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源:1776年,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 中提出了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原理,颂扬以利己为动机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该制度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西方微观经济学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以利己为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最优。这就是说,如果每个消费者都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每个生产者都追求最大利润,那么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他们不仅能做到,而且还会不自觉地使社会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但现实经济无法达到完全竞争经济所要求的条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
二、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次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次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