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乞巧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认为它形成于先秦或者更早的时候。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星、牛郎星的传说密切相关,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命名织女星、牛郎星的呢?
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已经有所涉及。《史记·秦本纪》的开头这样写道:“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意思是说,秦的祖先是“五帝”里的颛顼帝的孙女,名字叫女修。一天,女修正坐在那里纺织,一只燕子飞过,掉下了一颗蛋,女修捡起来吃了,后来就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是秦人的第一个男性祖先。那么女修是怎样一个人?关于女修的事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织”。实际上,女修就是最早的织女的原型。
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海上经常能够看到日月运行和星星密布,所以,秦人是较早对天文有深入了解的一群人。据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把在山东奄(山东曲阜之东)一带居住的秦人全部西迁了。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迁于朱圉山。朱圉山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一座山,与陇南市礼县交界。这是清华简中明确记载的。
根据甘肃省历史学家祝中熹先生的研究,秦人第一次被迁于陇右是在更早的尧舜时代,因为当时要派懂得天文的人到西部去考察日月运行的情况。到了西周时期,秦人被迁到朱圉山后,有一部分人逐渐沿着西汉水上游进入礼县、西和县等地。所以史书上说,秦人早期生活于天水西南的古西犬丘地区(今礼县、盐官一带)。20世纪90年代,在礼县城东的大堡子山发现了早期秦文化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和乐器。学界研究认为,这里就是秦公先王的大墓,这也证明了秦人正是从这里发迹的。
秦人自遥远的东方迁到西汉水流域以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祖先,于是他们就把西汉水附近的星带——一片能够在秋天看到的、像河流一样的星带命名为“汉”。因为他们在西汉水上游居住,所以他们把天上的那条星河命名为“汉”。上古时候天河不叫天河,也不叫银河,就叫作“汉”。《诗经》中就有《云汉》这首诗,云汉的“汉”指的就是汉水,也叫天汉。然后,他们又把天汉边上一颗最亮的星,也是整个北半球看起来最亮的一颗星——零等星命名为织女星,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始祖。这就是与七夕相关的织女星的来历。
再来说说牛郎星。在古代,牛郎星也被称为牵牛星。这个牵牛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为了纪念周人的祖先。周人发祥于甘肃陇东一带,尤其是在庆阳,到现在还有周先祖的灵庙、遗址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庆阳有一条河叫马莲河,周人最早的居住地就在马莲河流域。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时期的陇东庆阳地区是一处农牧交错地带,有可资早期农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广袤而深厚的黄土地,所以甘肃陇东庆阳一带曾经是周人长期创业、发展的地方。
周人也学习秦人,以命名天上星星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祖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秦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有竞争。
在天河的另一侧,也有一颗很亮的星——一等星,周人就把它命名为牵牛星。为什么把它命名为牵牛星呢?《山海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说,“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文献记载中的周人历史是从其始祖后稷开始的,“后稷”曾经是上古时期负责农业工作的最高职官名。作为周人祖先的第三代,叔均继承了后稷的业绩,发明了牛耕。牛耕的发明意义重大,它一下子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因此周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在《诗经》的很多诗中都有所反映。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而上古时候周人掌握了最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在农业科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牵牛星正反映了周人在农耕文化中留存的传统。
周人在陇东一带,秦人在陇南一带,地缘相近的周秦文化交融,诞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而更重要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真正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基本形态就是男耕女织,这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见,甘肃陇南的乞巧风俗,虽然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县里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它们保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对陇东南的风俗文化作整体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星、牛郎星的传说密切相关,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命名织女星、牛郎星的呢?
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已经有所涉及。《史记·秦本纪》的开头这样写道:“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意思是说,秦的祖先是“五帝”里的颛顼帝的孙女,名字叫女修。一天,女修正坐在那里纺织,一只燕子飞过,掉下了一颗蛋,女修捡起来吃了,后来就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是秦人的第一个男性祖先。那么女修是怎样一个人?关于女修的事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织”。实际上,女修就是最早的织女的原型。
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海上经常能够看到日月运行和星星密布,所以,秦人是较早对天文有深入了解的一群人。据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把在山东奄(山东曲阜之东)一带居住的秦人全部西迁了。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迁于朱圉山。朱圉山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一座山,与陇南市礼县交界。这是清华简中明确记载的。
根据甘肃省历史学家祝中熹先生的研究,秦人第一次被迁于陇右是在更早的尧舜时代,因为当时要派懂得天文的人到西部去考察日月运行的情况。到了西周时期,秦人被迁到朱圉山后,有一部分人逐渐沿着西汉水上游进入礼县、西和县等地。所以史书上说,秦人早期生活于天水西南的古西犬丘地区(今礼县、盐官一带)。20世纪90年代,在礼县城东的大堡子山发现了早期秦文化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和乐器。学界研究认为,这里就是秦公先王的大墓,这也证明了秦人正是从这里发迹的。
秦人自遥远的东方迁到西汉水流域以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祖先,于是他们就把西汉水附近的星带——一片能够在秋天看到的、像河流一样的星带命名为“汉”。因为他们在西汉水上游居住,所以他们把天上的那条星河命名为“汉”。上古时候天河不叫天河,也不叫银河,就叫作“汉”。《诗经》中就有《云汉》这首诗,云汉的“汉”指的就是汉水,也叫天汉。然后,他们又把天汉边上一颗最亮的星,也是整个北半球看起来最亮的一颗星——零等星命名为织女星,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始祖。这就是与七夕相关的织女星的来历。
再来说说牛郎星。在古代,牛郎星也被称为牵牛星。这个牵牛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为了纪念周人的祖先。周人发祥于甘肃陇东一带,尤其是在庆阳,到现在还有周先祖的灵庙、遗址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庆阳有一条河叫马莲河,周人最早的居住地就在马莲河流域。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时期的陇东庆阳地区是一处农牧交错地带,有可资早期农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广袤而深厚的黄土地,所以甘肃陇东庆阳一带曾经是周人长期创业、发展的地方。
周人也学习秦人,以命名天上星星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祖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秦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有竞争。
在天河的另一侧,也有一颗很亮的星——一等星,周人就把它命名为牵牛星。为什么把它命名为牵牛星呢?《山海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说,“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文献记载中的周人历史是从其始祖后稷开始的,“后稷”曾经是上古时期负责农业工作的最高职官名。作为周人祖先的第三代,叔均继承了后稷的业绩,发明了牛耕。牛耕的发明意义重大,它一下子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因此周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在《诗经》的很多诗中都有所反映。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而上古时候周人掌握了最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在农业科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牵牛星正反映了周人在农耕文化中留存的传统。
周人在陇东一带,秦人在陇南一带,地缘相近的周秦文化交融,诞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而更重要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真正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基本形态就是男耕女织,这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见,甘肃陇南的乞巧风俗,虽然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县里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它们保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对陇东南的风俗文化作整体研究,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