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又称眼上腭褐青色痣,1938年太田首先报道此病,因此称之太田痣。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内而形成的病变。而有的研究认为可能不是黑素细胞的残留,而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
日本人发病率较高,为0.3%~1%,我国没有对此进行过调查,估计与日本的发病率相似。在我们遇见的病人中,有一个村子1000多人口,有3~5例太田痣,协和医院2000多人中有3例,在北京的一所中学约3000人的学生中有5例。此病主要发生在女性,偶有男性者。50%是在出生时就存在,其他部分是10~25岁时出现。出生时的皮损一般呈褐色,进入约16岁时变成褐黑色、蓝灰色或墨色,30岁以后黑色开始减轻,面积减少,但是在40岁之后黑色又开始加深。发生的部位是一侧的面部如颞、颧、颊、上眼睑、鼻的一侧或鼻尖部,约30%的病人同侧的巩膜有黑色斑点。此病未见有恶变报道。
太田痣是一种先天性色素斑性皮肤病。起源于真皮黑色细胞,黑色颗粒位于真皮深层。常发生于面部沿三叉神经第1、2支分布,多为单侧。约有一半以上同侧巩膜蓝染。皮损不规则,大小不等,棕色、灰蓝色、黑蓝色或青灰色,无浸润斑片。多在生后或儿童及青年期出现,女性多见。须与蓝痣、蒙古斑、伊藤痣等鉴别。无有效治疗。
皮损特点:女性多见,好发于单侧上下眼睑、颧骨及颊部。为青灰褐色、蓝色、黑色或紫色的斑点或斑。多无浸润,但某些部位皮损可轻度隆起或浸润。常同时累及巩膜及上腭。偶有同时伴发脉络膜、虹膜或脑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报道。
治疗原则:可试用液氮冷冻治疗及皮肤磨削术治疗。新近有报道采用多波长、超脉冲激光治疗。
- 生活问答
- 答案列表
什么是太田痣[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