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习总书记这句话激励鼓舞着广大中青年干部投身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秉持矢志报国的伟大信念,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因循守旧只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强化理论武装,更新知识文化,理论指导实践,注重道德实践结合,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完成人民的嘱托。
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习总书记说过“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学会拜人民群众为师,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点。在理论学习方面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才能领悟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精髓。中青年干部要不断补充精神食粮,学习上求真务实,工作上兢兢业业,少一点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上的含英咀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宗旨责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利益的为根本目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群众有事能叫得应。学会拜人民为师,做到反躬自省。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爱做的事要敢做敢为,努力尝试,矢志伟大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的探路人。人民日报曾评论这位物理学家林俊德“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生命中的最后3天,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青年时的他扎根于祖国沙壁地滩,参与国家核盾的建设,立志报国,建功立业,正是由于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卓越奉献的崇高品格。铸造了屹立在世界高峰的中国。新时代下的中国,春机盎然,前方充满着无限风光,只要我们秉持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定能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求真学问,知行并济,是每一位实干家的奋斗基因。只有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科学统筹,才能真正把知识运用到实处,奋斗才有方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候,选择到北大图书馆任管理员。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用知识和理论武装头脑,拓宽视野,结合近代时期中国现状,在书中寻找解救当下中国病状的根本答案,以指导理论与实践与相结合,最终带领人民群众创立了新中国。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不仅求真知,悟真理,还要敢担当,理解理论真谛,强化责任意识,敢闯敢干,才能写好新时代干部作为的华丽篇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时代,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立足于根本,求真知识,脚踏实地,披荆斩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国家更有前途,民族更加希望将,人民更加幸福。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朗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灿烂华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今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今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今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今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灿烂华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今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今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今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今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今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紧盯今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问题的显现阶段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领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到今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指引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显人类社会迈向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辟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今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紧盯今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问题的显现阶段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领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到今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指引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显人类社会迈向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辟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有这么一位“名人”,他就是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的村官吴宪廷。吴宪廷今年51岁,在村大队任职已近20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白”。谈起他,村里人有说不完的话。
他是技术“导航仪”。
老白最早在村大队做技术员,他的种植技术是全村数一数二的,谁家遇到技术问题都去找他咨询。现在他依然负责农业技术站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在每个种植季向全村广播播种、杀虫等知识。村民们送给他一个称号:“导航仪”。
1984年白塔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许多家庭没有生产工具,农产收割时是个麻烦事。老白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1985年,他第一个发起成立生产互助组,三人结对帮扶。他家有拖拉机,主动和无拖拉机的家庭结组,这样在收割时解决了工具的大问题。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生产,又和睦了关系,随后在全村传播开来,持续了10多年。
他是热情的“攒忙达人”。
村里人管结婚、丧葬叫“过事”,既然是事,就需要乡亲的帮忙,而吴宪廷就是这样一个“攒忙达人”。从90年代开始至今,几乎村里所有人家过事他都去帮过忙。老白每次四五点钟就早早起来,开着自家车去市区为村民义务采购。十多年前他是骑着三轮摩托去买菜,这些年条件好了,他就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忙前跑后。无论摩托车还是面包车,满载的是他对乡亲的醇厚情谊。
二十余年的付出换来乡亲的认可,前一阵吴宪廷的小女儿大喜,全村人都来给他帮忙,好不热闹。老白激动地说:“给别人攒了20年忙,没想到这次享受到大家伙这么高的待遇,以后我还会继续给大伙办好事,给乡亲们办事,付出再多我也愿意。”。
他尊亲敬老的“大孝子”。
老白的孝也一直为村里人称道。他母亲在世时,身体状况欠佳,长期卧床,无法自主翻身。吴宪廷为了照顾母亲,就和老人睡到一张床上。为了不让母亲长褥疮,他每隔两个小时就为老人翻身。即使要起早外出给别人帮忙,他都会在清晨出门2个多小时后,赶回家帮老人翻个身。村里人提起老白,无不竖起大拇指,并且以他为榜样,自己的后辈、子女。
老白的中国梦。
村委换届选举中,老白又一次高票当选,发表就职演讲时,他就说了一句话:别的不多说了,乡亲们看我今后的行动吧。
私下里问起他对“中国梦”的看法时,不善言辞地他难得打开了话匣子:家家户户都幸福,乡里乡亲都和睦,我的梦没那么大,不过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小梦,就合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了。
这就是老白,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的中国梦,他热爱着自己的家,他传递着乡情,就是千万个他,共着筑着中国梦。
他是技术“导航仪”。
老白最早在村大队做技术员,他的种植技术是全村数一数二的,谁家遇到技术问题都去找他咨询。现在他依然负责农业技术站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在每个种植季向全村广播播种、杀虫等知识。村民们送给他一个称号:“导航仪”。
1984年白塔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许多家庭没有生产工具,农产收割时是个麻烦事。老白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1985年,他第一个发起成立生产互助组,三人结对帮扶。他家有拖拉机,主动和无拖拉机的家庭结组,这样在收割时解决了工具的大问题。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生产,又和睦了关系,随后在全村传播开来,持续了10多年。
他是热情的“攒忙达人”。
村里人管结婚、丧葬叫“过事”,既然是事,就需要乡亲的帮忙,而吴宪廷就是这样一个“攒忙达人”。从90年代开始至今,几乎村里所有人家过事他都去帮过忙。老白每次四五点钟就早早起来,开着自家车去市区为村民义务采购。十多年前他是骑着三轮摩托去买菜,这些年条件好了,他就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忙前跑后。无论摩托车还是面包车,满载的是他对乡亲的醇厚情谊。
二十余年的付出换来乡亲的认可,前一阵吴宪廷的小女儿大喜,全村人都来给他帮忙,好不热闹。老白激动地说:“给别人攒了20年忙,没想到这次享受到大家伙这么高的待遇,以后我还会继续给大伙办好事,给乡亲们办事,付出再多我也愿意。”。
他尊亲敬老的“大孝子”。
老白的孝也一直为村里人称道。他母亲在世时,身体状况欠佳,长期卧床,无法自主翻身。吴宪廷为了照顾母亲,就和老人睡到一张床上。为了不让母亲长褥疮,他每隔两个小时就为老人翻身。即使要起早外出给别人帮忙,他都会在清晨出门2个多小时后,赶回家帮老人翻个身。村里人提起老白,无不竖起大拇指,并且以他为榜样,自己的后辈、子女。
老白的中国梦。
村委换届选举中,老白又一次高票当选,发表就职演讲时,他就说了一句话:别的不多说了,乡亲们看我今后的行动吧。
私下里问起他对“中国梦”的看法时,不善言辞地他难得打开了话匣子:家家户户都幸福,乡里乡亲都和睦,我的梦没那么大,不过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小梦,就合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了。
这就是老白,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的中国梦,他热爱着自己的家,他传递着乡情,就是千万个他,共着筑着中国梦。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