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过,进入数九寒天,古人很贴心地将冬季的最后两个节气命名为:小寒、大寒。仅从名字上看,天气一天寒似一天,越来越冷的样子。《数九歌》也这样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进入小寒的时候,二九正走到中间,到大寒,已是冰冻三尺。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当然会是最冷的时候。
不过,数据告诉我们,在很多年份,小寒竟是比大寒冷的。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里列出几组数据:
问:极端最低气温纪录更容易发生在哪个节气?
答:第一名:小寒,37%;第二名:冬至,23%;第三名:大寒,22%;第四名:立春,13%。
而从1951年到2015年,65年来全国平均气温数据也显示:
有42%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有24%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有34%的年份,大寒、小寒之间是“没大没小”的基本持平。
看来,与“大雪”并不代表降雪量比“小雪”大类似,“大寒”也未必比“小寒”寒——“小、大”在这样的节气命名上更多表现出一种思维的惯性和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科学的数据验证。当然,小寒大寒比冷,也要看南北地域。
但从造字来看,“寒”的字象却充分说明了古人观察外物进行总结抽象的智慧。
克鼎(周晚期)金文。
“寒”是一个会意字。如何用有形的字来表示人对寒冷的主观感受?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每到冬季寒冷季节,就将房屋门窗涂泥塞缝,以此抵御寒风的侵袭。《诗经·豳风·七月》讲:“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正是隆冬时节劳动人民猫冬的生活写照。现代社会人们御寒有棉衣、羽绒服、丝棉被,但古代贫苦民众却远没有那么多用以御寒的物资,尤其是在棉花没有传入我国之前,用不起丝绸的人们只好在冬服、被衾里填“絮”做“胎”,比如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等等。这样的“絮”当然质量很差,所谓“败絮其中”
“寒”字的字象正反映出这样的社会现实。“寒”的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屋里有“人”,人藏在“茅草”之中避寒,看上去就很冷的样子。而且不单如此,“寒”字下还特意加了由两横构成的“冰”字( ),重点说明这是“结冰”的时节,可以对比下“冬”字。
寒冷是自然天气,对人而言更是一种体感。在科学远不发达的日子里,古人通过观象测时定季节、授农时,在寒冬腊月数着日子盼着太阳北归、阳气复苏。当寒冷到极致的时候,不正是物极必反的时候。
身体的感觉和心理思维相关联,所以,从小寒到大寒的命名,与其说是一种主观感受的错觉,更不如说是一种对寒冷结束的期盼。正像2023年的元旦,很多人都在期盼:过了这个冬天,就是春暖花开。
不过,数据告诉我们,在很多年份,小寒竟是比大寒冷的。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里列出几组数据:
问:极端最低气温纪录更容易发生在哪个节气?
答:第一名:小寒,37%;第二名:冬至,23%;第三名:大寒,22%;第四名:立春,13%。
而从1951年到2015年,65年来全国平均气温数据也显示:
有42%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有24%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有34%的年份,大寒、小寒之间是“没大没小”的基本持平。
看来,与“大雪”并不代表降雪量比“小雪”大类似,“大寒”也未必比“小寒”寒——“小、大”在这样的节气命名上更多表现出一种思维的惯性和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科学的数据验证。当然,小寒大寒比冷,也要看南北地域。
但从造字来看,“寒”的字象却充分说明了古人观察外物进行总结抽象的智慧。
克鼎(周晚期)金文。
“寒”是一个会意字。如何用有形的字来表示人对寒冷的主观感受?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每到冬季寒冷季节,就将房屋门窗涂泥塞缝,以此抵御寒风的侵袭。《诗经·豳风·七月》讲:“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正是隆冬时节劳动人民猫冬的生活写照。现代社会人们御寒有棉衣、羽绒服、丝棉被,但古代贫苦民众却远没有那么多用以御寒的物资,尤其是在棉花没有传入我国之前,用不起丝绸的人们只好在冬服、被衾里填“絮”做“胎”,比如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等等。这样的“絮”当然质量很差,所谓“败絮其中”
“寒”字的字象正反映出这样的社会现实。“寒”的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屋里有“人”,人藏在“茅草”之中避寒,看上去就很冷的样子。而且不单如此,“寒”字下还特意加了由两横构成的“冰”字( ),重点说明这是“结冰”的时节,可以对比下“冬”字。
寒冷是自然天气,对人而言更是一种体感。在科学远不发达的日子里,古人通过观象测时定季节、授农时,在寒冬腊月数着日子盼着太阳北归、阳气复苏。当寒冷到极致的时候,不正是物极必反的时候。
身体的感觉和心理思维相关联,所以,从小寒到大寒的命名,与其说是一种主观感受的错觉,更不如说是一种对寒冷结束的期盼。正像2023年的元旦,很多人都在期盼:过了这个冬天,就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