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过去了,当年“为国投江”的八个巾帼英雄,还有多少人记得她们。
1938年10月28日这一天,东北抗联第五军一部,在西征途中,于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一千多日伪军狭路相逢。
这东北抗联西征行动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1936年开始,驻扎在我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一个极其毒辣的计划,企图一举剿灭东北抗联。这个计划叫“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
针对敌人的企图,为扩大东北游击区,粉碎敌人的大讨伐,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东北抗联也制定一个战略规划:“跳出包围圈,到日伪统治薄弱的西部作战”。这就是抗联的西征行动。
参与西征的有:杨靖宇的一路军,周保中的二路军,李兆麟的三路军。
抗联第五军,隶属于周保中的第二路军。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是影视剧,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情况是,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关东军控制下,抗日联军的生活条件、后勤补给等,根本没有保障。特别是枪支弹药的奇缺,影响了抗联的战斗力。
由此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敌人正面对抗。假如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讲究勇敢,其结果只能是像先行的第四军一样,被敌人全部歼灭在乌斯浑河渡口边。
这时候,本来已经走到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八个女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她们毅然放弃了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折返回来,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巧妙周旋。
日伪军的确被她们吸引了过来,抗联第五军主力得以顺利地摆脱了敌人,渡过河迅速转移了。但是,她们八个女战士却被敌人围困在了河边。
前面是大量的敌人,后面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没了------所幸的是,大部队已经走远了。
这是冷云她们感到最欣慰的。她们已经圆满完成了掩护任务。八个人,救了这么多战士,值了。
日伪军见状,知道她们已经没有弹药了,便高声劝她们投降。她们是革命战士,投降不是她们的作为;她们是英勇不屈的抗联英雄,叛国不是她们的标签;她们是祖国的优秀儿女,在她们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汉奸”这样的词汇。
她们砸毁了手里的枪支,理了理蓬乱的头发,然后手挽着手,毅然掉头走进了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齐声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一步步向深水处走去,壮烈殉国。
一,冷云。
1915年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从“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到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中,直到1938年牺牲。牺牲时23岁。
二,胡秀芝。
1918年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班长。牺牲时20岁。
三,杨贵珍。
1920年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抗联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牺牲时18岁。
四,郭桂琴。
1920年(或1921年)出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17岁。
五,黄桂清。
1918年生,黑龙江人,妇女团战士,抗日巾帼英雄。牺牲时20岁。
六,王惠民。
1925年出生,黑龙江人,1938年牺牲时年仅13岁。抗日巾帼英雄。也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七,安顺福。
1915年出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中共党员,朝鲜族。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服厂厂长。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牺牲时23岁。
八,李凤善。
1918年出生,朝鲜族,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20岁。
1982年10月,为了纪念八个女英雄,弘扬她们的精神,当地政府在乌斯浑河畔东岸山坡上,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碑文的正面写着:“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后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又在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这些大型群雕,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八女投江”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一切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同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同归于尽的英勇骨气,尽管她们都是女流之辈,但她们丝毫没有弱于男子汉!她们是真正的巾帼英雄!她们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如今,距离八女投江的故事,已经过去83年了。
朋友,当你和家人惬意地散步在林荫道上,当你走在下班的路上,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当你和朋友聚在一起天南地北胡侃时------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无数革命英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思潮都会涌现,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人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为新中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1938年10月28日这一天,东北抗联第五军一部,在西征途中,于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一千多日伪军狭路相逢。
这东北抗联西征行动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1936年开始,驻扎在我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一个极其毒辣的计划,企图一举剿灭东北抗联。这个计划叫“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
针对敌人的企图,为扩大东北游击区,粉碎敌人的大讨伐,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东北抗联也制定一个战略规划:“跳出包围圈,到日伪统治薄弱的西部作战”。这就是抗联的西征行动。
参与西征的有:杨靖宇的一路军,周保中的二路军,李兆麟的三路军。
抗联第五军,隶属于周保中的第二路军。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是影视剧,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真实的情况是,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关东军控制下,抗日联军的生活条件、后勤补给等,根本没有保障。特别是枪支弹药的奇缺,影响了抗联的战斗力。
由此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敌人正面对抗。假如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讲究勇敢,其结果只能是像先行的第四军一样,被敌人全部歼灭在乌斯浑河渡口边。
这时候,本来已经走到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八个女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她们毅然放弃了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折返回来,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巧妙周旋。
日伪军的确被她们吸引了过来,抗联第五军主力得以顺利地摆脱了敌人,渡过河迅速转移了。但是,她们八个女战士却被敌人围困在了河边。
前面是大量的敌人,后面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没了------所幸的是,大部队已经走远了。
这是冷云她们感到最欣慰的。她们已经圆满完成了掩护任务。八个人,救了这么多战士,值了。
日伪军见状,知道她们已经没有弹药了,便高声劝她们投降。她们是革命战士,投降不是她们的作为;她们是英勇不屈的抗联英雄,叛国不是她们的标签;她们是祖国的优秀儿女,在她们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汉奸”这样的词汇。
她们砸毁了手里的枪支,理了理蓬乱的头发,然后手挽着手,毅然掉头走进了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齐声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一步步向深水处走去,壮烈殉国。
一,冷云。
1915年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从“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到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中,直到1938年牺牲。牺牲时23岁。
二,胡秀芝。
1918年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班长。牺牲时20岁。
三,杨贵珍。
1920年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抗联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牺牲时18岁。
四,郭桂琴。
1920年(或1921年)出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17岁。
五,黄桂清。
1918年生,黑龙江人,妇女团战士,抗日巾帼英雄。牺牲时20岁。
六,王惠民。
1925年出生,黑龙江人,1938年牺牲时年仅13岁。抗日巾帼英雄。也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七,安顺福。
1915年出生,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中共党员,朝鲜族。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服厂厂长。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牺牲时23岁。
八,李凤善。
1918年出生,朝鲜族,黑龙江人。抗日巾帼英雄。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战士。牺牲时20岁。
1982年10月,为了纪念八个女英雄,弘扬她们的精神,当地政府在乌斯浑河畔东岸山坡上,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碑文的正面写着:“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后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又在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这些大型群雕,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八女投江”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一切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同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同归于尽的英勇骨气,尽管她们都是女流之辈,但她们丝毫没有弱于男子汉!她们是真正的巾帼英雄!她们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如今,距离八女投江的故事,已经过去83年了。
朋友,当你和家人惬意地散步在林荫道上,当你走在下班的路上,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当你和朋友聚在一起天南地北胡侃时------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无数革命英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思潮都会涌现,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人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为新中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