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敲响,从这一刻起,新出生的婴儿已经成为20后。曾经教过的第一批学生还是八五后,那时候学生喊我姐,而现在九零后也开始步入而立之年了,我们七零后的岁月列车驶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2020,曾经多么遥远的一个数字,仿佛是还美国诗人雷蒙德·卡佛曾经写的那首诗《到2020》,很显然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对未来的畅想。若真到了那一年,还记得曾经的彼此吗?那些年少的誓言,风中的承诺呢?2020,在地球上幸运活着的人们,又将和年轻一代谈及“过去”的谁。
“总得有些什么 / 用来盼望”,愿世界如你所愿,历尽艰难的时运,都能拥有足够幸运。世界曾以痛吻我,我却依然报之以歌。今夜,让我在时间的洪流中驻足,轻轻地读起这首诗?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
对他们的朋友们谈起。
他曾记得那么多!他曾和谁是朋友。
一起度过好时光。
在那个盛大的舞会上。
每个人都在场。他们跳舞。
庆祝,直到天亮。他们彼此。
相拥着跳舞。
直到太阳升起。
现在他们全都走了。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被谈起——。
他认识他们,和他们握手。
拥抱他们,整夜待在。
他们温暖的屋子里。曾经爱过他们。
朋友们,我爱你们,真的。
我希望我足够幸运,足够荣幸。
能活下去,承受见证。
相信我,我将只谈你们。
最光辉的事和我们此刻的时光。
对于幸存者来说,总得有些什么?
用来盼望。慢慢地变老。
慢慢地失去一切和所有人。
今天,我陪爱人乘火车回老家,探望婆婆,顺便帮助解决家庭矛盾。在火车上,我们俩聊起了时间。现在的时间长度似乎没有以前长了。过去一周感觉很漫长,熬到周末会长长地松一口气。现在每天感觉没干多少事就下班了,一周更是不经过,学生还没怎么学习就到周末了。三个月又三个月,眨眼又一年过去。我原来喜欢晚上写长论文、读书,现在越来越不敢依赖晚上时间了。2019年明明还没有怎么过,怎么就gameover了?
不止我们俩有这种疑惑,网上有不少帖子在发出时间变快的感慨,跟帖赞同的人数之多超出我的想象。甚至有人说,从2012年之后,地球曾经瞬间毁灭,现在我们人类是生活在虚拟空间里。到底是不是时间变快了呢?有人说:时间确实变快了,加速很明显,现在的一天和以前的一天时长明显不对等。还有人提出:如果时间流速被加快,那么思考速度也会变快,但是记忆中的速度不变,所以会察觉到这种变化。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使我们感觉到时间流速变化的意识,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吗?如果不是,我们就不可能感知到时间流速的变化。
带着疑惑,我在寻找答案。人们总是说,人越大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觉得时间走得越来越快。这应该是心理上的感觉吧。有没有可能现在的一天24小时真的受到了某种“力场”、“磁场”什么的影响走得比以前快了,因为表上指针及所有计时的东西都跟着变快了,所以实际上我们没办法知道,但是心理上就感觉到不一样,才会产生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感觉?
在知乎上找到一种解释,说这种有趣的现象,其实很早就有学者研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学家让年轻人和老人做出对时间的比喻。年轻人想出来的比喻通常是“平静无波的大海”,现在流行的“岁月静好“这个词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而老人的比喻大多类似“加速飞奔的火车”。类似的试验在过去的100多年内被多次重复,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法国哲学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1年的时间在人的记忆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你1岁的时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当你50岁的时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这样,你的生命越长,1年时间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这意味着让一个5岁的小孩为圣诞节等待24天,相当于让一个54岁的的人等待1年。
那是不是说:随着年龄增加,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也许,是我们老了。
2020年的第一天,在对时间的疑惑中又溜走了。
新的一年,愿我能多读书,多学会一些技能,让自己知识不断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愿我们怀着希望,奔跑在路上,愿我们的生活永远热气腾腾。
2020,曾经多么遥远的一个数字,仿佛是还美国诗人雷蒙德·卡佛曾经写的那首诗《到2020》,很显然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对未来的畅想。若真到了那一年,还记得曾经的彼此吗?那些年少的誓言,风中的承诺呢?2020,在地球上幸运活着的人们,又将和年轻一代谈及“过去”的谁。
“总得有些什么 / 用来盼望”,愿世界如你所愿,历尽艰难的时运,都能拥有足够幸运。世界曾以痛吻我,我却依然报之以歌。今夜,让我在时间的洪流中驻足,轻轻地读起这首诗?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
对他们的朋友们谈起。
他曾记得那么多!他曾和谁是朋友。
一起度过好时光。
在那个盛大的舞会上。
每个人都在场。他们跳舞。
庆祝,直到天亮。他们彼此。
相拥着跳舞。
直到太阳升起。
现在他们全都走了。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被谈起——。
他认识他们,和他们握手。
拥抱他们,整夜待在。
他们温暖的屋子里。曾经爱过他们。
朋友们,我爱你们,真的。
我希望我足够幸运,足够荣幸。
能活下去,承受见证。
相信我,我将只谈你们。
最光辉的事和我们此刻的时光。
对于幸存者来说,总得有些什么?
用来盼望。慢慢地变老。
慢慢地失去一切和所有人。
今天,我陪爱人乘火车回老家,探望婆婆,顺便帮助解决家庭矛盾。在火车上,我们俩聊起了时间。现在的时间长度似乎没有以前长了。过去一周感觉很漫长,熬到周末会长长地松一口气。现在每天感觉没干多少事就下班了,一周更是不经过,学生还没怎么学习就到周末了。三个月又三个月,眨眼又一年过去。我原来喜欢晚上写长论文、读书,现在越来越不敢依赖晚上时间了。2019年明明还没有怎么过,怎么就gameover了?
不止我们俩有这种疑惑,网上有不少帖子在发出时间变快的感慨,跟帖赞同的人数之多超出我的想象。甚至有人说,从2012年之后,地球曾经瞬间毁灭,现在我们人类是生活在虚拟空间里。到底是不是时间变快了呢?有人说:时间确实变快了,加速很明显,现在的一天和以前的一天时长明显不对等。还有人提出:如果时间流速被加快,那么思考速度也会变快,但是记忆中的速度不变,所以会察觉到这种变化。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使我们感觉到时间流速变化的意识,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吗?如果不是,我们就不可能感知到时间流速的变化。
带着疑惑,我在寻找答案。人们总是说,人越大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觉得时间走得越来越快。这应该是心理上的感觉吧。有没有可能现在的一天24小时真的受到了某种“力场”、“磁场”什么的影响走得比以前快了,因为表上指针及所有计时的东西都跟着变快了,所以实际上我们没办法知道,但是心理上就感觉到不一样,才会产生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感觉?
在知乎上找到一种解释,说这种有趣的现象,其实很早就有学者研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学家让年轻人和老人做出对时间的比喻。年轻人想出来的比喻通常是“平静无波的大海”,现在流行的“岁月静好“这个词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而老人的比喻大多类似“加速飞奔的火车”。类似的试验在过去的100多年内被多次重复,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法国哲学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1年的时间在人的记忆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你1岁的时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当你50岁的时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这样,你的生命越长,1年时间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这意味着让一个5岁的小孩为圣诞节等待24天,相当于让一个54岁的的人等待1年。
那是不是说:随着年龄增加,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也许,是我们老了。
2020年的第一天,在对时间的疑惑中又溜走了。
新的一年,愿我能多读书,多学会一些技能,让自己知识不断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愿我们怀着希望,奔跑在路上,愿我们的生活永远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