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
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理清查,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按财产类别填写“验收合格单”,对原有设备进行评估并贴标,对新购置的仪器设备等贴标管理,财务室和财管科分别登记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领用、使用台账。对遗留问题尽快查找根源,该登记的登记,该冲减的冲减,该调剂的调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配置合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的检查维护,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定期清点实物,做到账卡相符。运用固定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账面数与实物数相核对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内部审计。同时,加强单位部门间的监督、财务与财产的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督促落实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主动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负责,各部门应指定相对稳定的专人负责固定资产和其它物品的领用、保管、清点等工作,尽快完善固定资产预算、账卡、验收入库、登记保管、领用、维修、调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制度。本着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由财务室负责,按类别和品名等进行数量金额核算;台账由使用的部门负责,并进行数量管理。随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也在结构上有了相应变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各部门固定资产,在核定需求量前应全面清查与核实,并登记造册,避免重复配置;对所需资产能调剂使用的调剂使用;对不能调剂使用的、需配置资产进行资金来源、费用预算等分析;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规划或计划;将预算目标细分至各科室站,由财务部门操作实际的问题,在质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最后财务人员负责收集和汇总财务数据,财产管理和使用单位负责入库、保管、使用、维护等工作。
三、定期清查固定资产
各部门应当在协调配合中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于出现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及时进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适应的处理方案。以笔者单位为例,各部门应每半年对账一次,查看账、物、卡是否统一,使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管理。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每年年底进行一次自查,财务室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目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等,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长期得不到使用,但实际上具有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说明情况,编制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要领导批准后,报县国资委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按照规定处理。
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化管理
由于近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增长迅猛,各项管理工作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已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并结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其编码规则来编制程序,完成固定资产的调入、调出、维修、报废等一切管理工作。依据各部门权限,对各种表格卡片的字段进行调整、排列方式变更、填写或显示内容改变,各类工作进程的控制,保管员具有在资产管理模块中进行所有信息添加权;采购员有合同付款情况的添加权;主管领导有对购置资产入库、领用、调配、报废等流程进行审批的权限,维修员有维护情况的添加权。并可打印出与其职责权限相对应的统计报表。所输入信息一经确认并保存,其输入的数据内容即被锁定,禁止二次修改。实时监控固定资产、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为单位制定有关政策、资产调剂及采购提供科学依据并当好参谋。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除资产管理员有新增、删改的权限外,其它部门的负责人根据需要只有查询相关内容的功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岗位职责,健全财务人员、采购人员、保管人员、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等各类岗位标准,完善轮岗、岗位考核、绩效管理制度,健全资产清查、重点抽查、离任核查制度。监察、审计部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防止资产流失。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对清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
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理清查,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按财产类别填写“验收合格单”,对原有设备进行评估并贴标,对新购置的仪器设备等贴标管理,财务室和财管科分别登记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领用、使用台账。对遗留问题尽快查找根源,该登记的登记,该冲减的冲减,该调剂的调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配置合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的检查维护,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定期清点实物,做到账卡相符。运用固定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账面数与实物数相核对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内部审计。同时,加强单位部门间的监督、财务与财产的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督促落实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主动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负责,各部门应指定相对稳定的专人负责固定资产和其它物品的领用、保管、清点等工作,尽快完善固定资产预算、账卡、验收入库、登记保管、领用、维修、调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制度。本着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由财务室负责,按类别和品名等进行数量金额核算;台账由使用的部门负责,并进行数量管理。随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也在结构上有了相应变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各部门固定资产,在核定需求量前应全面清查与核实,并登记造册,避免重复配置;对所需资产能调剂使用的调剂使用;对不能调剂使用的、需配置资产进行资金来源、费用预算等分析;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规划或计划;将预算目标细分至各科室站,由财务部门操作实际的问题,在质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最后财务人员负责收集和汇总财务数据,财产管理和使用单位负责入库、保管、使用、维护等工作。
三、定期清查固定资产
各部门应当在协调配合中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于出现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及时进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适应的处理方案。以笔者单位为例,各部门应每半年对账一次,查看账、物、卡是否统一,使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管理。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每年年底进行一次自查,财务室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目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等,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长期得不到使用,但实际上具有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说明情况,编制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要领导批准后,报县国资委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按照规定处理。
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化管理
由于近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增长迅猛,各项管理工作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已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并结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其编码规则来编制程序,完成固定资产的调入、调出、维修、报废等一切管理工作。依据各部门权限,对各种表格卡片的字段进行调整、排列方式变更、填写或显示内容改变,各类工作进程的控制,保管员具有在资产管理模块中进行所有信息添加权;采购员有合同付款情况的添加权;主管领导有对购置资产入库、领用、调配、报废等流程进行审批的权限,维修员有维护情况的添加权。并可打印出与其职责权限相对应的统计报表。所输入信息一经确认并保存,其输入的数据内容即被锁定,禁止二次修改。实时监控固定资产、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为单位制定有关政策、资产调剂及采购提供科学依据并当好参谋。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除资产管理员有新增、删改的权限外,其它部门的负责人根据需要只有查询相关内容的功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岗位职责,健全财务人员、采购人员、保管人员、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等各类岗位标准,完善轮岗、岗位考核、绩效管理制度,健全资产清查、重点抽查、离任核查制度。监察、审计部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防止资产流失。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对清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