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大国崛起观后感12篇[朗读]
影片中的九个国家,全部具有以上特点。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践踏的对象?而在当前也不能称作一个世界强国呢?
通过影片的启示,或许能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很难发现无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观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或是时期,总是因循守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万年真理,不知变革为何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却在进入近现代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别国?
法治虽说是政治学中的上层建筑,但却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一个国家光有完备的法律系统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拥有法治的精神与契约精神。什么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呢?法治精神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尊重法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缺乏的。遍地的贪官与“土皇帝”不正是坚信手中的权利就是“法律”,才敢于勇于胡作非为吗?契约精神其实就是诚信。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只要形成契约就要履行,而中国现在恰恰缺的正是诚信?
归根结底,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重视程度低。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实,大国崛起这部影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崛起的途径。比如,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后发国家的崛起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例如,他们都很重视教育的崛起作用,德国在一战以前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五以上。他们还强调国家对经济崛起的主导作用,以国家为旗号去促进民间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腾飞。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中国现在要和平崛起,而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与深刻启迪,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通过影片的启示,或许能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很难发现无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观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或是时期,总是因循守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万年真理,不知变革为何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却在进入近现代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别国?
法治虽说是政治学中的上层建筑,但却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一个国家光有完备的法律系统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拥有法治的精神与契约精神。什么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呢?法治精神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尊重法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缺乏的。遍地的贪官与“土皇帝”不正是坚信手中的权利就是“法律”,才敢于勇于胡作非为吗?契约精神其实就是诚信。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只要形成契约就要履行,而中国现在恰恰缺的正是诚信?
归根结底,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重视程度低。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实,大国崛起这部影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崛起的途径。比如,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后发国家的崛起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例如,他们都很重视教育的崛起作用,德国在一战以前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五以上。他们还强调国家对经济崛起的主导作用,以国家为旗号去促进民间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腾飞。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中国现在要和平崛起,而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与深刻启迪,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黄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黄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黄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黄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国崛起】是央视大力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以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后崛起的大国为脉络,梳理了一遍世界历史。这部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同样大的争议。
无论是轰动还是争论,一个事实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首次站在宏伟的历史故事高度拍摄纪录片。不论是运用了大量电脑cg镜头的场景再现,还是大气磅礴的背景配乐,都表明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强烈的叙事目的,为正在经济起飞的中国表达一种崛起的诉求和欲望,为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寻找历史中世界大国称雄的借鉴。只是这样的参考,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眼中,不能满足,特别是政治改革。
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和民众需求的今天,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空前强大的互联网上,其批评的声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审视500年来的世界史,不是从传统的政治、战争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着眼于经济,就像武林高手的对决,没有悉心描写争斗过招的精彩纷呈,而是进而探求他们练武的过程,寻找他们制胜的关键,从而以昭后世以利来人。对经济的突出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那部电视纪录片如此详细的描述过总统山上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如何开展反垄断运动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到新奇的兴奋点。当然,我们不可能期待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够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讨,毕竟在数十分钟时间里讨论一个国家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取舍的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么我认为它就是成功的。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的确做到了,毕竟不能否认那些反对的声音也是思考的一种结果。而从经济角度来展开,配合制度保障(应该是经济政策)、科学创新、知识产权保障、国家竞争力、文化思想促进,这些命题又无不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里面纵然有所侧重(比如只谈“免于匮乏的自由”),难免也有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嫌疑(李斯特与德国统一所隐含的中国统一),但的确能够产生许多与前面类似的新鲜的视角,这一点对专业人士而言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确乎无疑是能够有所启发的。
反对的声音大多集中在这部电视纪录片在强调赛先生的力量的同时几乎完全忽视了德先生的存在,对大国崛起背后的制度保障、民主演进、市民社会没有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这的确是本片的一个遗憾。但是首先,我想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政治现实,那就是你很难保证一旦这部仅仅12集的电视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政治表达之后,会不会演变成另外一部【河殇】,这样不仅对主创人员个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风险,其后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而其实,当片中一再重复出现伏尔泰、卢梭的名字,一再通过法国先贤祠的隆重来昭示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对英国女王、俄国君主的开明专制的肯定,通过对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赞赏描述,它的政治表达其实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虽然全片尽量在回避这个话题,但无疑通过不同侧面不同方位的讲述,这些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表达根本不可能从大国崛起这个命题当中分离出来。
能够引起争议的创作才是好创作,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起人们的想像和思考,同时阐发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更为深刻的认识。记得这样的讨论还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时候,这部10年来最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同样在得到了大量关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非议,也同样在巨大的欢呼声中产生了等量分贝的批评声,但这无损于这部电视剧的优秀,因为它已经非常出色的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正如今天的【大国崛起】一样,哪怕是我的批评和遗憾,也难以否认这部片子本身的启发和催化。这样的场景,多少让我觉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贵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带给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通过沙龙欢迎新兴阶层表达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终也还是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该誓死捍卫的封建君王。这其间,历史的吊诡与玄妙,倒是值得批评者与观众再三回味一下的。
真正让我不满意的是这部纪录片里的那些各国专家学者,本来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他们应该能够带来更多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观点,而身为崛起当事国的代表,他们也完全可以带来大量直观、清晰的见解。可惜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发言比旁白还要四平八稳、政治正确,这些乏味的发言如果凑巧你不在电视机前而无法看到字幕的话,也完全不会影响你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看和理解。他们的言论与他们所顶着的头衔完全不能匹配,不管是后期剪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些专家学者言论的所有价值也就是为了这部背景宏大、目的高远的纪录片应应景、助助兴?
我以为,大国(power)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相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言,倒是无论个人收入还是居民幸福感都排名世界前列的芬兰或者瑞士,是依靠怎样的一种制度和力量,为他们的普通民众带来最大化的福祉,也许更能让黔首黎民关心。只是我们“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形而上情绪太过强烈,因袭五千年的血液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随着这样一部澎湃激昂的纪录片而沸腾。但是看到后起的俄罗斯时,我们终于发现,所谓的大国崛起,虽然会带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高的荣耀与辉煌,但同样可能成为人民的噩梦与灾难。这个时候,崛起是虚幻的,大而不强,大而无当,千万人的血汗和生命,最终只变成了寥若晨星稀若秃发的几个伟人的文治武功罢了。这样的大国,是反动的。历史上,伟大永远只属于历史的少数派,普通人最需要的,还是对自身生活的保障、公平的机会、正义的实现而已。有时候仰望星空太久,的确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脚下,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脚下却可以生出庄稼。将大而无当的大国争霸转向对公民个人自由和民生生活的关注,这才应当是历史的进步,这也应该是文明社会所应当具备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里,分别以“大国之迷”、“大国之惑”、“大国之路”、“大国之思”等为题作了一个总结,不过真要在我看来,这里的命题不该是“什么样的大国”,而应是“谁的大国”,不是“如何崛起”,而是“为何崛起”?
无论是轰动还是争论,一个事实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首次站在宏伟的历史故事高度拍摄纪录片。不论是运用了大量电脑cg镜头的场景再现,还是大气磅礴的背景配乐,都表明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主创人员强烈的叙事目的,为正在经济起飞的中国表达一种崛起的诉求和欲望,为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寻找历史中世界大国称雄的借鉴。只是这样的参考,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眼中,不能满足,特别是政治改革。
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和民众需求的今天,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空前强大的互联网上,其批评的声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来审视500年来的世界史,不是从传统的政治、战争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着眼于经济,就像武林高手的对决,没有悉心描写争斗过招的精彩纷呈,而是进而探求他们练武的过程,寻找他们制胜的关键,从而以昭后世以利来人。对经济的突出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那部电视纪录片如此详细的描述过总统山上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如何开展反垄断运动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到新奇的兴奋点。当然,我们不可能期待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够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讨,毕竟在数十分钟时间里讨论一个国家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取舍的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么我认为它就是成功的。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的确做到了,毕竟不能否认那些反对的声音也是思考的一种结果。而从经济角度来展开,配合制度保障(应该是经济政策)、科学创新、知识产权保障、国家竞争力、文化思想促进,这些命题又无不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里面纵然有所侧重(比如只谈“免于匮乏的自由”),难免也有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嫌疑(李斯特与德国统一所隐含的中国统一),但的确能够产生许多与前面类似的新鲜的视角,这一点对专业人士而言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确乎无疑是能够有所启发的。
反对的声音大多集中在这部电视纪录片在强调赛先生的力量的同时几乎完全忽视了德先生的存在,对大国崛起背后的制度保障、民主演进、市民社会没有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这的确是本片的一个遗憾。但是首先,我想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政治现实,那就是你很难保证一旦这部仅仅12集的电视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政治表达之后,会不会演变成另外一部【河殇】,这样不仅对主创人员个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风险,其后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而其实,当片中一再重复出现伏尔泰、卢梭的名字,一再通过法国先贤祠的隆重来昭示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对英国女王、俄国君主的开明专制的肯定,通过对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赞赏描述,它的政治表达其实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虽然全片尽量在回避这个话题,但无疑通过不同侧面不同方位的讲述,这些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表达根本不可能从大国崛起这个命题当中分离出来。
能够引起争议的创作才是好创作,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起人们的想像和思考,同时阐发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更为深刻的认识。记得这样的讨论还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时候,这部10年来最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同样在得到了大量关注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非议,也同样在巨大的欢呼声中产生了等量分贝的批评声,但这无损于这部电视剧的优秀,因为它已经非常出色的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正如今天的【大国崛起】一样,哪怕是我的批评和遗憾,也难以否认这部片子本身的启发和催化。这样的场景,多少让我觉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贵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带给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通过沙龙欢迎新兴阶层表达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终也还是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该誓死捍卫的封建君王。这其间,历史的吊诡与玄妙,倒是值得批评者与观众再三回味一下的。
真正让我不满意的是这部纪录片里的那些各国专家学者,本来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他们应该能够带来更多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观点,而身为崛起当事国的代表,他们也完全可以带来大量直观、清晰的见解。可惜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发言比旁白还要四平八稳、政治正确,这些乏味的发言如果凑巧你不在电视机前而无法看到字幕的话,也完全不会影响你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看和理解。他们的言论与他们所顶着的头衔完全不能匹配,不管是后期剪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些专家学者言论的所有价值也就是为了这部背景宏大、目的高远的纪录片应应景、助助兴?
我以为,大国(power)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相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言,倒是无论个人收入还是居民幸福感都排名世界前列的芬兰或者瑞士,是依靠怎样的一种制度和力量,为他们的普通民众带来最大化的福祉,也许更能让黔首黎民关心。只是我们“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形而上情绪太过强烈,因袭五千年的血液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随着这样一部澎湃激昂的纪录片而沸腾。但是看到后起的俄罗斯时,我们终于发现,所谓的大国崛起,虽然会带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高的荣耀与辉煌,但同样可能成为人民的噩梦与灾难。这个时候,崛起是虚幻的,大而不强,大而无当,千万人的血汗和生命,最终只变成了寥若晨星稀若秃发的几个伟人的文治武功罢了。这样的大国,是反动的。历史上,伟大永远只属于历史的少数派,普通人最需要的,还是对自身生活的保障、公平的机会、正义的实现而已。有时候仰望星空太久,的确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脚下,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脚下却可以生出庄稼。将大而无当的大国争霸转向对公民个人自由和民生生活的关注,这才应当是历史的进步,这也应该是文明社会所应当具备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里,分别以“大国之迷”、“大国之惑”、“大国之路”、“大国之思”等为题作了一个总结,不过真要在我看来,这里的命题不该是“什么样的大国”,而应是“谁的大国”,不是“如何崛起”,而是“为何崛起”?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报告会,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2016年11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讲视频,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新中国一路走来是如此得不易,100年前多少仁人志士尝试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国,他们前赴后继,无畏无惧,九死一生,真可谓惊心动魄。
多灾多难的中国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时代都有中华民族的脊梁出现,这些民族之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只为救国图强。
我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在历史书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此得担当,如此得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
当我的心与先辈链接起来时,心中隐隐地痛,在车上痛哭了一场。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现如今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子孙,因为我们活得没有担当。
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软,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当心渐渐开始光明起来,那一刻我触到了先辈的心灵,致良知唤醒了我那颗久被尘封的心。
当年四万万中国人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组织观念,人民的心在昏睡。当年抗日英雄杨靖宇被身边的人出卖,很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功利。老乡劝杨靖宇不如投降,杨靖宇说过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惊天动地的一问,视死如视归,中国的脊梁就是心中的那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有的被开除、有的当汉奸,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从头走到尾:毛泽东和董必武。
几十年之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如此艰难,没有红地毯,没有夹道欢迎,不尽的流血牺牲与叛卖,为了什么?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觉醒?
邓小平说:“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的先辈如此轰轰烈烈、前赴后继,而我们如今做了什么?我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此心被问得实在惭愧,此心被问得生生地疼?
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一路走来,今天我们物质富裕,丰衣足食,但我们又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无尽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来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辈肩膀头子很硬,扛过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需要我们醒来,继承!担当!中国梦需要我们的脊梁。
如今的我们,肩膀头子也要像先辈一样很硬,扛起我们的责任,祖国再也不会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啦。
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老师们的觉醒和对我们的唤醒,我要去入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后代子孙,只为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肩膀头子硬一回,像先辈一样成为后人的脊梁。
多灾多难的中国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时代都有中华民族的脊梁出现,这些民族之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只为救国图强。
我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在历史书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此得担当,如此得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
当我的心与先辈链接起来时,心中隐隐地痛,在车上痛哭了一场。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现如今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子孙,因为我们活得没有担当。
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软,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当心渐渐开始光明起来,那一刻我触到了先辈的心灵,致良知唤醒了我那颗久被尘封的心。
当年四万万中国人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组织观念,人民的心在昏睡。当年抗日英雄杨靖宇被身边的人出卖,很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功利。老乡劝杨靖宇不如投降,杨靖宇说过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惊天动地的一问,视死如视归,中国的脊梁就是心中的那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有的被开除、有的当汉奸,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从头走到尾:毛泽东和董必武。
几十年之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如此艰难,没有红地毯,没有夹道欢迎,不尽的流血牺牲与叛卖,为了什么?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觉醒?
邓小平说:“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的先辈如此轰轰烈烈、前赴后继,而我们如今做了什么?我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此心被问得实在惭愧,此心被问得生生地疼?
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一路走来,今天我们物质富裕,丰衣足食,但我们又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无尽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来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辈肩膀头子很硬,扛过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需要我们醒来,继承!担当!中国梦需要我们的脊梁。
如今的我们,肩膀头子也要像先辈一样很硬,扛起我们的责任,祖国再也不会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啦。
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老师们的觉醒和对我们的唤醒,我要去入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后代子孙,只为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肩膀头子硬一回,像先辈一样成为后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