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神兽,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相处状况如下:
前三分钟:母慈子孝。
后三分钟:如果我有罪请用法律制裁我,而不是让他来折磨我。
很多家长的心情,都在随着孩子的表现在大起落落落落落落……。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落差呢?无非是被孩子身上的一些“怪癖”弄烦了,搞怕了。
我家孩子就跟个“话痨”一样,一天到晚问问问。
为啥我家孩子看到我干啥,都要学呢?好烦人。
让干点啥,磨蹭半天,最后给我说“不敢”
孩子“拆家”怎么办?毕竟苹果笔记本挺贵的。
很多家长把孩子们的这些行为看成“臭毛病”,这真的是毛病吗?
实际上,孩子的这些“怪癖”是智力飞速发展的表现。
1、“碎碎念”的孩子思维能力在快速成长
家有“碎碎念”娃是什么体验。
嘴巴就像装了机关枪一样,轮番“轰炸”家里的大人:
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
爸爸,为什么鸟会叫呢?
妈妈,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会自己扫地呢?
孩子的童言童语总是让大人哭笑不得,问一个两个还好,一天下来,真恨不得堵住他的嘴。
面对孩子的“碎碎念”,家长们完全不用苦恼。对低龄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只能把脑海中“想”的过程“说”出来,才能跟着做。
3-6岁阶段,是孩子语言的爆发期,当孩子不断追问并渴望与人交谈,正是他思维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针对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时发现: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思维靠语言的呈现出来,会表达的孩子,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喜欢说话,说明孩子有表达欲,也能说明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而且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唠唠叨叨的时候,恰好就是他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对待“碎碎念”孩子:
停下来倾听。
看着他的眼睛倾听,满足他的表达欲望。
教会孩子分场合表达。
当孩子不分场合插话与表达时及时制止,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教会他尊重他人。
教会孩子有逻辑、有礼貌的表达。
孩子在表达时往往很混乱或者夹杂一些脏话,我们要教会孩子注意别人的感受,通过扮演游戏、读绘本故事的方式教会他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模仿天赋越强的孩子,大脑越发达
拿着妈妈的化妆品在脸上涂抹。
学说动画片里的经典台词并配合肢体表演。
一人分饰双角模仿爸妈吵架的样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小时候模仿表情,大一点模仿语言,再大一些模仿行为,乃至往后模仿思维。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模仿自己或其他家人时,会担心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其实,模仿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在发挥学习观察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者研究证明,模仿天赋越强的宝宝,他们的大脑越发达。模仿得越像,孩子的智商越高;模仿得越多,孩子的智力发育越好。
对孩子来说,模仿也是一种挑战,模仿的过程就等于孩子在不停地动用大脑的过程,这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同时提升记忆力。这也是孩子越模仿越聪明的原因所在。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父母能科学引导,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引导孩子: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
避免孩子观看暴力、犯罪等不良的电视节目,以免适得其反。
3、胆小、敏感的孩子,决策时更理智
在游乐场看见过这一幕:几个小孩在玩攀岩,可是其中一个小男孩做好防护措施后一直原地不动,妈妈在旁气愤地大喊:“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上去了,你赶紧爬呀!”
喊过之后,孩子还是站在那里,并且十分委屈。
想来这位妈妈应该是觉得孩子胆小,想锻炼一下孩子的勇气。
显而易见,在这位妈妈的认知里,胆小是一件坏事,但胆小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者就发现:
天生“胆小”的人,在完成识别图片中细微差别的任务时,视觉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活动性更强。
这说明,胆小者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而且印第安纳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肯尼迪更是进一步发现:“恐惧就像汽车的刹车一样。
在我们识别并发现危险后,它能够让我们与危险保持安全距离,从而保护我们。”
所以,胆小的孩子往往具备风险意识,他们行事的方式十分谨慎,做出的决策也相对理智。
而且,孩子胆小的根源也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类孩子的性格与成长也极易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对待这类孩子:
拒绝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跟孩子交流注意表达,把“胆小鬼”换成“试试看”,把“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呀!”换成“没关系的宝贝,我们再来一次”
我们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这类孩子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谨慎理智的基础之上,变得更有勇气与信心。
4、“爱拆家”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拆家的孩子世界:
把笔记本电脑放在马桶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我用妈妈的口红涂脸,是不是就跟妈妈一样漂亮了。
电视机里的小人是怎么放进去了,我拆了能把他放出来吗?
不得不说,拆家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兴趣也很广泛,但是有点贵。
家里被拆的一片狼藉,独留家长在旁暴风哭泣。
麻省理工教授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学家、工程师们长达20年,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手能力超强。
动手等于动脑,拆拆装装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主动探索的过程。
所以,“拆家”并不一定是坏事哦。
当然,“拆贵重物品”的代价太大,保护孩子动手探索的欲望:
购置一批即将报废的电器,来让孩子拆卸安装。
挑选一些智力玩具和学习方式,比如乐高、机器人等,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再有,就是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了。很多父母,因为不了解,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当你了解了孩子“怪癖”与你认知的“毛病”背后的原因与本质,你还会认为孩子是来惩罚你的吗?
只有我们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问题。
教育不允许试错,童年不能重来,教育孩子这件事任重而道远。
前三分钟:母慈子孝。
后三分钟:如果我有罪请用法律制裁我,而不是让他来折磨我。
很多家长的心情,都在随着孩子的表现在大起落落落落落落……。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落差呢?无非是被孩子身上的一些“怪癖”弄烦了,搞怕了。
我家孩子就跟个“话痨”一样,一天到晚问问问。
为啥我家孩子看到我干啥,都要学呢?好烦人。
让干点啥,磨蹭半天,最后给我说“不敢”
孩子“拆家”怎么办?毕竟苹果笔记本挺贵的。
很多家长把孩子们的这些行为看成“臭毛病”,这真的是毛病吗?
实际上,孩子的这些“怪癖”是智力飞速发展的表现。
1、“碎碎念”的孩子思维能力在快速成长
家有“碎碎念”娃是什么体验。
嘴巴就像装了机关枪一样,轮番“轰炸”家里的大人:
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
爸爸,为什么鸟会叫呢?
妈妈,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会自己扫地呢?
孩子的童言童语总是让大人哭笑不得,问一个两个还好,一天下来,真恨不得堵住他的嘴。
面对孩子的“碎碎念”,家长们完全不用苦恼。对低龄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只能把脑海中“想”的过程“说”出来,才能跟着做。
3-6岁阶段,是孩子语言的爆发期,当孩子不断追问并渴望与人交谈,正是他思维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针对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时发现: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思维靠语言的呈现出来,会表达的孩子,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喜欢说话,说明孩子有表达欲,也能说明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而且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唠唠叨叨的时候,恰好就是他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对待“碎碎念”孩子:
停下来倾听。
看着他的眼睛倾听,满足他的表达欲望。
教会孩子分场合表达。
当孩子不分场合插话与表达时及时制止,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教会他尊重他人。
教会孩子有逻辑、有礼貌的表达。
孩子在表达时往往很混乱或者夹杂一些脏话,我们要教会孩子注意别人的感受,通过扮演游戏、读绘本故事的方式教会他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模仿天赋越强的孩子,大脑越发达
拿着妈妈的化妆品在脸上涂抹。
学说动画片里的经典台词并配合肢体表演。
一人分饰双角模仿爸妈吵架的样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小时候模仿表情,大一点模仿语言,再大一些模仿行为,乃至往后模仿思维。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模仿自己或其他家人时,会担心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其实,模仿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在发挥学习观察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者研究证明,模仿天赋越强的宝宝,他们的大脑越发达。模仿得越像,孩子的智商越高;模仿得越多,孩子的智力发育越好。
对孩子来说,模仿也是一种挑战,模仿的过程就等于孩子在不停地动用大脑的过程,这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同时提升记忆力。这也是孩子越模仿越聪明的原因所在。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父母能科学引导,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引导孩子: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
避免孩子观看暴力、犯罪等不良的电视节目,以免适得其反。
3、胆小、敏感的孩子,决策时更理智
在游乐场看见过这一幕:几个小孩在玩攀岩,可是其中一个小男孩做好防护措施后一直原地不动,妈妈在旁气愤地大喊:“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上去了,你赶紧爬呀!”
喊过之后,孩子还是站在那里,并且十分委屈。
想来这位妈妈应该是觉得孩子胆小,想锻炼一下孩子的勇气。
显而易见,在这位妈妈的认知里,胆小是一件坏事,但胆小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者就发现:
天生“胆小”的人,在完成识别图片中细微差别的任务时,视觉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活动性更强。
这说明,胆小者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而且印第安纳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肯尼迪更是进一步发现:“恐惧就像汽车的刹车一样。
在我们识别并发现危险后,它能够让我们与危险保持安全距离,从而保护我们。”
所以,胆小的孩子往往具备风险意识,他们行事的方式十分谨慎,做出的决策也相对理智。
而且,孩子胆小的根源也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类孩子的性格与成长也极易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对待这类孩子:
拒绝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跟孩子交流注意表达,把“胆小鬼”换成“试试看”,把“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呀!”换成“没关系的宝贝,我们再来一次”
我们给孩子的积极暗示越多,这类孩子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谨慎理智的基础之上,变得更有勇气与信心。
4、“爱拆家”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拆家的孩子世界:
把笔记本电脑放在马桶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我用妈妈的口红涂脸,是不是就跟妈妈一样漂亮了。
电视机里的小人是怎么放进去了,我拆了能把他放出来吗?
不得不说,拆家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兴趣也很广泛,但是有点贵。
家里被拆的一片狼藉,独留家长在旁暴风哭泣。
麻省理工教授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学家、工程师们长达20年,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手能力超强。
动手等于动脑,拆拆装装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主动探索的过程。
所以,“拆家”并不一定是坏事哦。
当然,“拆贵重物品”的代价太大,保护孩子动手探索的欲望:
购置一批即将报废的电器,来让孩子拆卸安装。
挑选一些智力玩具和学习方式,比如乐高、机器人等,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再有,就是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了。很多父母,因为不了解,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当你了解了孩子“怪癖”与你认知的“毛病”背后的原因与本质,你还会认为孩子是来惩罚你的吗?
只有我们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问题。
教育不允许试错,童年不能重来,教育孩子这件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