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在文学艺术上也崇尚“文隐深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讲究言外之意,重在义生文外。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比如,诗词中以“晴”谐“情”,以“丝”谐“思”,以“莲”谐“怜”等。尤其是对“利”“害”“吉”“凶”等事关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的大事,更需谨言慎行。
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比如传统婚礼中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家长们为赴考学子准备糕点和粽子,取“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可见,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所谐之音虚实相生,可以达到隐秀蕴藉、内外和谐的表意效果。不仅如此,所谐物象间的陌生感,更平添了几分幽默与谑趣。汉语谐音文化,就是通过支配汉语字词的读音,进而支配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借由以实现心之所向。它将“声”与“形”、“声”与“心”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化。
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比如传统婚礼中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家长们为赴考学子准备糕点和粽子,取“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可见,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所谐之音虚实相生,可以达到隐秀蕴藉、内外和谐的表意效果。不仅如此,所谐物象间的陌生感,更平添了几分幽默与谑趣。汉语谐音文化,就是通过支配汉语字词的读音,进而支配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借由以实现心之所向。它将“声”与“形”、“声”与“心”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