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复阳”已经成为疫情相关的热点问题。“复阳”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经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在复检时核酸呈阳性。2020年2月以来,我国已有多地出现复阳患者的报道,但相比于总的康复人群数量并不多。
2020年2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旃发文称,将符合国家指南出院标准的患者共18人延迟出院,继续复查咽拭子核酸共至5次,发现13名患者第三次出现阳性结果。5名患者继续5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随即办理出院。为持续研究这一问题,张旃对包括前述18人在内的44名两次阴性结果的医护人员covid-19患者进行了多次病毒核酸检测。在这44人中,有26人第三次核酸结果为阳性。
2020年2月2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表示:“在出院病例的随访中,发现复阳的病人有13人。”
2020年2月27日,针对患者“复阳”情况,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影像科主任徐海波、检验科主任李一荣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发现,4名符合出院标准的covid-19患者在5至13天后核酸检测呈阳性。怀疑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2020年3月1日,海南首例covid-19“复阳”患者易某从海南省人民医院出院。据报道,易某是2月19日出院的,而在隔离观察期间,其咽拭子检测呈阳性,于是再次入院治疗。
2020年3月2日,天津市卫健委表示,该市第43例确诊患者2月11日出院后,27日复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再次入院观察,随后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于3月2日出院。此外,该市第20例、121例确诊患者出院后,也在隔离观察期间核酸复检阳性,3月2日这两名患者再次转入医院观察。
有关“复阳”的确切原因还在进一步的探究,尚无统一观点。目前考虑的方向主要为以下几点。
试剂盒的质量不统一,检测技术不统一,有时候采集样本也会出现误差。
covid-19的病毒主要感染部位在下呼吸道及肺部,且需要一定的病毒量,才可检测出核酸阳性,进行咽拭子采上呼吸道样本时,可能导致检出结果出现假阴性。
符合出院标准的多数患者处于自限性疾病的恢复阶段。在恢复期时,核酸往往呈现低滴度的表现,也就是病毒的量很少,因为目前核酸检测结果是定性结果而不是定量结果,所以个别病人存在着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根据第六版诊疗方案,患者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之一,是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但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有许多临床医生对该标准提出了异议,建议提高标准。其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教授张旃发表《关于“解除隔离与出院标准”的谏言》。建议将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改为连续3次。张旃副教授表示,三次检测阴性基本上可以确定不会再有阳性的可能。现行诊疗方案中的出院标准过于宽松,两次阴性后出现阳性的情况很多。上海市新冠肺炎专家治疗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上海的患者没有出现“复阳”情况,“两次核酸(测试)阴性以后,我们还会给病人做肛拭子。”“肛拭子”是对粪便病原进行检测的标本采样。
适当提高出院标准似乎有助于降低“复阳”患者出现的概率,但钟南山院士表示,各地医疗条件和疫情防控压力的差异,改变全国性的诊疗方案需要谨慎。如果将目前的检测标准进行调整,要求患者的肛拭子检测结果也完全呈阴性,容易造成病人的积压,影响后续诊疗,建议对于这些病人要进行分级管理,密切观察。随后,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调整了原先的出院标准,鉴于有少数出院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检阳性的问题,加强对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离。新诊疗方案将原来的“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改为“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由此看来,提高标准的方法可能有效,但并不容易普及。增加各地对出院患者的管理力度管理是一种折衷的方式。
目前各地尚无“复阳”患者再次传染他人的报告。2020年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通过监测发现“复阳”患者没有再发生传染别人的现象。暂时来看,“复阳”现象对于一般人群并无明显影响,而目前的出院标准也会进一步降低“复阳”患者出现的概率。对于“复阳”现象应理性看待,不能盲目地理解为复发或再次感染。而“复阳”的相关问题,其实主要是医学界需要探讨的,现行的治疗方式依然可靠。一般人群只需要按此前的标准,做好自身防护即可。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2-19。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3-3。
[3] lan l,xu d,ye g,et al.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jama.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7,2020.doi:10.1001/jama.2020.2783。
2020年2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旃发文称,将符合国家指南出院标准的患者共18人延迟出院,继续复查咽拭子核酸共至5次,发现13名患者第三次出现阳性结果。5名患者继续5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随即办理出院。为持续研究这一问题,张旃对包括前述18人在内的44名两次阴性结果的医护人员covid-19患者进行了多次病毒核酸检测。在这44人中,有26人第三次核酸结果为阳性。
2020年2月2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表示:“在出院病例的随访中,发现复阳的病人有13人。”
2020年2月27日,针对患者“复阳”情况,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影像科主任徐海波、检验科主任李一荣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发现,4名符合出院标准的covid-19患者在5至13天后核酸检测呈阳性。怀疑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2020年3月1日,海南首例covid-19“复阳”患者易某从海南省人民医院出院。据报道,易某是2月19日出院的,而在隔离观察期间,其咽拭子检测呈阳性,于是再次入院治疗。
2020年3月2日,天津市卫健委表示,该市第43例确诊患者2月11日出院后,27日复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再次入院观察,随后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于3月2日出院。此外,该市第20例、121例确诊患者出院后,也在隔离观察期间核酸复检阳性,3月2日这两名患者再次转入医院观察。
有关“复阳”的确切原因还在进一步的探究,尚无统一观点。目前考虑的方向主要为以下几点。
试剂盒的质量不统一,检测技术不统一,有时候采集样本也会出现误差。
covid-19的病毒主要感染部位在下呼吸道及肺部,且需要一定的病毒量,才可检测出核酸阳性,进行咽拭子采上呼吸道样本时,可能导致检出结果出现假阴性。
符合出院标准的多数患者处于自限性疾病的恢复阶段。在恢复期时,核酸往往呈现低滴度的表现,也就是病毒的量很少,因为目前核酸检测结果是定性结果而不是定量结果,所以个别病人存在着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根据第六版诊疗方案,患者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之一,是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但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有许多临床医生对该标准提出了异议,建议提高标准。其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教授张旃发表《关于“解除隔离与出院标准”的谏言》。建议将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改为连续3次。张旃副教授表示,三次检测阴性基本上可以确定不会再有阳性的可能。现行诊疗方案中的出院标准过于宽松,两次阴性后出现阳性的情况很多。上海市新冠肺炎专家治疗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上海的患者没有出现“复阳”情况,“两次核酸(测试)阴性以后,我们还会给病人做肛拭子。”“肛拭子”是对粪便病原进行检测的标本采样。
适当提高出院标准似乎有助于降低“复阳”患者出现的概率,但钟南山院士表示,各地医疗条件和疫情防控压力的差异,改变全国性的诊疗方案需要谨慎。如果将目前的检测标准进行调整,要求患者的肛拭子检测结果也完全呈阴性,容易造成病人的积压,影响后续诊疗,建议对于这些病人要进行分级管理,密切观察。随后,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调整了原先的出院标准,鉴于有少数出院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检阳性的问题,加强对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离。新诊疗方案将原来的“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改为“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由此看来,提高标准的方法可能有效,但并不容易普及。增加各地对出院患者的管理力度管理是一种折衷的方式。
目前各地尚无“复阳”患者再次传染他人的报告。2020年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通过监测发现“复阳”患者没有再发生传染别人的现象。暂时来看,“复阳”现象对于一般人群并无明显影响,而目前的出院标准也会进一步降低“复阳”患者出现的概率。对于“复阳”现象应理性看待,不能盲目地理解为复发或再次感染。而“复阳”的相关问题,其实主要是医学界需要探讨的,现行的治疗方式依然可靠。一般人群只需要按此前的标准,做好自身防护即可。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2-19。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3-3。
[3] lan l,xu d,ye g,et al.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jama.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7,2020.doi:10.1001/jama.2020.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