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尽可能按时代的要求,去认识,去丰富师德的内涵,提升师德的境界,使师德得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将师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实处。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受影响的因素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金钱拜物,实惠思想,不诚信,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已经侵蚀学校肌体,侵蚀师生心灵。眼前在重物质条件攀比,轻人文精神动力方面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教师对物质条件的攀比有明显的倾向。大力倡导奉献精神,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很难准确估算;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又决定了教师从事工作的艰苦性,他们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师的劳动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和因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是难以相等的。因此要引导教师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
二、增强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教师的个体劳动与教师群体效益相结合。教师个体劳动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好。因此要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在新形势下,抓凝聚力,抓弘扬正气,提倡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为重,反对保守,反对封闭,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提倡“团队精神”丝毫没有忽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意思,相反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前提,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还能称为团队吗?在教育界,这个核心应该是被公认在其研究领域里造诣最高的学术带头人,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或带头人,除了他个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识人用人,而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让其充分发挥群体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团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团队精神”也就更显突出了。特别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团队精神”,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学科间的渗透等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所以说在广大教师中提倡和培养“团队精神”不仅是工作特点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这盘棋中,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有机渗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主动协作,反对各自为政,各搞一套,要保持经常沟通,有利于工作上协调,感情上融洽。
三、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劳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人,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如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不冒进,不保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且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四、树立榜样,制定标准,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抓手。
一所学校要谋求发展,要跻身先进行列,必须要有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师”。何为“名师”?名师就是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名师就是思想境界高、业务水平高、工作干劲高、育人业绩高的教师,名师就是那些学生最欢迎、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名师”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他们是杰出人才的塑造者,他们是学校上名牌的顶梁柱,他们是教学的“领头雁”。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联系实际,制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和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
五、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是形式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努力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在十七大时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师德规范,自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生爱戴的教师。
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主题年建设众望所归的大业。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简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农村小学,与学校的师德师风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
六、正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
1、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德师风的根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个目标思考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教师是“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梯和桥梁。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向先人负责,更要向未来负责。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意识到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3、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热心和耐心的基础上,还必须专心和精心。这就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必然中获取自由。要按照“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学生潜能、完善学生素质”的要求,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力戒千篇一律、死板教条的因循守旧心态,克服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情绪。要创造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师德师风的关键。团结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体现。在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社会,任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家要千方百计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优势互补中争取更大的突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对于每个教师来讲,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关爱学生;要使学生学而不厌,自己就要诲人不倦。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既要把教学内容放在心上,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小节看大局,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要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要做群众的表率,发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受影响的因素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金钱拜物,实惠思想,不诚信,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已经侵蚀学校肌体,侵蚀师生心灵。眼前在重物质条件攀比,轻人文精神动力方面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教师对物质条件的攀比有明显的倾向。大力倡导奉献精神,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很难准确估算;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又决定了教师从事工作的艰苦性,他们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师的劳动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和因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是难以相等的。因此要引导教师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
二、增强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教师的个体劳动与教师群体效益相结合。教师个体劳动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好。因此要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在新形势下,抓凝聚力,抓弘扬正气,提倡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为重,反对保守,反对封闭,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提倡“团队精神”丝毫没有忽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意思,相反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前提,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还能称为团队吗?在教育界,这个核心应该是被公认在其研究领域里造诣最高的学术带头人,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或带头人,除了他个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识人用人,而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让其充分发挥群体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团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团队精神”也就更显突出了。特别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团队精神”,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学科间的渗透等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所以说在广大教师中提倡和培养“团队精神”不仅是工作特点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这盘棋中,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有机渗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主动协作,反对各自为政,各搞一套,要保持经常沟通,有利于工作上协调,感情上融洽。
三、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劳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人,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如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不冒进,不保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且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四、树立榜样,制定标准,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抓手。
一所学校要谋求发展,要跻身先进行列,必须要有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师”。何为“名师”?名师就是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名师就是思想境界高、业务水平高、工作干劲高、育人业绩高的教师,名师就是那些学生最欢迎、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名师”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他们是杰出人才的塑造者,他们是学校上名牌的顶梁柱,他们是教学的“领头雁”。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联系实际,制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和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
五、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是形式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努力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在十七大时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师德规范,自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生爱戴的教师。
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主题年建设众望所归的大业。
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简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农村小学,与学校的师德师风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
六、正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
1、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德师风的根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个目标思考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教师是“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梯和桥梁。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向先人负责,更要向未来负责。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意识到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3、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热心和耐心的基础上,还必须专心和精心。这就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必然中获取自由。要按照“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学生潜能、完善学生素质”的要求,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力戒千篇一律、死板教条的因循守旧心态,克服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情绪。要创造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师德师风的关键。团结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体现。在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社会,任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家要千方百计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优势互补中争取更大的突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对于每个教师来讲,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关爱学生;要使学生学而不厌,自己就要诲人不倦。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既要把教学内容放在心上,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小节看大局,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要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要做群众的表率,发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