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给予意义。从行为习惯入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上,做到细心,对每件事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
在道德方面,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我会尽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巩固其祖国的最深切感受。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但在第一次教育和第一次研究的影响下,我们经常忽略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真正把自己视为祖国的未来,有远大的理想,并发挥主人的作用。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中,让学生区分是非,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非法,教育学生有关法律知识,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许多学生都是法律知识的宣传者,他们通过法律等活动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就能树立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好学生?
百年规划,教育导向,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导和混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祖国的支柱。
5、加强人情教育。
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在“朋友之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解释朋友之间的良好帮助外,学生还会背诵朋友的诗,加深他们对朋友的了解,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家庭,老师,学生,友谊?
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应该给予一点爱,以实现我爱每一个人的美好未来,每个人都爱我,并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朗读]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接班人,必须自觉将国家安全与利益放在第一位,肩负社会责任,自觉履行“主人公”的义务与责任。
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和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国防意识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防的认识逐渐形成的。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防意识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现代与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首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国防意识的内容除了军事科学领域外,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打破以往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
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贴合。同时为支持和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尊严,奋发进取,刻苦磨练勇于献身不断创优的革命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的安定与持续发展不断奋斗。
最后,为国家储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防内容越来越丰富,包罗教育、科技、经济、工业及交通等方面,由此国防贡献也并非单纯的参军,而国防建设不仅是军队的事情,也是全民的责任。随着人才作为第一要素的理念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是兵源的重点来源。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增强他们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和关注度,有效地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防意识。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
第一,国防意识淡薄甚至缺乏。部分大学生未将自己定位于国防主体,片面的认为国防属于军队和国家,对国家领土权意识淡薄,将国家安全依旧停留于军事、国防、情报等区域,忽略了对文化、信息及网络等新领域的认知。他们认为国防就是防止外敌入侵,忽略了一些不流血战争对国家的威胁。对国家、国际形势缺乏清晰的见解,从而对国防意识消极,对国防的认知不能与时俱进,依旧停留于传统的状态。但实际中,现阶段国防任务更为复杂和艰巨。
第二,没有认识到军训的意义与作用。大学生在军训中往往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甚至有个别的大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对军训持有抵触情绪,不仅躲避训练,而且还有学生不服从教官的安排。加之军训时间周期、训练场地及训练教官人数的影响,很多军训只是队列训练和方阵表演的单一形式,无法带动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军训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忽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防事业与公民义务、国防和学好专业的关联。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统一性,两者相互促进和保障。但是实际很多大学生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立,为加强经济建设发展,认为可以大力削减军费开支,这种观点是片面不科学的。国防事业与公民义务的紧密联系,当前国防事业并不只是军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同时所谓的信息化战争,也并不是少数人掌握高科技尖端武器的精锐军队,而是全民共同努力实现。此外国防建设与大学生的专业具有一致性。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与国防建设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他们毕业后都将参与到国防建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为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二、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原因
关于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由对抗的紧张局势向对话的缓和形势转变,当前相对是一个和平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国家和地区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及摩擦认识不到,对国家面临的威胁也缺乏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来自国内,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高上,再就受到裁军政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将思想观念向经济领域转变,对现代国防的含义理解不到位。
其次,宣传教育薄弱。第一,大学生没有将国防教育与公民义务教育结合,从而认为国防与自己无关;第二,在学校军训期间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但是在其他时间与教学阶段中,却缺少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宣传教育;第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国防观念有待加强,强化对现代国防意识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最后,大学生自身方面。现在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对国际事务也充满热情,拥有一定的分析技巧与能力,但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不可避免的造成国防意识的淡薄,同时部分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从军”认识片面。同时,他们缺乏政治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对国际政治斗争的认识不到位,并为认识到自身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责任。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解决对策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树立正确国防意识的前提,就是提升大学生国防的认知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新媒体网络信息平台,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国防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全面认识国防事业。当前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教材书籍阅读之外,通过数字网络资源、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平台,都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新媒体平台即时性、快速性、互动性特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效果,有效扩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日常学习中,大学生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即时了解世界军情动态和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对此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军事理论课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国防认知度。
此外,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捷、形式新颖、成本低、随机性等特点,并以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的形式呈现,这种信息交互形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增强国防军事课程的内容与范围,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履行国防义务与承担国防责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感与警惕性。
(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责任与观念。
为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并主动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强化现有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采用理论与行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责任观念。
首先,以大学生为国防教育的中心,遵循大学生的成长与个性特点探索和创新现有的国防教育课程,对教学内容、手段及模式积极革新,挖掘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元素。有条件的高校,除了现有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训练的国防教育类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和国防教育第二课堂等。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防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教师将国防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将国防意识融入到专业学科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同时提升国防意识。
其次,营造浓厚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对课堂文化的体系性形成互补,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在学习与生活中滋养大学生。由此,可从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充分挖掘国防文化的内涵,根据大学生情感的变化规律,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等不同的教学区域中营造国防文化氛围,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电视、公告栏等平台与渠道拓展和延伸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教育培养。
最后,充分利用社会国防教育资源,对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的与社会各国防教育部门、党政军师机关、部队及相关组织进行交流互动,协同当地教育、出版、新闻等资源,积极创设社会化的机制,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三)构筑国防实践平台,以理论与行为结合增强国防参与性。
高校国防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对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知识和巩固军事技能起到巩固作用。但是单凭着两个课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构筑国际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参与性,最终实现理论与行为的结合。
首先,开展丰富的国防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技能,并在他们的参与中提高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支持大学生组建校园国防社团组织,通过正面引导与协助的形式,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并在国防意识与政策的普及与宣传中,树立国防目标意识,强化国防责任感;最后,加强高校与当地部队的互动联系,设立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征兵宣传、军地互动等,让学生深入体验军营生活,近距离接触国防,在国防教育前沿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国防意识。
四、结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国防意识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对此本文论述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指出其当前发展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和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
国防意识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防的认识逐渐形成的。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防意识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现代与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首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国防意识的内容除了军事科学领域外,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打破以往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高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
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贴合。同时为支持和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尊严,奋发进取,刻苦磨练勇于献身不断创优的革命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的安定与持续发展不断奋斗。
最后,为国家储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防内容越来越丰富,包罗教育、科技、经济、工业及交通等方面,由此国防贡献也并非单纯的参军,而国防建设不仅是军队的事情,也是全民的责任。随着人才作为第一要素的理念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是兵源的重点来源。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增强他们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和关注度,有效地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防意识。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
第一,国防意识淡薄甚至缺乏。部分大学生未将自己定位于国防主体,片面的认为国防属于军队和国家,对国家领土权意识淡薄,将国家安全依旧停留于军事、国防、情报等区域,忽略了对文化、信息及网络等新领域的认知。他们认为国防就是防止外敌入侵,忽略了一些不流血战争对国家的威胁。对国家、国际形势缺乏清晰的见解,从而对国防意识消极,对国防的认知不能与时俱进,依旧停留于传统的状态。但实际中,现阶段国防任务更为复杂和艰巨。
第二,没有认识到军训的意义与作用。大学生在军训中往往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甚至有个别的大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对军训持有抵触情绪,不仅躲避训练,而且还有学生不服从教官的安排。加之军训时间周期、训练场地及训练教官人数的影响,很多军训只是队列训练和方阵表演的单一形式,无法带动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军训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忽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防事业与公民义务、国防和学好专业的关联。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统一性,两者相互促进和保障。但是实际很多大学生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立,为加强经济建设发展,认为可以大力削减军费开支,这种观点是片面不科学的。国防事业与公民义务的紧密联系,当前国防事业并不只是军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同时所谓的信息化战争,也并不是少数人掌握高科技尖端武器的精锐军队,而是全民共同努力实现。此外国防建设与大学生的专业具有一致性。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与国防建设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他们毕业后都将参与到国防建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为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二、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原因
关于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由对抗的紧张局势向对话的缓和形势转变,当前相对是一个和平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国家和地区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及摩擦认识不到,对国家面临的威胁也缺乏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来自国内,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高上,再就受到裁军政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将思想观念向经济领域转变,对现代国防的含义理解不到位。
其次,宣传教育薄弱。第一,大学生没有将国防教育与公民义务教育结合,从而认为国防与自己无关;第二,在学校军训期间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但是在其他时间与教学阶段中,却缺少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宣传教育;第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国防观念有待加强,强化对现代国防意识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最后,大学生自身方面。现在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对国际事务也充满热情,拥有一定的分析技巧与能力,但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不可避免的造成国防意识的淡薄,同时部分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从军”认识片面。同时,他们缺乏政治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对国际政治斗争的认识不到位,并为认识到自身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责任。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解决对策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树立正确国防意识的前提,就是提升大学生国防的认知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新媒体网络信息平台,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国防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全面认识国防事业。当前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教材书籍阅读之外,通过数字网络资源、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平台,都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新媒体平台即时性、快速性、互动性特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效果,有效扩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日常学习中,大学生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即时了解世界军情动态和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对此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军事理论课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国防认知度。
此外,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捷、形式新颖、成本低、随机性等特点,并以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的形式呈现,这种信息交互形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增强国防军事课程的内容与范围,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履行国防义务与承担国防责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感与警惕性。
(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责任与观念。
为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并主动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强化现有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采用理论与行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责任观念。
首先,以大学生为国防教育的中心,遵循大学生的成长与个性特点探索和创新现有的国防教育课程,对教学内容、手段及模式积极革新,挖掘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元素。有条件的高校,除了现有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训练的国防教育类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和国防教育第二课堂等。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防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教师将国防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将国防意识融入到专业学科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同时提升国防意识。
其次,营造浓厚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对课堂文化的体系性形成互补,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在学习与生活中滋养大学生。由此,可从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充分挖掘国防文化的内涵,根据大学生情感的变化规律,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等不同的教学区域中营造国防文化氛围,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电视、公告栏等平台与渠道拓展和延伸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教育培养。
最后,充分利用社会国防教育资源,对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的与社会各国防教育部门、党政军师机关、部队及相关组织进行交流互动,协同当地教育、出版、新闻等资源,积极创设社会化的机制,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三)构筑国防实践平台,以理论与行为结合增强国防参与性。
高校国防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对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知识和巩固军事技能起到巩固作用。但是单凭着两个课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构筑国际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参与性,最终实现理论与行为的结合。
首先,开展丰富的国防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技能,并在他们的参与中提高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支持大学生组建校园国防社团组织,通过正面引导与协助的形式,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并在国防意识与政策的普及与宣传中,树立国防目标意识,强化国防责任感;最后,加强高校与当地部队的互动联系,设立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征兵宣传、军地互动等,让学生深入体验军营生活,近距离接触国防,在国防教育前沿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国防意识。
四、结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国防意识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对此本文论述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指出其当前发展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对于科学素养,国际上通行的解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无知一定无能。所以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始终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化学教学中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它们是基础,反映了化学教学的一般特点。然而获得最多知识不是老师加班加点“硬塞”给学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或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更新和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呢?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刘新知.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无知一定无能。所以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始终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化学教学中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它们是基础,反映了化学教学的一般特点。然而获得最多知识不是老师加班加点“硬塞”给学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或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更新和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呢?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刘新知.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大学生国防意识较为淡薄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大学生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对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不够,缺乏忧患意识,尤其独生子女体现得更加明显。他们往往只顾个人利益,缺乏对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和了解,思想麻痹大意,国防意识淡薄。
2、高校国防教育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实践,并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是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断断续续,教育形式也相对单一。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没有及时得到提高和更新,只是处于原始阶段,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3、高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基本设施建设也不完善
良好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加强。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完成。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全面的专业培训,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者,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人员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只是将国防教育列为阶段性工作作为应急任务重视不够,使得国防教育一直处在低层次阶段,得不到提高。
4、非军事专业学生缺乏军事学习兴趣
非军事院校虽然也都开设了军事教程,但是学生对学习军事理论课程定位认识不清,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军事理论没有什么意义,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帮助,现实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上军事理论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军事理论课的学分比较低,且考试比较简单,只要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就行,这就更加淡化了他们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5、高校大学生国防意识存在着性别、专业差异
高校大学生中男生关注国防建设的人数远比女生多,男生的国防意识也比女生要强。一般,男生尚武,喜欢军事,尤其对世界上高、端、尖武器的关注度高,他们常常将这方面的知识作为谈资。
然而,女生对军事知识比较冷漠,觉得战争好像离自己很遥远,国防意识淡薄。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差异,理工科的学生比文科学生关注国防的多。这种性别和专业差异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下去。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大学生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对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不够,缺乏忧患意识,尤其独生子女体现得更加明显。他们往往只顾个人利益,缺乏对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和了解,思想麻痹大意,国防意识淡薄。
2、高校国防教育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实践,并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是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教育内容断断续续,教育形式也相对单一。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没有及时得到提高和更新,只是处于原始阶段,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3、高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基本设施建设也不完善
良好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加强。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完成。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全面的专业培训,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者,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人员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只是将国防教育列为阶段性工作作为应急任务重视不够,使得国防教育一直处在低层次阶段,得不到提高。
4、非军事专业学生缺乏军事学习兴趣
非军事院校虽然也都开设了军事教程,但是学生对学习军事理论课程定位认识不清,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军事理论没有什么意义,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帮助,现实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上军事理论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军事理论课的学分比较低,且考试比较简单,只要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就行,这就更加淡化了他们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5、高校大学生国防意识存在着性别、专业差异
高校大学生中男生关注国防建设的人数远比女生多,男生的国防意识也比女生要强。一般,男生尚武,喜欢军事,尤其对世界上高、端、尖武器的关注度高,他们常常将这方面的知识作为谈资。
然而,女生对军事知识比较冷漠,觉得战争好像离自己很遥远,国防意识淡薄。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差异,理工科的学生比文科学生关注国防的多。这种性别和专业差异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下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