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是一群可塑性较大的群体,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教育对象要有透彻的研究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以教学任务为安排,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各种能力,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教育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兴趣诸方面定型的关键时期,更应该针对其在高中三个阶段不同实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另外,由于历史学科要求较强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简洁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以上情况,历史教学必须适时改变: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科学地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并从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等各种能力。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一、 高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许多学生上高中后较难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懂得如何做好笔记,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历史,是摆在每个高一新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1、改变学生的旧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有人调查过,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教师却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解紧张情绪的功能。二是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一时冲动。这些表明,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不够高,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直接兴趣消失。改善的办法: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比如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等。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初高中要求不同,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2、培养情商,产生历史智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应付考试那么简。
单,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教育,是培养较高情商智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历史智慧产生于历史知识中。但历史知识本身不等于历史智慧,。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历史智慧的,就象古代科举考生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八股文章句句工整,但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见解,最终也只是一个统治者的工具和奴才而已。我们所说的历史智慧是指能够深刻理解和概括历史知识,并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知识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昨天的智慧带来了今天的文明。要让学生懂得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情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意方法,加强理解。对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的努力所能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注重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做法:一是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注重知识的联系,树立整体知识观;三是注重跨学科联系,学以致用;四是引导学生理清主线,建构体系。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启发掌握知识的前提。当然,在高一阶段,要做到这些,是不太容易的,但至少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 高二阶段,树立信心,培养能力
这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一部分学生还有待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只有事先进行预习,才明白课文中哪些知识自己懂得,哪些知识还不明白,听课时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及时进行复习,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才会发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解决,才不至于积累过多问题,以致于越学问题越多。
2、适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考试、作业的形式进行。应用是学习之本,应用是检验学会与否的标准,能够应用自如直接反映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测试和做历史作业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作业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学得的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必要的测试还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地预习、复习。
3、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反映的虽很努力学习,但效果不佳的现象,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授以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一是采用导读法。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高三阶段,夯实基础,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因为高考,学生学习更加努力,化的时间相应增多,但也存在一些学生好高婺远、急于求成的心理,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而且,审题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材料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较不足,这些势必影响学生将来的高考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1、抓基础,带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知识,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当历史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有一定思维品质,历史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还是要花力气把基本知识搞懂、搞通、搞活,没有这个基础,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建立。在高三第一轮学习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的引言、正文、小字、地图、图片、表格、注释、思考题、练习题等均加以仔细体会,一一掌握,不留空白,反复熟悉课文,切实做到知识点落实于教材,理清知识线索,通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并力求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2、加强专题复习,注意专题拓展和联系:
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成几个专题进行教学,每个专题注重讲深讲透该专题中的知识点、内在联系和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挖掘深度),讲出专题特色,力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又要避免类似新课讲述,从整体上客观把握全书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课本的主要线索,还要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保证第二步复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设计一些专题练习,以巩固复习效果。
3、加强文科综合能力培养。
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尤其要解决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重点考核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为此,在迎考的最后阶段可采用专题讲座方式,对一些跨学科的专题(尤其是时政专题)详加剖析,多予锤炼,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次科技革命问题、三大产业问题等系统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深度,更加有广度,适应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
总之,教学无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强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
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14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高中人教版历史单项选择题[朗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14号)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以下简称“三科”)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促使“三科”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7月13、14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由宁夏教育厅牵头,王俊昌主持的2017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这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品尝了一次精美的文化大餐。
7月13日上午随着教育厅岳伟鹏讲话的开始,为期两天的培训正式拉开的序幕。会上岳领导谈到改革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他说,从古至今,但凡是一个鼎盛发达的朝代,必定是一个注重历史的朝代,例如曾经辉煌的西汉时期,就有司马迁和《史记》。现在宁夏历史学科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借着2017新补编教材改革的东风,历史课堂的春天即将到来。此话一出,受到的所有历史教师的一致赞同。之后我们又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的工作的讲话视频。使我充分认识到了部编教材的意义就是立德树人。更使我明白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之后是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张静主讲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从张老师的讲话中,我了解到了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结构和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教材体现国家意识,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我更好地了解了历史教材,明确了教材目标,基本掌握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点,把握了教材教法,提高了对新教材的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把握编者思路和目的,理清教材的框架和主线,为实施好新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来源于生活,所学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因此新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7月13日上午随着教育厅岳伟鹏讲话的开始,为期两天的培训正式拉开的序幕。会上岳领导谈到改革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他说,从古至今,但凡是一个鼎盛发达的朝代,必定是一个注重历史的朝代,例如曾经辉煌的西汉时期,就有司马迁和《史记》。现在宁夏历史学科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借着2017新补编教材改革的东风,历史课堂的春天即将到来。此话一出,受到的所有历史教师的一致赞同。之后我们又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的工作的讲话视频。使我充分认识到了部编教材的意义就是立德树人。更使我明白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之后是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张静主讲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从张老师的讲话中,我了解到了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结构和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教材体现国家意识,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我更好地了解了历史教材,明确了教材目标,基本掌握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点,把握了教材教法,提高了对新教材的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把握编者思路和目的,理清教材的框架和主线,为实施好新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来源于生活,所学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因此新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周夏安。
摘要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升学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意义。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摆在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转换教学理念。
在过往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习惯以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身份,单纯凭依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完成相关课堂知识授教。学生长期按部就班跟随教师步伐完成相关作业布置,过于强调机械记忆的灌输,填鸭的被动学习状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厌倦感,对于本就担负较大压力的高中学生而言甚至容易滋生抵触逃避情绪。因而,教师应当切实考虑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真实身心发展需求,结合具体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以及相关教育大纲要求,巧妙将信息化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较为直观立体地进行具体教学知识重难点部分的关联展示,促使学生更为清晰明了地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一定归纳总结,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善优化学生对具体历史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及记忆。
2改革教学方式。
伴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新课标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具体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创新思想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现。改革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往传统教学理念及相关方式,应当有所选择地继承并于此基础上摒弃一定糟粕部分而推陈出新,切实立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制定更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遵循与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紧密联系。
在实际教学手段方式开发探索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对具体信息技术设备相关使用方法的准确掌握,通过具体提升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而切实体现具体教学理念的精准认知理解,不断挖掘发挥具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推动促进意义。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具体历史学科教学形式以及相关知识内容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充盈,提升强化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思考能力,有力保障学生自身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全面优化增强其自身历史素质修养及具体知识学习能力。
3创新教学渠道。
3.1以多媒体为主形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网络信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通过多媒体来展开,这不仅是因为多媒体是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科技网络结晶,还因为其可易操作性、普及性、便宜性和强大而多样化的功能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程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以多媒体与历史知识的融洽结合为主要方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3.2以思维导图软件为方法,深化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训练人发散性思维的工具,传统的思维导图操作不便,灵活性较差,形式单调,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功能多样、形式多变的思维导图软件应运而生,其可方便操作的特性和图片的插入等优点不仅方便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简化了讲课环节,吸引了学生游散的注意力,还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脉络,深化其对历史时空的把握。
例如,在学习完高一历史以后,利用思维导图软件,一起和学生进行了相关历史思维导图设计与制作,其中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为中心词,以“中国古代社会”“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社会”为次一级词,以“君主专制制度”“近现代民主探索潮流”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二级词,用曲线将这些先进行了串联;然后,由根据二级词往后衍生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体把握的程度,还促使他们将历史时、空进行了有效联结,推动了其思维转化能力的养成。
3.3以新型社交媒体为保障,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中,对新兴网络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以腾讯qq、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互性、广泛性、聚合性等特征,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随着它们本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壮大而日益扩大,尤其是移动终端和便携式网络的发展更使其地位愈发凸显。因此,合理地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扩展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要求。比如,qq和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交流最为常用的工具,在课堂活动之外,教师要经常利用这些社交软件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适当拓展,将一些历史知识相关的扩充性资料上传到群文件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有时也会将一些诸如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由来,又或者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个人抗争等历史故事以超链接的形式上传到班级群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还能促使他们养成正确利用社交软件的习惯,减免不必要的闲聊将宝贵的时间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是课程改革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又是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摆脱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高耗低效不良现状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莹.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6。
[2]马丽.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陈伟新.高中历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摘要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升学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意义。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摆在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转换教学理念。
在过往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习惯以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身份,单纯凭依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完成相关课堂知识授教。学生长期按部就班跟随教师步伐完成相关作业布置,过于强调机械记忆的灌输,填鸭的被动学习状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厌倦感,对于本就担负较大压力的高中学生而言甚至容易滋生抵触逃避情绪。因而,教师应当切实考虑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真实身心发展需求,结合具体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以及相关教育大纲要求,巧妙将信息化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较为直观立体地进行具体教学知识重难点部分的关联展示,促使学生更为清晰明了地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一定归纳总结,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善优化学生对具体历史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及记忆。
2改革教学方式。
伴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新课标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具体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创新思想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现。改革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往传统教学理念及相关方式,应当有所选择地继承并于此基础上摒弃一定糟粕部分而推陈出新,切实立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制定更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遵循与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紧密联系。
在实际教学手段方式开发探索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对具体信息技术设备相关使用方法的准确掌握,通过具体提升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而切实体现具体教学理念的精准认知理解,不断挖掘发挥具体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推动促进意义。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具体历史学科教学形式以及相关知识内容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充盈,提升强化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思考能力,有力保障学生自身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形成,全面优化增强其自身历史素质修养及具体知识学习能力。
3创新教学渠道。
3.1以多媒体为主形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网络信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通过多媒体来展开,这不仅是因为多媒体是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科技网络结晶,还因为其可易操作性、普及性、便宜性和强大而多样化的功能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程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以多媒体与历史知识的融洽结合为主要方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3.2以思维导图软件为方法,深化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训练人发散性思维的工具,传统的思维导图操作不便,灵活性较差,形式单调,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功能多样、形式多变的思维导图软件应运而生,其可方便操作的特性和图片的插入等优点不仅方便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简化了讲课环节,吸引了学生游散的注意力,还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脉络,深化其对历史时空的把握。
例如,在学习完高一历史以后,利用思维导图软件,一起和学生进行了相关历史思维导图设计与制作,其中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为中心词,以“中国古代社会”“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社会”为次一级词,以“君主专制制度”“近现代民主探索潮流”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二级词,用曲线将这些先进行了串联;然后,由根据二级词往后衍生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体把握的程度,还促使他们将历史时、空进行了有效联结,推动了其思维转化能力的养成。
3.3以新型社交媒体为保障,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中,对新兴网络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以腾讯qq、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互性、广泛性、聚合性等特征,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随着它们本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壮大而日益扩大,尤其是移动终端和便携式网络的发展更使其地位愈发凸显。因此,合理地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扩展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要求。比如,qq和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交流最为常用的工具,在课堂活动之外,教师要经常利用这些社交软件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适当拓展,将一些历史知识相关的扩充性资料上传到群文件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有时也会将一些诸如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由来,又或者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个人抗争等历史故事以超链接的形式上传到班级群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还能促使他们养成正确利用社交软件的习惯,减免不必要的闲聊将宝贵的时间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是课程改革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又是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摆脱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高耗低效不良现状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莹.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6。
[2]马丽.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陈伟新.高中历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一、搞好自主探究,增进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在合作中学习,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致命环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兴趣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那么,要想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科学搭配,合理分组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又能使他们认识到积极互赖、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它对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更为重要,要使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3)、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耐挫折能力差,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合作,有的同学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于是产生消极思想,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更有甚者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历史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在合作中学习,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致命环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兴趣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那么,要想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科学搭配,合理分组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又能使他们认识到积极互赖、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它对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更为重要,要使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3)、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耐挫折能力差,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合作,有的同学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于是产生消极思想,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更有甚者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历史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新课标在文本结构、课标内容及其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课程结构及其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和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高中历史三类课程和与其他高中课程之间的关联,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内容与时俱进。
新课程不仅只研究过去,更强调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的联系,关注当今,面向未来;不仅只研究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社会精英,同时关注普通民众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研究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同时关注每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将会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历史发展与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会认同接受对普通公民提出的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的人类历史,学生不仅会对人类文明取得的重大进步,有充分的感受,同时也对因为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清醒认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树立环保意识,自觉采取环保行动。
三、增加文化史比重。
人类思想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和特征,新课程重视历史知识中的人文背景知识的社会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都将成为历史教学中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提升东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和地位,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开阔的观察事野,更能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教化功用。
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期育人的职能,他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学习历史,还有利于学生处事智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方法重在探究、表达、交流,强调过程,体验、共享,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学习知识的能力时才能真正学好历史,这不仅是历史学习所需要的,也是现代公民终身学习的要求。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是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日常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我们相信,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将会真正把关注学生成长,服务于社会作为历史责任,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代公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课程结构及其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和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高中历史三类课程和与其他高中课程之间的关联,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内容与时俱进。
新课程不仅只研究过去,更强调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的联系,关注当今,面向未来;不仅只研究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社会精英,同时关注普通民众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研究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同时关注每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将会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历史发展与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会认同接受对普通公民提出的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的人类历史,学生不仅会对人类文明取得的重大进步,有充分的感受,同时也对因为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清醒认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树立环保意识,自觉采取环保行动。
三、增加文化史比重。
人类思想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和特征,新课程重视历史知识中的人文背景知识的社会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都将成为历史教学中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提升东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和地位,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开阔的观察事野,更能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教化功用。
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期育人的职能,他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学习历史,还有利于学生处事智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方法重在探究、表达、交流,强调过程,体验、共享,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学习知识的能力时才能真正学好历史,这不仅是历史学习所需要的,也是现代公民终身学习的要求。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是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日常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我们相信,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将会真正把关注学生成长,服务于社会作为历史责任,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代公民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