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信仰。我们常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可怕的点在哪里?就是这些人内心空洞、无所畏惧、毫无底线。而领导干部若是没了信仰,就会让整个队伍“不战而败”。诚然,光有信仰也是不够的,有怎样的信仰更值得关注,是原始崇拜,还是宗教信仰?是低级迷信?还是向上信念?体现着一个领导干部的信仰辨别力。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源泉和内容始终如一,那就是《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大信仰”,其次才是“真”,口头表态与实际行动相一致;“诚”,一以贯之地忠诚于党、组织和人民;“专”,不搞“表面信马列、背后烧香拜佛”那一套。还有“坚”,防止信念“开小差”,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跟党走”的定力,夯实信仰之基。
二从纪律。一个领导干部,纪律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肤浅点说,就是要受《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八项规定等具体条条框框的约束。若要说开来,纪律意味着“恕不议价”,不像上街买东西,还可以跟店主讨个优惠、打个折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寥寥十字,言明了“纪律”的重要意义,也带给领导干部启示: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时时刻刻把纪律挺在最前面。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永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拒绝成为欲望的奴隶和围猎的对象,自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始终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从民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领导干部把民众的意愿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察,一要看,主要看政绩,看他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是否用心用情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二要听,重点听群众对他的评价高不高,而不是听他的讲话水平有多牛,与上级的关系有多好;三要查,查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开展了几次调研,召开了几场群众会,记录了多少民情日记。要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做到政绩有“看头”、评价有“听头”、路线走“对头”,厚植人民情怀,广泛、自觉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深入群众中密切联系群众,在融入群众中更好服务群众,在引导群众中有效发动群众,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修为人之德。小成凭智,大成靠德。干部要想做事,先要学做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人就是“第一粒扣子”,如果没扣上,或者扣歪了,都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涵养怎样的为人之德呢?首先,正直是最基本的。在古代,正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今天,表现为老老实实,坚持正道,不畏强势,敢于担当。其次,仁爱是最重要的。孔子曾经讲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把“仁”放在“智”和“勇”之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领导干部之仁爱,是对人民饱含真挚的大爱,是仁爱之心、仁慈之念、仁义之行。最后,坚持是最可贵的。从“量”变到“质”变,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坚持的结果。为人处事,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方能积攒更多的人生美德。
修为事之德。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领导干部修为事之德重在“勤”字。在李林杰的《汉字别解》中曾对“懒”字做了这样的解释:一心依赖别人的人,大多比较懒。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勤”与“懒”的关系,对上献媚勤,对下关怀少,在动嘴上勤,在动手、动脚、动脑上懒……如此种种表现都是“懒癌”作祟。在古埃及,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登上金字塔,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靠飞翔,而蜗牛靠勤奋。领导干部不妨学学“蜗牛精神”,在干事创业时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坚持,多一些勤奋,自觉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拿来主义、享乐主义和懒惰主义,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上爬,一年一年接着干,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修为学之德。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他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是在做“加法”。而学道则相反,是要一天丢一点,在做“减法”,实际上这就是在讲厚积薄发的道理。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应当贯穿于从政生涯的始终。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老同志说的话更有道理,更具操作性,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积累的亏多了、弯路走得多了、知识储备多了,达到“薄发”的境地。当然,并不是说干部老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对领导干部来说,为学之路漫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才是应有之义。要充分认识学习、改造自我的重要性,自觉运用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宽阔的胸怀去问政理事,努力做一个学习型干部,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厚重历史责任。
修为官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中指出,“官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答好官德这份“综合试卷”呢?首先,对上要忠信敬上,坚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为重,在党、国家和人民面前,保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真正的“老实人”。其次,对民要宽裕慈爱,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对群众多一些宽宥,以包容的心态平等地看待群众、以和善的态度友好地对待群众、以平和的言行坦诚地接纳群众,塑造高尚的政治操守和从政智慧。其三,对己要正行修身,强化道德修养,当为民表率。注重自我锻造,克服“本领恐慌”。做到谨慎勤勉,保持清正廉洁,成就忠诚、干净、担当的美誉。
二从纪律。一个领导干部,纪律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肤浅点说,就是要受《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八项规定等具体条条框框的约束。若要说开来,纪律意味着“恕不议价”,不像上街买东西,还可以跟店主讨个优惠、打个折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寥寥十字,言明了“纪律”的重要意义,也带给领导干部启示: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时时刻刻把纪律挺在最前面。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永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拒绝成为欲望的奴隶和围猎的对象,自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始终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从民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领导干部把民众的意愿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察,一要看,主要看政绩,看他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是否用心用情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二要听,重点听群众对他的评价高不高,而不是听他的讲话水平有多牛,与上级的关系有多好;三要查,查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开展了几次调研,召开了几场群众会,记录了多少民情日记。要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做到政绩有“看头”、评价有“听头”、路线走“对头”,厚植人民情怀,广泛、自觉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深入群众中密切联系群众,在融入群众中更好服务群众,在引导群众中有效发动群众,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修为人之德。小成凭智,大成靠德。干部要想做事,先要学做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人就是“第一粒扣子”,如果没扣上,或者扣歪了,都是行不通的。那么,要涵养怎样的为人之德呢?首先,正直是最基本的。在古代,正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今天,表现为老老实实,坚持正道,不畏强势,敢于担当。其次,仁爱是最重要的。孔子曾经讲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把“仁”放在“智”和“勇”之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领导干部之仁爱,是对人民饱含真挚的大爱,是仁爱之心、仁慈之念、仁义之行。最后,坚持是最可贵的。从“量”变到“质”变,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坚持的结果。为人处事,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方能积攒更多的人生美德。
修为事之德。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领导干部修为事之德重在“勤”字。在李林杰的《汉字别解》中曾对“懒”字做了这样的解释:一心依赖别人的人,大多比较懒。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勤”与“懒”的关系,对上献媚勤,对下关怀少,在动嘴上勤,在动手、动脚、动脑上懒……如此种种表现都是“懒癌”作祟。在古埃及,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登上金字塔,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靠飞翔,而蜗牛靠勤奋。领导干部不妨学学“蜗牛精神”,在干事创业时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坚持,多一些勤奋,自觉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拿来主义、享乐主义和懒惰主义,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上爬,一年一年接着干,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修为学之德。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他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是在做“加法”。而学道则相反,是要一天丢一点,在做“减法”,实际上这就是在讲厚积薄发的道理。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应当贯穿于从政生涯的始终。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老同志说的话更有道理,更具操作性,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积累的亏多了、弯路走得多了、知识储备多了,达到“薄发”的境地。当然,并不是说干部老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对领导干部来说,为学之路漫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才是应有之义。要充分认识学习、改造自我的重要性,自觉运用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宽阔的胸怀去问政理事,努力做一个学习型干部,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厚重历史责任。
修为官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中指出,“官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答好官德这份“综合试卷”呢?首先,对上要忠信敬上,坚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为重,在党、国家和人民面前,保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真正的“老实人”。其次,对民要宽裕慈爱,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对群众多一些宽宥,以包容的心态平等地看待群众、以和善的态度友好地对待群众、以平和的言行坦诚地接纳群众,塑造高尚的政治操守和从政智慧。其三,对己要正行修身,强化道德修养,当为民表率。注重自我锻造,克服“本领恐慌”。做到谨慎勤勉,保持清正廉洁,成就忠诚、干净、担当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