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到“五个深刻认识”,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领悟和思考我们党一路走来,指引我们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靠的是什么。概括地说,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深刻认识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得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也历经艰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动摇。深刻认识了这些,“四个自信”就会无比坚定。三是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怎样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成长、发展、壮大,怎样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并从胜利走向胜利;思考为什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深刻道理在哪里。四是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什么、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认真思考,我们这代中国共产党人该怎样把我们这一棒跑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就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五是深刻认识对党忠诚是什么、怎么做。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获得深刻认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突出“三个汲取”,认真领会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一是在知史中汲取爱党爱国的力量。100年的党史,71年的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二是在知史中汲取智慧担当的力量。通过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一是持续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党的三大作风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毛泽东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提出的,它们也是党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此为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真正认清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xxxxx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使命。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xxxxx的重要讲话精神。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承下去,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滋养,再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就一定可以提高执政本领?
同志们,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党史讲稿[朗读]
在90年前,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以其独特的历史功勋,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味着中国革命翻开了全新篇章。
南昌起义具有四大夺目的“亮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造就了一批杰出将帅。
透过南昌起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纪律建设的清晰脉络。在这场伟大战斗中,纪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守保密纪律是打响南昌起义的先决条件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在此危难之际,为挽救革命,7月24日,中央临时常委会和共产国际代表分析了敌我形势,均表示赞同在南昌举行起义,并决定以周恩来为书记,恽代英、李立三、彭湃为委员组成前敌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精神品质,在周恩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7月25日,周恩来从武汉动身去九江,临行之前,他对邓颖超同样守口如瓶。邓颖超后来回忆说:“周恩来直到要离开武汉的时候,在晚饭前后才告诉我,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去干啥,呆多久,什么也没有讲。我对保密已成习惯,什么也没有问。当时,大敌当前,大家都满腔仇恨。我们只是在无言中紧紧握手告别。”一直到8月初,邓颖超在国民党的报纸看到了南昌起义的消息,才得知周恩来去了南昌。周恩来、邓颖超把没有说的话埋藏在各自的心底,成为遵守纪律的模范标杆?
特殊的斗争形势,更需要把严守保密纪律放在首位。那时军队党的组织是极秘密的,对于保证战斗的突然性和秘密性,作了周密而具体的安排,即便在临近起义的前几天仍保持高度警戒。7月30日下午2时左右,在南昌百花洲畔一栋教学楼内的第11军第24师师部,叶挺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会场是临时布置的,远处有卫兵站岗警戒,闲人一个也不许进来,看来会议很机密”。与此同时,驻扎在子固路江西省圣公会的宏道中学和教堂内的第20军指挥部,贺龙也召开了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为防止泄露机密,会场高度戒备。而获悉起义计划后的团、营级军官同样做到严守机密。时任第24师72团3营营长的袁也烈曾这样考虑:“在我们这个营的军官中,副营长是国民党员,连长、指导员中有3个国民党员,排长中国民多于共产党员。这些国民党也虽然被认为是进步的,可能跟着共产党走,但对国民党军作战的坚决程度,尚待考验。特别是因为他们有许多黄埔同学在对方,有意无意地送个消息是很可能的。为了严守军事秘密,保证战斗的胜利,我便亲自去组织战前的准备工作。”。
命令是逐级下达的,“而连的干部一直到队伍出发之前,才接到战斗任务,得知今晚这一震天动地的行动,现在,大家只剩下一件心事:计算什么时候把任务传达给排长和全体战士”。而对于士兵,则在临近起义打响时才宣布军事行动,在此之前则未透露任何关于军事行动的意图。南昌起义时任第20军教导团战士的涂国林后来曾回忆说:“起义前一天才突然接到命令,要我们移驻小营盘。当晚睡下不久,上边就来了通知,我们一个个耳传着:‘喂,注意!今晚恐怕有事!’睡梦中被叫醒,奉命紧急集合。队长宣布进入战斗,任务是消灭附近敌军。”而对于非作战人员,很多人则是在战斗打响之后才得知起义了,起义时在军事参谋团工作的女兵胡毓秀回忆:“当天晚上,我和志元正在睡梦中,忽然听到四面炮声隆隆。直到天明,我们终于得到了令人欣喜欲狂的消息:‘我们的军队已经起义了!’”?
8月1日凌晨2点,起义各部队按预先侦察好的道路、方向、目标,对没有准备的敌军进行突袭,敌军不知所措,迅速瓦解。显而易见,这与起义前党出色的保密工作是分不开的。
听党指挥是南昌起义胜利的根本保证
南昌起义是中共中央根据时局的突变所决定的,起义全过程呈现了“听党指挥”的定势与格局。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临危受命,积极主动地负责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牢牢把握起义部队的政治方向,成了起义军坚强的领导核心。参加起义的军队,大多是在党掌握和影响下的武装力量。
起义军主要军事将领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坚决“听党指挥”。周恩来在征询贺龙意见时,贺龙表示“甚为热烈”,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表示:“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起义前一天召开的营以上军官会议上,贺龙说:“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愿跟我走的,我们一起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在整个起义过程中,以总指挥贺龙为代表的在党影响下的进步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始终听从党的指挥,牢牢团结在党的前委的周围。贺龙、郭沫若在南下广东抵达瑞金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这边。以前委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南昌起义取胜的根本原因。
严明纪律是南昌起义军南征广东的有力保障
一支军队的纲领和宣言就是一面旗帜。南昌起义发布的系列文告,不仅让全体官兵明白此次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光明前景,极大鼓舞了士气,也要求全体官兵共同接受党纪军纪的约束。如《兼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就昭告世人:“我们既然明白我们是为自己革命,为自己牺牲,我们对于民众尤其是对于一般贫苦工农大众,应加以保护,反对拉夫,对于商民也应该切实保护,不应该强行买卖。”《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宣告:“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
8月18日,起义军到达广昌。当晚全军召开大会。贺龙简短总结了十多天的行军情况,然后严厉地说:“老百姓有反映,很多士兵到池塘里洗澡、摸鱼,这是很不好的!”一些士兵听了很不安。“还有些官兵,自己不愿意扛枪,就抓夫,让别人挑枪!”“从现在起,不准下老百姓的池塘洗澡、摸鱼,不准抓挑夫,行军锅一律自己背上。我们是干革命的军队,不能像国民党反革命军队那样,不替老百姓着想。同时打扫宿营地。烧水、煮饭一律在外面,这有点麻烦,要革命,就不要怕麻烦。”大家都在议论着,感觉说得挺新鲜。
而身为副军长的朱德严格要求自己,过着同士兵一样的简朴生活,和士兵一样吃大锅饭,一样穿灰色粗布军装。行军时,他有马不骑,和士兵一样肩上扛着步枪,背着背包,有时还搀扶着伤病员。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恽代英有坐骑,但他不骑,让给伤病员骑,一直坚持步行。
8月下旬起义军到达江西瑞金后,前委专门召开会议,分析了革命形势及部队思想状况,印发了《兼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重申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和保护商人的政策。
整顿纪律是巩固起义军余部、保存革命火种的必要举措
1927年9月,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一部分主力进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主力由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25师和第9军教导团,血战三河坝,转战粤闽赣边区。起义部队不时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的袭扰。加上缺吃少穿,疾病流行,军官思想混乱,士兵纪律松懈,部队严重减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部队将难以经受住考验,如何保存革命火种成为现实考验。
10月23日,起义部队进入信丰新田圩后,朱德在信丰的新田大屋下,主持召开了排以上军官会议,研究整顿部队纪律,成立没收委员会,开展打土豪活动,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史称“信丰整纪”。10月25日,针对部队进入信丰县城后,仍有少数人进饭馆大吃大喝不给钱,还有的士兵跑进布店把布抢到街上等纪律涣散、骚扰百姓的情况,朱德、陈毅当机立断,把部队带离县城,在信丰西牛源和丫叉桥的一个山坳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决定整顿部队纪律。会上,陈毅满脸愤怒地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人民的武装,我们的政策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在我们队伍里,有人竟敢无视军纪,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劫当铺。这哪里是革命战士,简直就像土匪一样!我们要执行严肃的革命纪律!”接着,陈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是军阀部队,也不是国民党的部队。我们要有铁一般的纪律,有了这样的纪律,人民才会拥护我们,革命才能胜利。否则,我们一刻也难以生存。”。
朱德的发言诚恳而严肃,他说,“我只讲一点,革命离不开纪律。革命纪律是铁面无私的,如果我朱德违反了纪律,大家同样可以拿我问罪。革命军队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任何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处罚!”这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掌声。会后,带头哄抢的3名严重违纪分子遭到严厉惩处,违纪品收集后则由中共信丰特区委派人送归原主。至此,这次违纪事件得到了圆满处理。在困难重重、前途迷茫的紧要关头,“信丰整纪”为部队指明了斗争方向,树立了革命信心,部队组织纪律得到进一步加强,政治素质得到提高。
正是由于加强了纪律建设,革命才一次次化险为夷,焕发出无穷生机。1928年4月,朱德发动湘南起义后,率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实现历史性的会师,拉开了中国革命崭新序幕。
回顾南昌起义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军队由弱小到强大、从苦难到辉煌,一个重要法宝就是不断加强纪律建设,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统一意志、规范行动、凝聚力量。纪念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放松更不能放弃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纪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保证。
南昌起义具有四大夺目的“亮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造就了一批杰出将帅。
透过南昌起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纪律建设的清晰脉络。在这场伟大战斗中,纪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守保密纪律是打响南昌起义的先决条件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在此危难之际,为挽救革命,7月24日,中央临时常委会和共产国际代表分析了敌我形势,均表示赞同在南昌举行起义,并决定以周恩来为书记,恽代英、李立三、彭湃为委员组成前敌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精神品质,在周恩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7月25日,周恩来从武汉动身去九江,临行之前,他对邓颖超同样守口如瓶。邓颖超后来回忆说:“周恩来直到要离开武汉的时候,在晚饭前后才告诉我,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去干啥,呆多久,什么也没有讲。我对保密已成习惯,什么也没有问。当时,大敌当前,大家都满腔仇恨。我们只是在无言中紧紧握手告别。”一直到8月初,邓颖超在国民党的报纸看到了南昌起义的消息,才得知周恩来去了南昌。周恩来、邓颖超把没有说的话埋藏在各自的心底,成为遵守纪律的模范标杆?
特殊的斗争形势,更需要把严守保密纪律放在首位。那时军队党的组织是极秘密的,对于保证战斗的突然性和秘密性,作了周密而具体的安排,即便在临近起义的前几天仍保持高度警戒。7月30日下午2时左右,在南昌百花洲畔一栋教学楼内的第11军第24师师部,叶挺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会场是临时布置的,远处有卫兵站岗警戒,闲人一个也不许进来,看来会议很机密”。与此同时,驻扎在子固路江西省圣公会的宏道中学和教堂内的第20军指挥部,贺龙也召开了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为防止泄露机密,会场高度戒备。而获悉起义计划后的团、营级军官同样做到严守机密。时任第24师72团3营营长的袁也烈曾这样考虑:“在我们这个营的军官中,副营长是国民党员,连长、指导员中有3个国民党员,排长中国民多于共产党员。这些国民党也虽然被认为是进步的,可能跟着共产党走,但对国民党军作战的坚决程度,尚待考验。特别是因为他们有许多黄埔同学在对方,有意无意地送个消息是很可能的。为了严守军事秘密,保证战斗的胜利,我便亲自去组织战前的准备工作。”。
命令是逐级下达的,“而连的干部一直到队伍出发之前,才接到战斗任务,得知今晚这一震天动地的行动,现在,大家只剩下一件心事:计算什么时候把任务传达给排长和全体战士”。而对于士兵,则在临近起义打响时才宣布军事行动,在此之前则未透露任何关于军事行动的意图。南昌起义时任第20军教导团战士的涂国林后来曾回忆说:“起义前一天才突然接到命令,要我们移驻小营盘。当晚睡下不久,上边就来了通知,我们一个个耳传着:‘喂,注意!今晚恐怕有事!’睡梦中被叫醒,奉命紧急集合。队长宣布进入战斗,任务是消灭附近敌军。”而对于非作战人员,很多人则是在战斗打响之后才得知起义了,起义时在军事参谋团工作的女兵胡毓秀回忆:“当天晚上,我和志元正在睡梦中,忽然听到四面炮声隆隆。直到天明,我们终于得到了令人欣喜欲狂的消息:‘我们的军队已经起义了!’”?
8月1日凌晨2点,起义各部队按预先侦察好的道路、方向、目标,对没有准备的敌军进行突袭,敌军不知所措,迅速瓦解。显而易见,这与起义前党出色的保密工作是分不开的。
听党指挥是南昌起义胜利的根本保证
南昌起义是中共中央根据时局的突变所决定的,起义全过程呈现了“听党指挥”的定势与格局。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临危受命,积极主动地负责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牢牢把握起义部队的政治方向,成了起义军坚强的领导核心。参加起义的军队,大多是在党掌握和影响下的武装力量。
起义军主要军事将领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坚决“听党指挥”。周恩来在征询贺龙意见时,贺龙表示“甚为热烈”,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表示:“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起义前一天召开的营以上军官会议上,贺龙说:“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愿跟我走的,我们一起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在整个起义过程中,以总指挥贺龙为代表的在党影响下的进步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始终听从党的指挥,牢牢团结在党的前委的周围。贺龙、郭沫若在南下广东抵达瑞金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这边。以前委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南昌起义取胜的根本原因。
严明纪律是南昌起义军南征广东的有力保障
一支军队的纲领和宣言就是一面旗帜。南昌起义发布的系列文告,不仅让全体官兵明白此次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光明前景,极大鼓舞了士气,也要求全体官兵共同接受党纪军纪的约束。如《兼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就昭告世人:“我们既然明白我们是为自己革命,为自己牺牲,我们对于民众尤其是对于一般贫苦工农大众,应加以保护,反对拉夫,对于商民也应该切实保护,不应该强行买卖。”《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宣告:“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
8月18日,起义军到达广昌。当晚全军召开大会。贺龙简短总结了十多天的行军情况,然后严厉地说:“老百姓有反映,很多士兵到池塘里洗澡、摸鱼,这是很不好的!”一些士兵听了很不安。“还有些官兵,自己不愿意扛枪,就抓夫,让别人挑枪!”“从现在起,不准下老百姓的池塘洗澡、摸鱼,不准抓挑夫,行军锅一律自己背上。我们是干革命的军队,不能像国民党反革命军队那样,不替老百姓着想。同时打扫宿营地。烧水、煮饭一律在外面,这有点麻烦,要革命,就不要怕麻烦。”大家都在议论着,感觉说得挺新鲜。
而身为副军长的朱德严格要求自己,过着同士兵一样的简朴生活,和士兵一样吃大锅饭,一样穿灰色粗布军装。行军时,他有马不骑,和士兵一样肩上扛着步枪,背着背包,有时还搀扶着伤病员。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恽代英有坐骑,但他不骑,让给伤病员骑,一直坚持步行。
8月下旬起义军到达江西瑞金后,前委专门召开会议,分析了革命形势及部队思想状况,印发了《兼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重申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和保护商人的政策。
整顿纪律是巩固起义军余部、保存革命火种的必要举措
1927年9月,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一部分主力进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主力由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25师和第9军教导团,血战三河坝,转战粤闽赣边区。起义部队不时遭到地主武装、反动民团的袭扰。加上缺吃少穿,疾病流行,军官思想混乱,士兵纪律松懈,部队严重减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部队将难以经受住考验,如何保存革命火种成为现实考验。
10月23日,起义部队进入信丰新田圩后,朱德在信丰的新田大屋下,主持召开了排以上军官会议,研究整顿部队纪律,成立没收委员会,开展打土豪活动,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史称“信丰整纪”。10月25日,针对部队进入信丰县城后,仍有少数人进饭馆大吃大喝不给钱,还有的士兵跑进布店把布抢到街上等纪律涣散、骚扰百姓的情况,朱德、陈毅当机立断,把部队带离县城,在信丰西牛源和丫叉桥的一个山坳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决定整顿部队纪律。会上,陈毅满脸愤怒地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人民的武装,我们的政策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在我们队伍里,有人竟敢无视军纪,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劫当铺。这哪里是革命战士,简直就像土匪一样!我们要执行严肃的革命纪律!”接着,陈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是军阀部队,也不是国民党的部队。我们要有铁一般的纪律,有了这样的纪律,人民才会拥护我们,革命才能胜利。否则,我们一刻也难以生存。”。
朱德的发言诚恳而严肃,他说,“我只讲一点,革命离不开纪律。革命纪律是铁面无私的,如果我朱德违反了纪律,大家同样可以拿我问罪。革命军队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任何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处罚!”这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掌声。会后,带头哄抢的3名严重违纪分子遭到严厉惩处,违纪品收集后则由中共信丰特区委派人送归原主。至此,这次违纪事件得到了圆满处理。在困难重重、前途迷茫的紧要关头,“信丰整纪”为部队指明了斗争方向,树立了革命信心,部队组织纪律得到进一步加强,政治素质得到提高。
正是由于加强了纪律建设,革命才一次次化险为夷,焕发出无穷生机。1928年4月,朱德发动湘南起义后,率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实现历史性的会师,拉开了中国革命崭新序幕。
回顾南昌起义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军队由弱小到强大、从苦难到辉煌,一个重要法宝就是不断加强纪律建设,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统一意志、规范行动、凝聚力量。纪念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放松更不能放弃纪律建设。严明党的纪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保证。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