扶,整体提升农村办学水平,稳定农村生源。
(五)健全机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省招特岗教师、公开招考等途径,按照“缺(退)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由教育、编办、人社三家联合核编一次,举行一次教师公开招考,定期补充教师。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师招考途径,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充实到偏远农村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二是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继续实施两年一届的“221纸都园丁奖励计划”,启动“耒阳教育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加大对城乡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开展“送培下乡”、“顶岗培训”、“转岗培训”、“纸都校长讲坛”、“纸都名师论坛”、“网上名师工作室”等师训活动,加大全市教师培训交流力度,探索组建市、片级骨干教师“专家团”,开展梯度培训,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稳步提高偏远学校教师待遇。参照湘发〔2013〕3号文件精神,按学校座落在自然村、行政村、乡镇政府的三类情况,分别给予农村在编在岗教师相应的岗位津贴,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六)重拳出击,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一是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耒阳市关于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的实施意见》(耒政发〔2014〕22号)精神,依法保障民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降低民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全面整治民办学校(幼儿园)乱收费、高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把民办教育收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切实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台公、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管理办法。二是合理引导民办教育分流发展。本届政府任期内,不再新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全面开展学校分类定级工作,准确定位民办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属性、办学方向,鼓励有条件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高端优质办学,实行优质优价,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达不到优质办学的,加大整改力度,引导其办“普惠性”教育,或由政府收购转为公办学校,逐步缩减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规模,降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所占比例。
(七)齐抓共管,严格落实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依据国家“划片就近入学”政策,明年起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划定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权限,并向社会公示,严控义务教育阶段跨区域择校。教育、公安、住建等部门密切配合,出台政策明文规定:学校服务区域内的适龄少年儿童凭户口簿、房产证到所在学校进行登记,由学校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发布入学预告。需跨区域择校的学生应先向所择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汇总后上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根据学校学位余缺情况统一分流或实行电脑派位,确定就读名单。未获得就读资格的学生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学校就读。凡未经市教育局批准跨区域择校的学生一律不能注册学籍,以此杜绝幼儿园与公办小学“捆绑入学”现象和缓解因择校造成的城区“入学难”压力,并稳定农村学校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