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原因众多,为了简便,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及“未明热”三种。
1.感染性发热。
所谓感染性发热是指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它们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人体内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而释出致热原,从而导致发热。感染性发热根据其病程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发热和慢性感染性发热。常见的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均有以下几种症状:
(1)有一定的诱因 如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过量饮酒、进食不洁食物史或到过疫源地,接触传染病人等。
(2)起病突然,大多无先兆症状 发病后在数小时内体温可达39~40℃,并持续不退。
(3)发热前大多有畏寒和寒战。
(4)发热伴有全身症状 如全身肌肉酸痛、头痛、眼痛、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5)明显的感染局部症状 如呼吸道感染大多有咳嗽、咳痰和胸痛;消化道感染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非感染性发热。
所谓非感染性发热是相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其特点是发热病史较长。主要见于以下几类原因:
(1)吸收热 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发热,如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后;血管栓塞后,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等导致机体对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多见于结缔组织病、风湿热、药物热和血清热等。
(3)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由于物理性或化学性因素的影响而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骨骨折等均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
(4)内分泌与代谢功能失常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失水等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而致发热。
(5)皮肤散热功能障碍 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发热多为低热。
3.“未明热”
目前有少数急性发热病人自始至终不能查明病因,所以临床上称之为“未明热”。“未明热”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夏、秋二季,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预后良好。虽然目前的检查手段尚不能做出病原学诊断,但因大多伴有急性感染发热的全身症状,所以估计“未明热”与感染有关。
- 生活问答
- 答案列表
发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