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肌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探讨,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研究以多层次同时进行,既有临床观察,又有实验研究,不仅从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而且从基因水平也有了可喜的突破。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种心肌病的研究动态。
(1)扩张型心肌病: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免疫反应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改变。早在90年代初,国外有关学者就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能结合到心肌线粒体内膜,干扰atp转运,使胞浆atp含量减少,而线粒体内atp含量增加,胞浆-线粒体atp磷酸化电位下降,心肌细胞氧耗量增加25倍,乳酸产量增加2倍。引起心肌细胞内能量传递和供求平衡失调,损害心肌功能,是引起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另外这种自身抗体引起的心肌损害具有钙依赖性,可以通过钙拮抗剂预防。
还有的研究从另一角度也证明:自身免疫反应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变化,国外学者machael首先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抗心肌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1996年阜外医院中德实验室和山西医科大学先后在我国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检测到这两种自身抗体,而且还发现抗体滴度与心功能显著相关。现有资料表明,这两种受体的自身抗体对各该受体均有激动剂样刺激作用,但刺激强度不同。有学者认为β1受体的自身抗体长期过度刺激受体的作用要强于m2受体自身抗体对受体的刺激作用,并认为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长期过度刺激作用可能是引起心肌损害的原因之一,因而主张对dcm自身抗体阳性患者采用持续的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另外还有人主张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adp/atp载体自身抗体阳性期间采用短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较好疗效,可以改善左室功能,但长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从分子生物医学水平研究扩张型心肌病的还不多。1997年阜外医院中德实验室从基因水平开始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有关基因变异位点的初期探索,相信在有关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会有所突破。
(2)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特发性心肌病,大约5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已明确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约50%为散发性。1990年国外学者首次报告一白种人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与心脏肌凝蛋白重链基因连锁,随后一些学者相继在不同种族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心脏β肌凝蛋白重链基因存在多种错义突变,并发现这些突变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
199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有关学者在中国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β肌凝蛋白重链基因突变,进一步提示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有着同样的发病机制。对这类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对于阐明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起源和发病频率有着同样的意义。
- 生活问答
- 答案列表
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未来是什么[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